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文:龚老师</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图:AI生成</font></div>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每一位父母都怀揣着对子女最纯粹、最深沉的爱,却常常在不经意间让这份爱变了味道。一位母亲的亲身经历,或许能成为一盏明灯,照亮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道路——用平常心,方能育出非凡的孩子。 <b> 一、不必要的风波</b><br> 那天,一位母亲因为12岁的女儿拒绝合影,而对女儿大发雷霆。在母亲看来,这本应是个温馨的时刻,却因女儿的拒绝变得尴尬不已。正当气氛紧张时,丈夫的巧妙劝解打破了僵局。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拿出一篇文章递给妻子。<br>这篇《为什么总是伤你深》中的话语直击心灵:“我们在外对人对事总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但一回到家却绷紧一张脸,稍不顺心就暴跳如雷。”<br> 文章还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美国一位父亲因女儿划伤他的卡车,愤怒之下用铁丝绑住她的双手罚站,导致女儿手掌坏死被迫截肢。半年后,女孩天真地问:“爸爸,你的车漂亮了,可你什么时候还我一双手?”这句稚嫩的追问,成了压垮父亲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最终举枪自尽。<br> 这个故事让这位母亲陷入了沉思。女儿不愿合影并非不可饶恕的错误,自己为何会如此生气?难道仅仅因为她是自己的女儿,就可以肆意发泄情绪吗? <b> 二、中国式平常心:真实案例的启示</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案例1 从“职场人”到“母亲”的角色转换】</div> 我认识的一名职场妈妈晓梅,她每天下班后都会给自己留出10分钟的“静心时间”。她会泡一杯龙井茶,静静地坐在阳台上,让工作的烦恼随着茶香慢慢消散。这个小小的仪式帮助晓梅完成从“职场人”到“母亲”的角色转换。<br>有一天,晓梅发现儿子的数学考试只得了65分。若是以前,她肯定会忍不住发火。但这次,她平静地对儿子说:“妈妈看到了你最近的努力,虽然这次成绩不理想,但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下次再努力,好吗?”<br> 这种平和的态度反而让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扉。儿子主动说道:“妈妈,其实我最近一直在努力,但有些知识点就是掌握不好。”"于是,母子二人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令人欣喜的是,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儿子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br> 晓梅的做法体现了平常心教育的精髓:既不做控制欲强的"直升机父母",也不做放任自流的"甩手掌柜"。她在尊重孩子独立性的同时,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案例2 放下内卷,孩子更优秀】</b></div> 莉莉在儿子小升初时,看着身边家长都在“鸡娃”,也忍不住焦虑起来,一口气给孩子报了4个补习班,从奥数到英语,从作文到编程,把孩子的课余时间排得满满当当。<br> 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孩子的厌学情绪越来越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考试成绩不升反降,还常常和父母发生争执。<br> 经过参加父母课程学习,莉莉进行是深入反思和改变,决定放下“内卷执念”,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她和孩子认真沟通后,停掉了孩子不感兴趣的3个补习班,只保留了孩子一直喜欢的航模课。<br> 当孩子考试失利时,莉莉也不再指责抱怨,而是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分析错题,告诉孩子“找到问题所在,比纠结分数更重要”;当孩子想花一下午的时间拼航模时,她也不再干涉,只提醒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兼顾学习和兴趣。<br> 慢慢的,孩子从之前的厌学、抵触,变得主动学习,课堂专注度明显提高,成绩也稳步回升。<br> 更让人意外的是,孩子在航模领域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在市级航模比赛中获得了奖项。性格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开朗,遇到问题时,不再是哭闹或逃避,而是主动和父母沟通,寻求解决办法。<br> 莉莉的经历,恰恰印证了:教育不是 “逼孩子优秀”,而是 “用平常心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结果晚,父母不必急于求成,更不必盲目跟风。在充满竞争的大环境下,保持一份清醒和从容,尊重孩子的天性与节奏,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自由,孩子反而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稳步前行,长成更优秀的模样。 <b> 三、反思与觉醒:家,应是爱的港湾</b><br> 家,本应是疲惫心灵的避风港,是情感的栖息地,而不是情绪的垃圾桶。<br> 但为何在某些时刻成了情绪的宣泄场?我们或许早已习惯在亲人面前卸下伪装,展现最真实的一面,却忘了温柔地展现真实自我同样重要。父母的“脸色”如同无形的指挥棒,左右着孩子的性格形成。脾气暴躁的家长,可能培养出胆小懦弱的孩子;而过度呵护,则可能让孩子缺乏责任感与上进心。<br> 父母不必完全压抑自己的情绪,偶尔的情绪宣泄,只要不过度,反而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情绪波动,这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可以在家里设立“情绪冷静角”,当家庭成员情绪激动时,可以先去冷静一下;再就是定期举行家庭会议,让每个人都有表达感受的机会,释放压力和情绪,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br> 父母要学会在尊重基础上的坦诚相待、真实的表达情绪,而不是不顾他人感受放肆的发泄情绪。比如,当工作压力大时,可以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工作很累,需要休息一下”,而不是将工作中的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你怎么放学回来不抓紧完成作业?做什么都要妈妈说了才动!累死我了!”关键是在发脾气后,要勇于承认错误,这不仅能修复关系,还能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b>四、养育是一场修行,平常心是最好的“底色”</b><br> 养育孩子,是一场漫长的修行。父母的作用是孩子成长道路两旁的围栏,既要防止孩子误入歧途,又要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 <br> 父母不必追求完美,也不必过度焦虑,用最平常的心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接纳孩子的独特性。<br> 孩子要走的路是多样性的,由他们自己决定。父母的作用,是提供指导与支持,而非强加意志。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们的需求,让爱成为孩子前行的动力,而非负担。这样,孩子才能在爱的滋养下,自由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br> 这样的“本色教育”,才是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