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旅行…

子惠

<p class="ql-block">—75载山河铭记,重走父辈热血战场</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七十五周年,我们赴韩重走父辈抗美援朝战场的同行六人,都是当年志愿军三兵团60军的后代。九兵团1军的烈士后代康明大哥在韩国接待我们,带领大家完成缅怀英烈,重走父辈路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我们基本围绕这张地图寻找、重走父辈抗美援朝战场。</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七十五载,</p><p class="ql-block">怀揣父影整装赴韩。</p><p class="ql-block">踏向当年烽火战场。</p><p class="ql-block">追忆未能回归忠魂。</p><p class="ql-block">10月22日,乘东方航空MU579航班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出发,前往韩国首尔仁川。</p> <p class="ql-block">这次行程必须感谢的就是这位年已74岁的康明大哥。他的父亲在抗美援朝的1953年6月牺牲在即将签订停战协议的前夜。至今遗骸仍在朝鲜。他心心念念去过朝鲜,多次来到韩国,都只能远远眺望那座山头~~</p> <p class="ql-block">这次全程由韩国籍的金允沭先生驾驶和翻译。他小时候在中国的东北生活、学习,热衷研究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更加熟悉当年志愿军战场在韩国的具体位置。他和康明大哥合作已经多年,带领多人重走了父辈当年战斗过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10月23日,我们集中汇合在韩国仁川,中午吃了韩国的自助餐。</p><p class="ql-block">重走父辈抗美援朝战场的行程自此开启~</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路过美军设立的纪念碑,大家严肃的在这里感受抗美援朝战场的硝烟弥漫,缅怀我们的志愿军先辈。</p><p class="ql-block">在韩国通过观看这类纪念性设施,了解相关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韩国的北汉江行驶,这里有着我们小时候从父辈口中聆听到的血雨腥风~</p> <p class="ql-block">江村铁路公园是由韩国旧京春线路轨改造而成,因韩国综艺《Running Man》取景而人气大增。</p><p class="ql-block">我们要乘这里的铁路自行车前往父亲当年战斗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在铁路自行车模型上和康明大哥、南京的兰美妹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翻译小金给大家品尝韩国的咖啡和饮料。生活总要有点甜蜜素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韩国江原道春川市西南面、北汉江南岸的这条</span>铁路(京春线),原始线路于1939年由京春铁路株式会社韩国私营铁路公司建设开通。目前改造成游乐园。</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了隧道~~</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父亲所在的志愿军三兵团六十军180师的战地医院,也称之为“包扎所”。</p> <p class="ql-block">父亲郝坚抗美援朝期间任180师卫生处长、后勤部副部长,负责全师的医疗卫生工作。</p><p class="ql-block">这个隧道就是抗美援朝1951年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时期,180师医院救治附近战斗的538团和539团的伤员集结地。</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父亲战斗过的战场,重新进入隧道,重回旧时战场,重温硝烟中的战地医院,心情激动。</p> <p class="ql-block">1951年5月21日,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后,志愿军主力北撤。180师奉命在北汉江南岸阻击美军机械化部队,掩护伤员转移。由于友邻63军提前撤离、渡口被美军抢占,该师于5月25日陷入三面合围,被迫在饥寒交迫、弹药匮乏的情况下强行渡江。</p> <p class="ql-block">1951年5月24日,防守城隍堂的540团一营三连在美军炮火覆盖下与敌展开白刃战,全连壮烈牺牲。与此同时,美军第24师沿江西岸快速穿插,占领清平川、加平,切断了180师的退路。