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水北调,四个字沉甸甸地落在心上,像渠水缓缓流淌,无声却有力。那天我站在渠首,风从水面吹来,带着湿意和远道而来的气息。河面宽阔,两岸绿意绵延,天空虽阴沉,却压不住那份庄重与希望。抬头望去,红字横幅在风中轻扬:“南水北调工程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什么叫“问渠哪得清如许”——这渠水清澈,不只是因为源头洁净,更是因为无数人用岁月与心血,一寸寸守护而来。</p> <p class="ql-block">“问渠哪得清如许”,这句诗成了整场活动的引子,也成了我们这群老同志心头的回响。</p><p class="ql-block">2025.10.31日下午三点,我来到市老干中心演播大厅,节目单在我手中轻轻翻动,像翻开一段段记忆。大合唱《在灿烂的阳光下》开场,歌声洪亮,指挥张浩东教授的手势坚定有力,童声领唱清亮如泉,仿佛从时光深处涌出的清流。我们唱的不只是歌,是几十年来与这片土地共呼吸的命运。淯水之畔,我们曾工作、生活、奋斗,如今站上舞台,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诉说。</p> <p class="ql-block">那张海报静静挂在入口处,蓝天碧水间写着“问渠哪得清如许”,像一句温柔的叩问。活动名称很长,却字字有分量——“南阳市离退休干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文化探源活动暨第七届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这是我们自己的节日,是我们用脚步丈量过渠首、用心灵感受过变迁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把记忆酿成歌,把情怀谱成舞。2025年10月31日,这个时间被定格,不是为了纪念终点,而是为了铭记源头。</p> <p class="ql-block">节目单一展开,两个篇章静静铺陈:“渠水情深 礼赞初心”,“丹心向党 情系家乡”。左边是水的柔情,右边是心的赤诚。没有花哨的设计,淡雅的底色像渠边的晨雾,文字清晰,一如我们这一代人做事的风格——不张扬,但踏实。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单位名称:南阳市老干部合唱团、朗诵协会、炫舞舞蹈艺术团……我笑了。这些名字背后,是一群白发苍苍却眼神明亮的人,他们不愿闲居,不愿沉默,只想用还能舞动的双手、还能发声的喉咙,告诉世界:我们还在,我们依然热爱。</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的灯光亮起,两位主持人并肩而立。男主持一身黑西装,女主持一袭白礼服,背景是深蓝的屏幕,星光点点,那句“问渠哪得清如许”静静悬在上方。他们的声音平稳而深情,不疾不徐,像渠水缓缓流淌。没有夸张的煽情,没有浮夸的辞藻,只有真诚的讲述。他们说的不是节目,而是我们共同走过的路——从渠首建设的岁月,到今天的文化传承。那一刻,台下许多人都微微仰头,仿佛在看一场久违的电影,而自己,正是主角。</p> <p class="ql-block">大合唱《江水北上》响起时,舞台上的队伍整齐划一。女声红裙如火,男声黑衣如墨,指挥的手势如引水之渠,将情感一节节引向高潮。我坐在台下,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有的曾是水利工程师,有的是基层干部,有的是教师、医生。他们早已退休,但站在这里,眼神里仍有光。那光,是责任,是骄傲,是对这片土地割舍不下的深情。一渠碧水一路歌,唱的不是风景,是命运的流转,是南水北上的壮举背后,千万人的默默付出。</p> <p class="ql-block">六位红衣女子手持红旗,站在舞台中央,笑容如霞。红旗在灯光下鲜艳夺目,像一团不灭的火。她们不舞不唱,只是静静站立,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那不是表演的力量,而是象征的力量——红旗,是信仰;红色,是热血。她们身后的大屏幕映着活动名称,灯光璀璨,仿佛整个舞台都在为这份坚守而发光。我忽然想起年轻时在渠边宣誓的场景,那时风沙扑面,口号响亮,如今虽白发渐生,但心仍未老。</p> <p class="ql-block">《淯水雅韵》的舞者们身着红裳,动作如流水般柔美,又带着农耕的力度。背景是农田与机械,传统与现代在此刻交融。她们的手臂高举,像麦穗迎风,也像渠水奔涌。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舞蹈,而是一段文化的回响——淯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也滋养了我们的生命。舞者中有几位是我认识的老同事,她们笑着说:“跳不动了也得跳,这是我们的根。”是啊,根在,魂就在。