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记:潮州古城、潮州开元寺~2025年10月23日。

飞歌

<p class="ql-block">广东省潮州市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 潮州又称“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精美的古建筑群而著称,面积约3平方千米,格局完整,有着720多条走向讲究、纵横有序的街巷和大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 </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是历代郡、州、路、府、县的所在地,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人文昌盛,文物荟萃。核心区域内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4处(其中国保7处),开放的景区(点)十余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2个,现存民居代表性历史建筑百余处,享有“京城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美誉。整个古城区就是一个融合了生活居住、旅游观光、文化展示和商业贸易于一体的城市历史中心区,是一个开放式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至今有1600多年历史,是历代州府之治所,是全球“潮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采用潮州古城的“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古城始建于东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体现了古代潮州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p><p class="ql-block"> 2019年,潮州古城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为首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试点单位。</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19日至2月6日,“千年神韵·大美潮州”2023年潮州古城花灯灯展在潮州古城举办。</p> <p class="ql-block">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文化中国行·潮州古城:守古韵 续诗文 传承新图景。</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广东潮州古城,始建于东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人民日报点赞潮州古城,两千年古城“潮”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潮州牌坊街</p><p class="ql-block"> 牌坊街是位于潮州古城中心的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文化古街。[1]牌坊街特色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骑楼,矗立的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味的骑楼互为映衬,明末清初引入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侨乡风貌,骑楼建筑记录着潮州人下南洋的历史往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牌坊街骑楼的店铺主要围绕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手拉壶、陶瓷、工夫茶等,以及潮式美食:潮州三宝、牛肉火锅、粿条、甘草水果……在潮州,去一趟牌坊街,就可以了解到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潮州牌坊街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据黄梅岑先生《潮州牌坊纪略》载:“牌坊,传说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乌凹肚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0年,潮州牌坊街成为“潮州新八景”之“坊街亭韵”。2022年1月10日,国家文旅部网站公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潮州市湘桥区牌坊街入选其中。</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墙: </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墙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始建于唐代,现存东面临韩江城墙段全长2132米,保留上水门、竹木门、广济门、下水门四座城楼,兼具防洪与军事防御功能,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城堤古迹之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融入滨江长廊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与建筑结构</p><p class="ql-block"> ‌历史演变‌:初为夯土城墙,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重建土城,南宋形成周长5.3公里的城廓设11座城门,明代改筑石城并缩减为7门,清代加固城基采用“龙骨”结构,民国因市政建设仅保留滨江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城基以石条垒砌,城体为交错叠砌青砖,高约2.5米,基宽2.2米。