</p><p class="ql-block">城隍堂失陷后,180师被迫在非渡口区域涉水渡江。美军照明弹将江面照如白昼,轰炸机群对毫无防护的渡江部队进行地毯式轰炸。师长郑其贵后来回忆:“江水都被鲜血染红了,很多战士抱着铁丝就被冲走了”。</p> <p class="ql-block">城隍堂战斗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具悲剧色彩的战役之一,其教训深刻影响了志愿军后续的战术体系改革。正如180师政治部主任吴成德在被俘前所说:“我们可以被打败,但绝不会被征服”。这场战斗不仅是军事史上的重要案例,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北汉江大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突围时,因北汉江连日暴雨水位暴涨,</span>180师官兵仅靠三根铁丝(电话线)涉水渡江,部分士兵因体力不支或被激流卷走。据亲历者回忆及战史记载,仅渡江过程中约600人溺亡,这是北汉江阶段最直接的伤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期间,昭阳江流域是重要战场之一。1951年志愿军第20军在强渡昭阳江的战斗中伤亡惨重,18岁女战士王维洁因救治伤员受凉牺牲,其背影被战地记者记录为“最伟大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期间。当时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正在强渡昭阳江。王维洁作为该连唯一的女兵,主动请缨参加战斗,负责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此次渡江作战极为惨烈,江水冰冷刺骨,战士们需在美军炮火封锁下涉水前进,许多人因体力不支或冻伤牺牲。</p> <p class="ql-block">王维洁17岁参军,曾参加长津湖战役,因在零下30℃的严寒中救护伤员、将棉被让给战友而荣立三等功 。在昭阳江战役中,她因长时间浸泡在冰水中受凉发烧,但坚持不坐担架,最终于1951年5月25日因药物短缺牺牲,年仅18岁,遗体至今未寻回。</p> <p class="ql-block">据志愿军539团2营教导员关志超在《抗美援朝战况记实》中明确记载:“1951年5月25日……五连全连最后归队仅剩20余人”,并描述了杨小来在前沿指挥作战、与敌拼杀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杨小来时任志愿军第60军180师539团2营5连指导员,1951年5月25日,他率部在朝鲜九唇岱山阵地阻击韩军第6师两个营的进攻。这场战斗是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军当时正处于战略转移阶段,九唇岱山是掩护主力撤退的关键防线。</p><p class="ql-block">战斗从清晨持续至黄昏,5连在杨小来指挥下击退敌人10余次冲锋,毙敌130余人。至下午16时,全连仅剩34人且弹药耗尽,杨小来率部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在肉搏中,他背部被刺刀刺穿,仍坚持战斗直至牺牲,年仅20余岁。最后阵地上仅存的两名伤员在刺死8名敌人后也壮烈殉国。</p> <p class="ql-block">目前杨小来烈士的遗骸仍安葬在异国他乡的朝鲜战场,其家属通过“志愿军烈士后代寻亲团”等民间组织持续寻找线索。2023年,垣曲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其列为重点寻亲对象,计划通过DNA技术比对确认身份。期待烈士们早日回家!</p> <p class="ql-block">我们同行的有当年志愿军第三兵团60军180师、181师、179师的后代。张鹏的姥爷是179师的志愿军,爷爷是23军的志愿军。他是第三代后代。</p> <p class="ql-block">-明月里的位置位于朝鲜春川地区北汉江以北,是180师在战役后期的重要集结地。</p> <p class="ql-block">1951年5月24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后期,志愿军180师在北汉江以北的明月里及周边地区完成集结与防御部署。此时全师已断粮多日,陷入美韩军队的三面合围,师医院与军第三分院也随部队驻扎于此,成为全师伤病员的临时救治点。</p> <p class="ql-block">师医院与军第三分院设在明月里核心区域,集中收治全师520余名伤病员。医院配备医生、护士30余人,由军第三分院院长张进锡指挥。面对520余名重伤员,医护人员将伤员分组,每人负责带领7-8名伤员转移。院长张进锡在分配任务后被炮弹炸成重伤,为不拖累战友自戕牺牲。</p> <p class="ql-block">父亲当年是180师负责全师卫生工作的后勤部副部长、卫生处长。5月25日,父亲被师长郑其贵招见,命令其先行突围。突围途中,父亲因长期缺少营养,(将仅有的粮食都给了伤病员),患上了夜盲症,只能跟着警卫员小兵叔叔臂膀上的白毛巾极速前行。