</p> <p class="ql-block">蓝裙女子们缓缓移动,银饰在灯光下闪烁,像夜空中的星河。背景是“等待远方”四个字,静谧而深远。我望着她们,忽然想到那些离开家乡、支持移民搬迁的家庭。他们把根留在了渠首,把希望送向了北方。这“远方”,是千家万户的水龙头,是城市的灯火通明。而她们的舞,是等待,也是守望——守望一渠清水,流向更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四个字在屏幕上亮起时,四位华服女子立于舞台,背景是古典建筑与青山绿水。她们的衣裳色彩斑斓,像把整个南阳的四季穿在了身上。那一刻,我没有看舞蹈,而是看她们的眼神——温柔、眷恋、坚定。我们这些人,或许走过了大半生,但只要提起“家乡”二字,心还是会颤。南水北调,调的是水,连的却是情。这情,从渠首出发,流向北方,也流回我们心底。</p> <p class="ql-block">合唱《我爱你中国》《南阳,我的家乡》响起时,金紫相间的礼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他们唱得认真,像在完成一场庄严的仪式。山峦的图像在背后缓缓移动,舞台前的红花静静绽放。我轻声跟着哼唱,声音不大,却字字入心。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风雨,也见证了奇迹。如今站在舞台上,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告诉年轻人:这片土地值得热爱,这份事业值得传承。</p> <p class="ql-block">“绣红旗”三个字亮起,一群女子身着各式服装,站在巨幅国旗前。有的穿传统服饰,有的穿现代装,动作整齐,眼神坚定。她们不是专业演员,但那份默契,是岁月磨出来的。红旗在背景中飘扬,像一条红色的河,与南水北调的碧水遥相呼应。一条是信仰之河,一条是生命之水,都在这片土地上静静流淌。</p> <p class="ql-block">五位正装男女站在“红旗渠精神传承”的背景前,神情庄重。河流蜿蜒,绿树成荫,远处是现代城市。这画面,像极了我们的时代——从艰苦奋斗走来,向繁荣昌盛走去。那份传承的重量,已写在脸上。南水北调,不只是工程,更是精神的延续。我们老了,但精神不能老。</p> <p class="ql-block">迷彩服的舞者们手持红绸,动作刚劲有力。红绸翻飞,像渠水奔涌,也像旗帜飘扬。背景是红色的光,热烈而庄重。她们中可能有几位是移民干部家属,曾亲眼看着家园沉入水底。可她们说:“水清了,心就亮了。”是啊,牺牲小家,成就大家,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坚守?</p> <p class="ql-block">红色服饰的舞者们双手高举,背景是红旗渠建设的老照片。那张“搬迁奖金”的字样刺眼却真实——历史不会抹去代价,但更铭记奉献。她们的动作整齐,像在致敬,也像在宣誓:我们记得来路,也走得稳当下的每一步。</p> <p class="ql-block">四位红衣女子手持国旗,微笑站立。活动名称在背后闪耀,观众在四周安静注视。那一刻,没有掌声,只有庄严。她们像四座小小的灯塔,照亮了“问渠哪得清如许”的答案——清在人心,清在坚守,清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p> <p class="ql-block">一曲萨克斯独奏很快把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两位身着蓝裙子的女士跟随着音乐的节奏与演奏者热情互动。</p> <p class="ql-block">诗人陈江女士和主持人高晓清</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一篇好文章是”凤头、猪肚、豹尾。"同理,一台节目大抵如此,这台节目以合唱团的《灿烂的阳光》为凤头引人入胜,好节目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结尾以张浩东、吴心红等人的合唱为尾声,给观众带来缠绵不断、高潮迭起的现场艺术氛围,似余音绕梁久久不愿散去。这真是一台令人感撼的好节目。我回到家,抓紧时间从相机里往电脑里倒照片,编写文字,以最快的速度先编出第一集。因篇幅所限,还有不少照片和视频没有编入,待明日再续。谢谢大家观看流览,多提宝贵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耿长建</p><p class="ql-block">2025.10.31.23点</p> <p class="ql-block">摄影:朱济林、耿长建、钟声等</p><p class="ql-block">文字:耿长建</p><p class="ql-block">制作:耿长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10.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