广济门城楼为明代遗存,三层五间制式,内部设潮州非遗展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6年,潮州古城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18日,潮州市人民政府推出《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推动潮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提升古城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进一步促进古城的发展。 同年,潮州市首个古城保育活化BOT项目“潮州美食文化展示中心(潮人美食城)正式开业,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集地域文化、旧城风貌和传统美食展示为一体的文化新街区,进一步丰富潮州古城旅游业态,完善旅游产品体系。</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19日至2月6日,“千年神韵·大美潮州”2023年潮州古城花灯灯展在潮州古城举办,丰富古城夜游产品,夯实古城墙灯展活动IP,打造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节庆活动。</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韩江中下游,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交界,西与广东省揭阳市的揭东区接壤,北连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南临南海并通汕头市和汕头市属的澄海区。潮州古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连接粤东地区与福建、海外的重要节点。潮州古城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较大比例,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和潮安县北部。境内北部多山,中部为丘陵地带,南部为韩江冲积平原。主要山脉有粤闽交界的武夷山系——嶂宏山脉支脉和潮梅交界的莲花山系——凤凰山脉。凤凰山脉主峰凤凰大髻,海拔1497.8米,是潮州市的最高山峰。韩江自西北向东南斜贯潮州城区和潮安区,黄冈河自北向南贯穿饶平县境。这种地形地貌为潮州古城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p> <p class="ql-block">  现存城墙北起金山、南至南门,2001年修缮后形成滨江长廊,2022年升级照明系统并替换仿古青砖。1987年列为市级文保单位,2010年划定保护范围禁止新建建筑,现仍发挥防洪作用。‌‌</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潮州开元寺,前身为“荔峰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区甘露坊,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开元”名之,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一。当时,国中奉诏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均以“开元”名之。元代改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 :</p><p class="ql-block"> 开元镇国禅寺位于潮州市区中心。前身为荔峰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敕建开元寺,元代改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又称“镇国开元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一直沿用至今。向为历朝祝福君主、宣讲官府律令之所。以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于1961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开放院寺,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在达诠法师主持下,坚持爱国爱教、加强寺院管理、兴办慈善公益福利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荣获广东省佛教协会授予“模范寺院”称号,受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表彰为“模范宗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宋以后多次修葺,其中以北宋宝元三年至庆历三年(1040~1043年)的修缮为最大一次。</p><p class="ql-block"> 据说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时,主事的官绅认为开元寺占了全城的风水气脉,以至僧胜于俗,故刻意将大殿斗拱去掉三层,以示压制。今所见大雄宝殿屋脊微凹,屋顶坡度平缓,舒展挺拔,而上下两层屋面距离较近,好像粘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潮州开元寺虽经十次大规模修建,仍保持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合院式格局。潮州开元寺经历代修建,传承了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1982年以后连续三期大规模全面修复。</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 潮州开元寺坐北朝南,院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殿堂楼宇之间花木扶疏,盆景争艳,园林环境优雅清幽。