根据成都刘阿姨回忆,当时父亲带领医护人员和卫生工作人员及伤员共100多人,突围途中遇到双目失明的护士张道华,由二名战士搀扶,一起成功突围。</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带着父亲郝坚当年在抗美援朝期间的照片来到他当年的战场,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作为180师全师唯一的临时医疗点,明月里承担了伤病员的紧急救治任务,尽管条件简陋,仍为数百名伤员提供了生命保障。</p><p class="ql-block">明月里是180师从“集中防御”转向“分散突围”的关键节点,全师在此最后一次集结后,于5月26日开始向史仓里方向突围,最终仅4000余人归队。</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当年538团在芳洞里的战场,是南阳珍放马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据南阳珍本人在战后回忆中提到,他于1951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时,担任538团机炮3连指导员。在上下芳洞阻击战时,“我们机炮3连奉命配合3营7、8连战斗”,连队在断粮7天,也决不杀骡马马,将仅有的骡马都放生了。</p> <p class="ql-block">南阳珍调集全连仅剩的几名神枪手守着这挺机枪。经过一天的战斗,部队滴水未进,嘴干口渴比饿饭还难受,附近山头的野菜、草根都挖干净了,战士的嘴唇裂出了血,伤员们连呻吟的劲儿也没有了。“杀几头驮炮的骡子充饥,以应付残酷的战斗吧!”指导员南阳珍向营长郭兴业建议。“不行,军马是战友。”郭兴业不批准。驭手们听说杀骡马,更是舍不得,偷偷的脱光了牲口的宠头,向深山放走了,牲口放走时,驭手们哭,牲口似乎也在掉眼泪,久久不离开主人。全营 36 匹骡马放光了,部队饿着肚子,不少人倒下了。</p> <p class="ql-block">土木洞阻击战,180师539团二营在营长马兴旺和指导员关志超的带领下,五连以伤 21人亡 6人的代价,打退了敌人一个整团的八次进攻,歼敌 120人,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三支、报话机一部,而后来美军远东情报机关公开承认他们死伤 600人。这是一场特殊而又异常艰巨的漂亮的阻击战。</p> <p class="ql-block">轻松一刻~~韩国公交车站~</p> <p class="ql-block">这个三八线纪念碑位于韩国国内,是历史纪念与地理标识,是为了向民众和游客传递朝鲜半岛分裂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位于边境上的三八线是实质性的军事分界线。而这</span>是韩国纪念三八线历史、祈愿统一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祈求和平也是韩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这些都是象征和平的建筑及塑像。</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到位于江原道华川郡的华川水库。韩国人也称“大鹏湖”,是日本1945年建成。</p><p class="ql-block">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牺牲的三兵团60军180师医院的医护人员和伤病员,以及志愿军九兵团20军、15军、27军的共2.7万牺牲的将士遗体被集中,被李承晚军推入水库,并且把这个湖改名为“破虏湖”。</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心情特别沉痛,含着泪凭吊志愿军英烈!这些连遗骸都不能挖掘的父辈们,你们为了国家的意志,将青春献给了祖国,将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前往韩国江原道华川郡的路途中,生物天然纪念物标识石碑。</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标贴是我们在韩国参观几个瞭望塔前,手机摄像头上被封贴上的不干胶贴。韩国的瞭望塔都是在军事区内。车辆严格盘查,车上所有人员提供护照,进行身份验证和一一人脸核对。前往瞭望塔途中有许多摄像头,严禁拍摄。</p> <p class="ql-block">这是韩国DMZ(非军事区)的M7瞭望台。也称其为7星瞭望塔。位于韩国江原道铁原郡,属于DMZ和平观光区域的一部分,可眺望朝鲜的景观,周围山峦起伏,视野开阔。</p><p class="ql-block">​这是作为韩朝边境的重要观光点,承载着韩朝分裂与和平的历史记忆,飘扬的联合国旗和韩国国旗也体现了其在国际关注下的特殊地位,是了解韩朝关系历史与现状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七星瞭望塔所在的山,自1953年战争结束后,这里才种上了植被。