<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我校高中地理组于2025年10月29日下午第一节课在五楼录播室开展“教坛新秀”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有王生巧校长,分管教学的吴乾杰副校长,教科处吴宛儒主任、张建秋副主任,教务处高柳生副主任,其他学科同仁以及高中地理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授课教师:杨英营老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授课主题:《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p> 课堂展示 <p class="ql-block"> 教法多元融合,激活学习动力。采用 “自主预习 + 合作探究 + 讲练结合” 的三维教学模式,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小组讨论碰撞思维,高考真题即时巩固,层层递进落实 “特征描述 — 原因分析 — 措施提出” 的地理解题逻辑。</p> <p class="ql-block"> 重难点精准突破,构建知识体系。通过对比表格清晰区分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与 “人口合理容量” 两大易混概念,结合探究问题,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分析,帮助学生搭建 “人口分布 — 影响因素 — 人口容量” 的完整知识框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紧扣课标,锚定高三复习核心</p><p class="ql-block"> 目标导向,分层落实素养。以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为核心,结合高三学生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的复习需求,设定知识与技能(描述分布特征、区分两大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提升图文解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三维目标,确保教学不偏离核心方向。</p> <p class="ql-block"> 流程优化,遵循认知规律。采用 “2 分钟导入 —3 分钟预习检查 —20 分钟新知讲解与探究 —10 分钟巩固练习 —2 分钟小结” 的紧凑流程。</p> <p class="ql-block"> 细节把控,突破重难点。针对 “区分两大人口容量概念” 这一重点,设计对比表格,明确核心差异,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同时,在板书设计中梳理 “人口分布 — 影响因素 — 人口容量 — 案例应用” 逻辑链,让学生清晰把握知识框架。</p> <p class="ql-block"> 学练结合,聚焦实战能力。在新知讲解后,立即搭配高考真题与典型例题,通过 “独立做题 — 教师讲解 — 链接知识点” 的模式,让学生及时应用所学内容,同时熟悉高考题型与答题思路,为高三后续复习打下坚实基础,实现 “知识复习” 与 “应试能力提升” 的双重目标。</p> <p class="ql-block"> 反馈:小组合作探究和 PK 环节趣味性强,能主动参与讨论;高考真题即时对接让学生明确了考点方向,生态移民、蒙内铁路等案例贴近生活,容易理解抽象知识点。</p><p class="ql-block"> </p> 评课议课 杨英营老师阐述本节课的设计思路:紧扣新课标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解释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的要求,结合高三一轮复习的备考需求,以 “基础落实 — 探究深化 — 高考对接” 为主线设计教学流程。首先通过自主预习让学生梳理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夯实核心基础知识;再以小组合作探究为核心,通过案例连线、现象分析等互动任务,突破 “人口分布影响因素”“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 两大重难点;最后融入高考真题与典型例题,实现 “学练结合”,同时兼顾新秀课对 “学生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培养” 的要求,强化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 范锁荣老师评课:互动设计趣味化,激活课堂氛围。设计 “人口分布地域分类 PK”“案例因素连线” 等互动任务,将刚果盆地、恒河平原等地域分类与巴西人口分布、我国历史人口南迁等案例分析转化为动手实践活动,避免复习课的枯燥感,契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韩熠光老师评课:考情导向明确,对接备考需求。课前呈现近 5 年海南、河北、北京等省市高考真题考情,将 “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分布影响因素” 等高频考点贯穿教学全程,课后通过基础题 + 能力提升题分层训练,实现 “复习 ——备考” 无缝衔接。 陈凯凤老师评课:图文结合具象化,突破抽象概念。借助世界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流动示意图、雅鲁藏布江河谷冲洪积扇景观图等资料,将 “人口合理容量”“木桶效应” 等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图像,配合海南本地人口分布案例,降低理解难度,强化区域认知。 周小瑜老师评课:任务分层精准化,兼顾不同学情。自主预习聚焦基础规律梳理,合作探究按 “探究一(人口分布影响因素)”“探究二(承载力影响因素)” 分组完成,高考链接分 “基础题”“能力提升题” 梯度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杨英营老师的教学反思<br> 优点落实:通过互动任务和图文结合,学生对人口分布规律、承载力影响因素等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度较高,高考真题训练的正确率达 75% 以上,基本实现 “基础落实 + 考点突破” 的教学目标;学生参与度较传统复习课明显提升,核心素养中的 “综合思维” 得到有效锻炼。<br> 不足与改进方向:<br> 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探究环节部分小组讨论超时,导致能力提升题(雅鲁藏布江定居原因)的讲解时间不足,后续需提前设定小组任务时间节点,安排专人把控节奏。<br> 抽象概念讲解欠缺:对 “人口合理容量” 与 “资源环境承载力” 的内涵、数量差异讲解不够透彻,可增加 “木桶效应” 实物演示或生活案例(如家庭收支与居住人数关系),强化对比理解。<br> 学情关注不够全面:少数基础薄弱学生对历史人口迁移、科技发展与承载力的关系理解困难,后续需设计分层预习任务单,增加一对一答疑环节。<br> 讲座 <p class="ql-block"> 高中地理课堂新样态!费曼学习法让《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复习课 “活” 起来。第三个环节是周小瑜老师的专题讲座《不止于教:费曼学习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感悟》。</p> <p class="ql-block"> 周小瑜老师以杨英营老师的《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为案例,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提出的 “费曼学习法” 搬进高三一轮复习课堂,用 “输出倒逼输入” 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复习课 “教师讲、学生听” 的沉闷氛围,为地理教学注入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 课堂设计紧扣 “明确目标 — 以教促学 — 化整为零 — 总结提炼” 四步法:观察到杨英营老师首先让学生锁定 “人口分布规律”、“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 等核心目标,梳理基础知识点;接着,学生分组讲解 “世界人口稠密区成因”“海南沿海与内陆人口差异” 等内容,用通俗语言向同伴复述 —— 遇到卡壳处,便回归学案案例与教材 “化整为零” 纠错,再通过 “总结提炼” 将复杂概念简化成 “自己的话”。</p> <p class="ql-block"> 考虑到初期学生的 “输出恐惧”,周老师还贴心分层:外向且地理能力强的学生负责高阶知识讲解,能力稍弱的学生阐述基础内容,内向学生则通过黑板板演展示思路。</p> <p class="ql-block"> 从 “被动记” 到 “主动讲”,从 “模糊懂” 到 “清晰说”,这堂融合费曼学习法的地理课,不仅让学生扎实掌握了人口分布与容量的核心知识,更培养了主动学习、逻辑表达的能力。未来,海口二中地理组也将继续探索教学方法创新,让核心素养落地课堂,让地理学习不止于 “懂”,更在于 “会用、会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