该寺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是“粤东第一古刹”和岭东佛学院所在地,也是中国现存四大开元古寺之一,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山门外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寺内建筑有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中轴为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玉佛楼;东侧为客堂、地藏阁、斋堂、僧舍、不俗精舍、祖堂;西侧为方丈室、观音阁、慧业堂、僧舍、诸天阁,形成庞大的四合院式建筑群。总占地面积11031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该寺地方宽敞、圣像庄严、文物众多,是“粤东第一古刹”和岭东佛学院所在地,也是中国现存四大开元古寺之一,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1983年,潮州开元寺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2001年6月25日,潮州开元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建于两层殿基之上,是开元寺最高的建筑,也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4间,坐落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顶,殿脊以葫芦、雉尾为装饰。殿身设附阶周匝,殿前有花岗石砌月胎,月台与附阶共嵌有78块石栏板,每方高80厘米、宽110厘米,分别雕刻“释迦牟尼出家”“白马窬城”“青山断发”等佛教故事,也刻有珍禽异兽、奇花异草,触目皆是。殿前栏板镌刻有“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16个大字。殿内神案前,有元泰定二年(1325年)用陨石刻成的大香炉,净高15米,由大小6层叠成,上镌“天人献花”字样及走兽、蟋龙、变莲瓣、梅花鹿等图案,刀锋犀利,棱角分明,刻工精美。石刻板历代重修,今存多为明清之物。</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前栏楯和殿前月台围栏78块,分别雕刻“释迦牟尼出家”、“白马窬城”、“青山断发”等佛教故事;珍禽异兽、奇花异草,触目皆是。栏正中“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的石刻大栏板,每字如斗大,也是唐代佛教艺术文物。</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面阔11间、50.97米,进深4间、15.84米,建筑面积为807平方米。面阔为传统木构建筑之最高规格;明间较宽,其余各间渐次缩小,为较早期之布局特点,从面阔与进深比推测其为南北朝时期建筑平面遗构;以板筑贝灰沙夯墙代替末间屋架,整体性能好,墙身下厚52厘米、上薄36厘米,收分明显,以厦两头四片纵向隔寺抵住纵向水平推力,增强房屋的纵向刚度;其正立面屋顶中央高、两侧低,正面所辟胖三门明间高而次间低,保留了早期建筑手法。天王殿梁架由明间、次间、稍间、尽间以及厦头、转角五种不同形式组成。其中明间、次间、稍间三缝较为一致,尽间与厦头、转角屋架各为一种形式,均为典型的柱梁排架式结构。斗拱高度近乎柱高一半,是天王殿梁架构造之突出特点。檐柱以木石相衔接,下端为八瓣圆肚型石柱,上端为圆木柱,前檐柱上端的木柱直接墩立在石柱之上,后檐柱的木石柱之间垫有圆斗,斗底平面作十字形卯榫与石柱的顶部相交,柱础为石覆盆。后檐明、次间石金柱也安于覆盆柱础上,柱上一共安有12个圆形瓣式檐斗,层层叠叠承托着檐檁。在平梁和四椽袱底左右两端,均出二跳华拱,在六椽袱底下出三跳华拱,而在六椽袱上于四椽楸上端共叠四个圆斗,接上又叠有四个方斗承托着檐檁。天王殿明、次间屋架几乎全由铰打叠斗代替梁上矮柱。</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有多达12层、高度几占柱高一半的叠梁斗拱,这种层层叠叠的绞打式叠斗,如人的脊梁一样,能将应力分散而使构架处于一种“以柔克刚”的平衡中;这种在汉代《鲁灵光殿赋》中被称为“层栌”的斗拱,使天王殿能够抗御本地常有的地震和台风袭击,历千年而不坠。</p><p class="ql-block"> 当代著名建筑学家龙庆忠教授经过缜密研究,断定“天王殿至迟为宋代遗构,其平面布置、立面构图与梁架结构均保留了不少汉朝和南北朝时期的特点,为国内现存较少见之早期木构建筑” ;而另一著名建筑学家路秉杰教授经过十多年苦苦寻找,才在天王殿找到号称世界现存最大木构建筑一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殿的建筑样本。这种在日本被称为“大佛样”的建筑模式,是由南宋宁波人陈和卿带到日本的,曾引起日本建筑界的第二次革命,其源头就在开元寺天王殿。而天王殿自宋代康定元年(1040年)建成之后,虽经多次重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李嘉诚先生以其家慈名义独资重修之后,依然保留原来的结构特点。</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p class="ql-block"> 藏经楼保存着8大橱乾隆钦赐的雍正版《大藏经》7240卷,内有汉、番、梵对照本,还有木刻印刷的佛教故事、连环图卷,其数量之多,资料之全,为国内寺院所罕见。系当时年居八十高龄的开元寺方丈静会法师餐风饮露,步霜踏雪,历尽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晋京所请,共7240卷,分装在724函中,当年只印100部,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不多。1987年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出版署批准重印“龙藏”,因乾隆下诏撤毁部分经版和经书,致全书残缺不全,为补齐全书,文物出版社派员走访全国十多个省区寻找底本,以补缺损,最后在藏经楼找到被乾隆毁版的四函经书,得以补版。