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代价:一位校长如何掏空千万教育投入?

时事求是

“后老悔了……”这是投资人王先生(化名)在回顾他与大连某教育集团高某某校长(化名)这场合作时,最常说的一句话。他口中这个让他悔不当初的人,正是他曾无比信任的校长——高女某校长(化名)。<br><br>几年前,怀着对教育的热忱,王先生投资创办了专注于课后托管和幼小衔接的大连学校。经人介绍,他认识了看似专业、勤恳的高校长。出于赏识,王先生以每月一万元的高新聘请高校长,实行“用人不疑”的完全授权。<br><br>然而,这份信任换来的却是一个精心构建的“独立王国”。高校长迅速将自己的儿媳安排进学堂担任要职,随后,他的一位50多岁的挚友及其儿媳也相继被安插进来。关键岗位被“自己人”把持,学堂几乎成了高校长的家族企业。<br><br>财务体系随之出现了巨大的黑洞。调查发现,学堂每月数十万的学费、餐费等营收,竟全部流入周校长个人的微信和银行账户。这个私人账户成了学堂的“金库”,资金流向成谜。更令人发指的是,高校长为其亲信团队制定了远高于市场价的薪酬,其好友仅每天工作两小时,时薪竟高达惊人的数额。<br><br>贪欲无处不在。从学生的餐费中克扣,出现了“无米之粥”、“5斤豆腐报3斤”的荒唐事;到老师的工资、乃至卖废品所得的微薄收入,都被他纳入囊中。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一落千丈,学生甚至连统一的课本都没有,教学全靠零散打印。<br><br>当王先生察觉异常要求查账时,高校长的对抗开始了。他先是拒不配合,随后称病在家,甚至写下“被迫离职”声明反咬资方一口。更恶劣的是,他还策划了一起“600元欠薪发酵成十余万”的抖某音舆论事件,将脏水泼向资方,试图转移视线。<br><br>东窗事发后,王先生不仅面临超过150万元的投资血本无归,还需垫付被高校长克扣的教师工资,学堂声誉一落千丈,教育局监管账户也空空如也。而高校长,却已在原址附近开办了新的“飞跃教育”(化名),继续着他的事业。<br><br>从法律层面看,高校长的行为已涉嫌挪用资金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进行营利、非法活动的,将面临刑事处罚。<br><br>此事件为教育领域敲响三重警钟:其一,投资人需建立"信任+制度"的双重防线,避免"完全授权"导致的监督真空,应通过第三方审计、分权限财务审批等机制实现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其二,民办教育机构需严格区分公私账户,所有营收必须进入对公账户,严禁通过私人微信、支付宝等渠道收款,这既是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合规要求,也是防范刑事风险的基础;其三,教职工及家长应提高警惕,对"家族式管理""薪酬异常""教学质量下滑"等信号保持敏感,发现问题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或司法机关举报。教育的基石是信任,但信任的前提是制度的笼子——唯有将私权力关进合规的枷锁,才能让教育投入真正滋养成长,而非沦为个人贪欲的祭品。<br><br>小编在此也希望投资人王先生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br><br>编辑:大禹(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受访者要求化名)<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