如今70多年了,茂密的植被没有掩盖住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这是韩国DMZ(非军事区)某军事遗迹的解说石碑,标注该区域的地理坐标、军事设施位置或历史事件点位,展示了此处的军事历史背景。石碑上显著的有180的标记。记录了当年那场战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岩山海拔1178米,是韩国离朝鲜最近的观光地之一,直线距离仅3公里。山顶瞭望塔兼具军事观察与游客观景功能,游客可通过32倍电子望远镜观察朝鲜村庄、农田及军事设施,甚至能看到金刚山轮廓和韩国的和平坝。</p> <p class="ql-block">和平瞭望塔。</p><p class="ql-block">韩国的这些瞭望塔都是在边境地区,有着非常严格的检查。基本由韩国宪兵警察把守关卡。去所有瞭望塔前有带路的车,后有押运的车。无论如何还是允许百姓进入的。</p> <p class="ql-block">在瞭望塔可以看到北朝鲜军的旗帜飘扬。</p> <p class="ql-block">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四二五高地有着激烈的战斗关联。1951年6月,志愿军第58师“杨根思连”(三连)承担了攻克并坚守四二五高地的任务。该高地是华川向北通往金城公路的要点,由美军第七师一个营驻守。志愿军战士们在夜间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攻克主峰,随后又多次打退美军的反扑,最终成功守住阵地,完成了攻克与坚守的双重艰巨任务,战后该连被授予集体二等功。这场战斗体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顽强作战的精神,也成为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众多经典战斗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该高地因海拔约391米得名,是志愿军与美军争夺的战略要点,其南侧为志愿军阵地,北侧由美军第9军团所属部队驻守,两地仅隔一条宽约1000米的开阔地带。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所在的潜伏部队在高地前的草丛中隐蔽时,美军燃烧弹落在他身边,火焰迅速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整个潜伏部队,他强忍剧痛始终未动,直至壮烈牺牲,为后续部队夺取391高地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邱少云牺牲的391高地,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的铁原郡(今属朝鲜),是抗美援朝战争中“金化攻势”的核心战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韩国的道路上有各种造型的路障,都是之前为了防止发生突发事件及战时而建造的。一旦将其炸毁,坚实的石块和钢筋就会将道路封闭,形成路障。如今虽然不再会发挥其目的功能,但是仍然竖立在道路两旁,形成历史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七十五周年纪念日。我们面朝着朝鲜的方向,眺望上甘岭。</p> <p class="ql-block">1952年,朝鲜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美军为扭转战场被动局面,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优势,于10月8日单方面宣布谈判“无限期休会”,并策划了代号为“摊牌行动”的“金化攻势”,目标直指志愿军中部战线要点五圣山前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这两个高地是五圣山的前沿屏障,若失守,美军可居高临下威胁志愿军平康平原防线,因此成为双方必争之地 。</p> <p class="ql-block">战役首日,美军集中300余门火炮、170辆坦克和3000余架次飞机,向仅3.7平方公里的志愿军阵地倾泻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炸弹,平均每秒落弹6发,山头被削低两米,土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 。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两个连依托坑道工事顽强抵抗,白天阵地失守后,夜间组织反击夺回,形成“昼失夜反”的拉锯战 。</p> <p class="ql-block">10月21日后,志愿军转入坑道作战。坑道内缺粮、缺水、缺弹药,战士们靠压缩饼干和融化的雪水维持生命。</p><p class="ql-block">10月30日,志愿军发起总攻。黄继光在597.9高地战斗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孔,为冲锋部队开辟道路。