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瑞锋的美篇

关瑞锋

<p class="ql-block">从唐诗宋词看当高中校长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从唐诗宋词中感悟当高中校长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26日全天,我们聆听了两场专家报告,一场是南师大文学院原院长高峰教授做的《唐宋文化与唐诗宋词》,一场是南师大心理学院原副院长王云强教授做的《管理者的压力调适与情绪管理》。两场报告均展现了南师大师资力量的雄厚,教授们专业功底扎实,理论素养极高,讲授方式灵活多样,既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又很接地气触动人心。尤其是高教授学识渊博,记忆力强,背诵唐诗宋词信手拈来,让人佩服有加。</p><p class="ql-block"> 大唐盛世与偏安一隅,开放包容与精致严谨,饱含激情与富于哲理,在唐宋文学比较中揭示了两个朝代两种文化风格迥异的本质原因。在这两个大师辈出的朝代,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史册的名篇佳作,也让一个个才华横溢的生命照耀古今。</p><p class="ql-block"> 类比我们的学校也是同理。无论学校规模大小,作为学校管理者,所承受的压力虽不尽相同,但师生安全、教育质量、家校协同、环境建设等等都是一样的,甚至小校大于大校,乡村重于城镇。我们不能因为压力而裹足不前,不敢作为。这就像唐宋两个朝代下的文人墨客,都想在时代的大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留下一首首、一篇篇不朽的千古诗文。我们也应该在新时代的大潮中,勇担时代、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或豪气干云,或务实担当,阔步行走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道路上,书写属于每一名校长的办学智慧。</p><p class="ql-block"> 这两场报告已经成为过去,和学校工作联系起来想,我们每一位管理者又何尝不是每天都在唐宋间行走,每一个校长就像那唐宋时期的一个个诗人或词人,既需要包容大气、开朗豁达,又需要精准细致、理性睿思,我们凭借着我们对于生活工作的理解,在寻求某种平衡,以期能做好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然而,现实并不能事事如意,我们也没有三头六臂,于是乎,同样的一件事在不同的学校开展,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出现了不一样的效果,名校比我们做得好,就更加优秀了。对于自己而言,却只能接受现实,将喜悦、满意,或者不满甚或失望深埋于心底不为外人道。长此以往,心中的丘壑也许已经装不下那么多的情绪,就需要我们睿智的管理好自己的心情,排遣那么多的压力,之后又站立于校园之中。</p><p class="ql-block"> 这里借一位校长的思考与阐释,再对这场报告与报告的意义予以阐述。一所学校的蓬勃发展,亦需有“盛唐气象”般的格局与胸怀:在治校理念上,应鼓励思想碰撞、学术争鸣,营造开放、包容、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师资建设上,要广纳贤才,唯才是举,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在育人模式上,要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其创造活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宋代文化则展现出精耕细作、沉潜内敛的理性之美与格物之趣。其“宋韵精髓”提醒我们,教育是一项需要沉静投入、精益求精的事业:在教学质量上,要追求卓越,严谨治学,于细微处见真章;在学生培养上,要注重人格的塑造与心性的涵养,引导他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在学校管理上,要讲求效率与规范,于精细管理中提升办学品质。唐宋文化的双重滋养,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治校育人既要有开放拓新的宏大气魄,也要有潜心育人的沉静坚守,方能涵养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筑牢师生的文化自信之基。</p><p class="ql-block"> 大师犹如一座高山,让人敬慕,更想无限接近,进而成为一名大师。名校犹如一座灯塔,给人光明,更给人无限希望,进而成为一所名校。我们虽无法到达,但却可以更加靠近,这样,至少可以舒缓心中的压力,活得更轻松一些。</p><p class="ql-block"> 做一名智者,一直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