</p><p class="ql-block"> 寺中还有智诚法师抗日战争期间闭关三年刺舌血书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八十馀万字,字字端楷,一丝不苟。时人赞曰:“三年般若心参透,一部华严血写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金刚殿</p><p class="ql-block"> 金刚殿是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p><p class="ql-block"> 潮州开元寺内文物丰富,有唐代石经幢、宋代阿育王石塔、宋代大铜钟、元代石雕大香炉、明代木雕千佛塔、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的雍正版《大藏经》等。</p> <p class="ql-block">千佛塔</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有建于明末的金漆木雕千佛塔,塔基6个柱头分别刻成6尊力士,基座6面浮雕唐僧取经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基座的每个门门洞均置18罗汉及24诸天尊塑像。</p><p class="ql-block"> 千佛塔高六尺,呈六角形,计有七层,各层图案变化多端,金瓦翘檐,各悬风铃,门户相望,栏循交错,各层圆拱门之内,均刻佛像,门前则分别雕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神像,塔顶坚五层玲珑剔透小塔。整座千佛塔,结构复杂,精雕细刻,有较高的工艺和文物价值,是古代广东境内四座千佛塔之一。此外,尚有长九尺,高五尺,多层相迭,雕刻奇花瑞兽的金漆木雕大香案,上刻“万历七年岁次已卯季冬朔旦东莆陈妙月喜舍”。</p> <p class="ql-block">红铜香炉</p><p class="ql-block"> 大殿内一座造型典雅精巧的红铜香炉,炉沿镌刻汉文“开元寺禅堂香炉一座永远供奉三韩弟子任国祚”。(三韩是新罗、百济、高句麓,即今之韩国与朝鲜),据传为唐代来此参学的韩国僧人所赠。</p> <p class="ql-block">香炉</p><p class="ql-block"> 文物室中陈列着元代泰定二年(1325年)似陨石雕就的大香炉,六层圆形,高1.4米,重950斤,底层以八个兽头作炉脚,第二层呈八棱形,分别雕刻八幅梅花鹿动物浮雕,三层、五层分别雕覆莲瓣,巧妙衔接呈球状的第四层金束腰,第六层为炉体最上层,呈正圆形口沿,宣径达84公分,口沿边高18公分。上刻飞天图纹浮雕,炉口阴刻铭文:“大元泰定二年,岁次乙丑二月八日奉政大夫连州知州兼农事徐震谨舍石香炉一座入於潮州路开元万寿禅寺永充供养”。整座香炉设计独特,线条流畅,素有“天上的材料,人间的工艺”之称。</p> <p class="ql-block">石经幢</p><p class="ql-block"> 潮州开元寺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文物,经文革十年劫难,大量被毁,而所存仍然甚富:天王殿、大雄宝殿前四座石经幢,分别为5米8层、7米25层,由石雕构件迭砌而成,乃开元寺始建时所造,已历一千二百馀年,虽石表严重剥蚀、图象斑驳,但其线条明快、手法凝炼的雕刻如力士、覆莲、双龙夺宝等图案以及《准提咒》《尊胜咒》及梵文尚隐约可见。</p> <p class="ql-block">大铜钟</p><p class="ql-block"> 潮州开元寺有南宋政和四年(1114年)铸造的千斤铜钟。殿内东侧悬挂着重三千馀斤、高1.7米,口沿105公分的大铜钟,是宋代政和四年三月(1114年)潮州金刚经社铸造供奉开元寺的,钟面平滑,工艺精良,无砂眼铸痕,历数百年天天撞击,至今仍音声悠扬,完好如新。</p> <p class="ql-block">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建筑群中以天王殿最有建筑科学价值。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路秉杰教授多年来一直在国内寻找与日本佛教著名东大寺佛殿(日本称为“大佛样”)一样的宋代建筑模式。早在日本奈良时代(相当于唐玄宗时期)圣武天皇在天平十三年(741年)颁诏令在各地建立国分寺,寺号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在此前一年京都先建的‘东大寺”,称“总国分寺”,统辖全国各地佛教。后来寺遭焚毁,再建的东大寺佛殿,是由南宋时期明州(今宁波)匠人李和卿担任总大工(即总建筑师),按宋代寺院当时建筑新模式修建。因此路秉杰在江浙一带寻觅,即使是福州华林寺大殿,虽说系现存著名之宋代木构建筑,路秉杰总觉得仅能说只有点味道,一直到1992年他在《岭南古建筑》的封面照片上,终于发现了“大佛样”——潮州开元寺二山门天王殿,随即奔赴潮州,做了详细认真的田野调查,并在该年5月同济大学校友报告会上,宣读撰写的《潮州开元寺天王殿建筑价值新发现》考察报告,证明日本东大寺就是按此天王殿形制营造的,全国仅此孤例,证实了潮州开元寺天王殿作为宋代建筑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铰打叠斗:</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明、次间屋架几乎全由铰打叠斗代替梁上矮柱。铰打叠斗的“铰”指构件节点的卯榫形式;“打”指完成这种卯榫的过程与方法;“叠斗”指垂直方向的构件由一副一副的十字斗拱重复垒叠而成。</p><p class="ql-block"> 铰打叠斗是斗拱的一种形式,一种原始的形成于排架柱梁结构的形式。它可以代替柱的作用,在某些场合起到柱所不能起的作用,可称之为柱的一种特殊形式。历来认为斗拱由屋檐悬挑出跳的支撑物一栾演化而来,重点解决房屋屋盖沿水平方向的屋檐延伸;铰打叠斗作为柱的一种形式,可推测由柱的长度方向的组合演化而来,是为解决房屋屋盖沿垂直方向增高所采取的措施。排架式柱梁屋架大量运用穿插做法,由于铰打叠斗的应用可由插榫转化为阴阳嵌卯接,即由水平方向的安装程序转化为沿垂直方向的装配方法,既增强了构造节点沿水平方向的牵连拉固作用,又是构成排架式柱梁屋架的-种装饰。天王殿屋架上层层叠叠的铰打叠斗,可能类似古书记载的搏栌,即斗拱最古老最原始的形式。也许是构成后代成朵铺作的基本体。</p> <p class="ql-block">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5日,潮州开元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