</p> <p class="ql-block">上甘岭战役打破了美军“摊牌行动”的企图,迫使“联合国军”此后再未发动营级以上规模进攻,朝鲜战局稳定在北纬38度线附近 。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强敌,证明了坑道防御体系的有效性,其经验被写入多国军事教材 。上甘岭战役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p> <p class="ql-block">跨越75年,从这里远眺上甘岭,仿佛仍能听见冲锋的号角。这座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丰碑,从未因时间褪色。记住这段历史,更记住那些为和平拼至最后一刻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朝鲜在朝韩非军事区(DMZ)地下挖掘的多条渗透地道是冷战时期延续至今的军事对峙象征。自1974年首次发现以来,韩国军方已确认至少4条大型地道,而实际存在的地道数量可能超过17条 。这些地道的设计深度达45米至145米,宽度和高度足以容纳每小时数千名士兵及重型装备通行,部分出口距离首尔仅45公里,直接威胁韩国首都圈的安全 。</p> <p class="ql-block">第一条地道(1974年发现)直指京畿道议政府,距离首尔仅65公里,其设计可支持一个团的兵力快速渗透 。第四条地道(1989年发现)深145米,每小时可通过2万至3万名士兵,被韩国军方称为“最具威胁性的地下通道”。</p> <p class="ql-block">已发现的地道中,部分被改造为旅游景点(如第三地道),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参观,成为过往历史的活教材。</p> <p class="ql-block">剪头山遗骸挖掘地。</p><p class="ql-block">1953年6月,剪头山战斗中,23军73师战斗的地方,就218团就牺牲了600多人。部分遗骸经过DNA检测,已经陆续送回国1000多具。</p><p class="ql-block">今天23军的后人及我们,一起凭吊志愿军英烈,期待有更多的先辈,早日回家。</p> <p class="ql-block">韩国境内的志愿军遗骸多发现于朝鲜战争(1950-1953)的主要战场区域,如江原道铁原、涟川及京畿道坡州等地。这些地区曾是双方激烈交战的前沿,部分遗骸因战后长期掩埋或自然环境变迁,在后续基建工程中被重新发现。例如,2023年第十批移交的25位烈士遗骸即发掘自京畿道涟川等地。</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造船厂,在建船厂时发现了志愿军遗骸。</p> <p class="ql-block">韩方的发掘与鉴定:</p><p class="ql-block">韩国国防部遗骸发掘鉴识团(成立于2007年)负责遗骸的专业处理,流程包括:现场保护:使用高丽纸包裹遗骸,装入木质棺椁,并采集遗物(如军服纽扣、枪支零件等)。</p><p class="ql-block">​科学鉴定:通过DNA比对、遗物分析(如鞋底汉字标识)及战场史料交叉验证,确认国籍及所属部队 。例如,2024年第十一批移交的43位烈士中,部分遗骸通过遗物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字样直接确认身份 。</p><p class="ql-block">​中韩移交机制:</p><p class="ql-block">自2014年起,双方每年通过外交磋商确定移交批次。典型流程包括:</p><p class="ql-block">​装殓仪式:在仁川烈士遗骸临时安置所举行,中韩代表共同参与并敬献花篮 。</p><p class="ql-block">​专机护送:中国空军运-20运输机搭载遗骸回国,进入中国领空后由歼-20编队护航,沈阳桃仙机场以“过水门”最高礼遇迎接。</p><p class="ql-block">​安葬仪式:遗骸最终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通过DNA数据库比对持续推进身份确认工作 。截至2025年9月,已有1011位烈士遗骸归国。</p> <p class="ql-block">史仓里所在的涟川、铁原地区是志愿军遗骸的集中发现地之一。韩国国防部遗骸发掘鉴识团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在该区域发掘出数百具志愿军遗骸。</p><p class="ql-block">据韩国《中央日报》统计,朝鲜半岛仍有约11万具中国军人遗骸未寻获。史仓里周边的山区和河流因地形复杂,成为遗骸搜寻的难点。未来需进一步加强中韩在技术、信息等领域的协作,尤其是对非军事区敏感区域的联合发掘 。</p> <p class="ql-block">在韩国,我们前往铁源到劳动党的途中,看到三十年代日本人建造的铁源老桥,桥上隐约看到朝鲜战争留下的弹孔。</p> <p class="ql-block">铁原郡是朝鲜半岛的铁路枢纽和粮食产地,三条铁路在此交汇,南通汉城(今首尔)、北达平壤,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1951年第五次战役后期,志愿军因后勤补给不足被迫后撤,美军趁机发动“摊牌行动”,企图突破铁原防线,切断志愿军东西线联系,将其主力围歼于朝鲜半岛北部平原 。为掩护主力撤退并重建防线,志愿军第63军临危受命,在铁原城南的山地展开了长达14天的阻击战。</p><p class="ql-block">铁原阻击战与上甘岭战役(1952年)虽同属抗美援朝关键战役,但战场形态和战术目标不同。上甘岭以坑道战和阵地争夺为主,而铁原更侧重防御性阻击,且美军轰炸强度远超上甘岭 。</p> <p class="ql-block">美军为迅速突破铁原,采用了二战后罕见的饱和轰炸战术,即“范弗里特弹药量”——日均倾泻4500吨炮弹和航空炸弹,远超正常作战消耗标准的5倍 。铁原城虽未发生地面战斗,但美军飞机和远程炮火将其夷为平地。日本《朝日新闻》记者2008年探访时发现,铁原站前街仍残留着烧黑的断壁和密集弹孔,城北三公里内仍是未排雷的禁区。</p> <p class="ql-block">铁原作为志愿军的后勤中转站和指挥枢纽,城内集中了大量物资仓库、兵站和党政机关。劳动党部作为地方最高权力机构,自然成为美军空袭的重点目标之一。志愿军老兵回忆,美军飞机“见人就打、见建筑就炸”,甚至使用凝固汽油弹制造火海。朝鲜官方虽未直接提及劳动党部的损毁,但历史资料明确记载,铁原城内“找不到一处完整的战前建筑” 。</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教堂,当年是属朝鲜🇰🇵。美军为了攻击铁源志愿军,将铁源教堂炸毁。</p> <p class="ql-block">同时期美军也将朝鲜劳动党党部炸毁。</p> <p class="ql-block">铁原劳动党部炸毁遗址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军事霸权的历史见证。1951年美军的饱和轰炸战术,不仅改变了铁原的城市面貌,也深刻影响了朝鲜半岛的政治格局。如今,遗址虽静默于DMZ的铁丝网后,却持续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10月26日,我们来到韩国白马纪念馆。对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北方向就是白马山(394.8高地)。</span></p><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6日至14日,我志愿军和韩军开展的阵地战。也就是白马战役,是志愿军第38军在朝鲜战场的最后一战。</p> <p class="ql-block">战前,第38军114师340团文化教员谷中蛟叛变投敌,泄露了进攻计划、兵力部署及潜伏方案。韩军第9师师长金钟五立即转入战备,增设调集9个炮兵营、44辆坦克及美军空军支援 。最终志愿军按原计划于10月6日发起强攻 。</p> <p class="ql-block">战斗至10月14日,志愿军虽占领部分阵地,但因伤亡惨重(中方记录6700余人,韩方称1.4万余人)且面临美军第8集团军新的作战意图(上甘岭战役),主动撤出战斗 。</p> <p class="ql-block">白马山战役与随后的上甘岭战役共同构成了1952年秋季攻防的核心。尽管志愿军在此战中受挫,但通过上甘岭的胜利巩固了谈判地位,最终促成1953年停战协定的签署 。</p> <p class="ql-block">1951年5月,志愿军第180师在完成掩护主力后撤任务后,被美军第7师、第24师及韩军第6师合围于芝岩里以南地区。根据军部命令,180师分两路向史仓里方向突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嘉德山位于铁原西南,地处朝鲜半岛中部交通枢纽,地势险要,是防御与突围的关键节点。180师在此的阻击行动虽未能扭转战局,但为兵团主力转移争取了时间 。</p> <p class="ql-block">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期间,1951年5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0师的师部短暂驻扎于韩国铁原地区的嘉德山。5月26日,师长郑其贵、代政委吴成德召集开了党委会,决定突围。下午16点,60军下达批准向西北方向的鹰峰山突围。18点,兵分两路开始突围。</p><p class="ql-block">此时,538团、539团和540团分别在西山里、明月里及鸡冠山-北培山区域布防,形成防御线以阻击敌军。</p> <p class="ql-block">在180师突围作战中,胡景毅作为538团参谋长,率部担任前卫为全师开路。根据战场亲历者回忆,他于1951年5月26日奉命率二营、三营向鹰峰山方向突围,在付出重大伤亡后撕开美军包围圈,最终于5月29日凌晨带领50余人的混编战斗组抵达181师阵地,成为全师第一支成功突围的部队。</p><p class="ql-block">同时,师长郑其贵率领主力部队,在史仓里附近遭遇美军坦克集群阻击,被迫攀越绝壁突围。经过8天血战,全师仅4000余人突出重围,3000余人牺牲或被俘,成为志愿军入朝作战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行动 。</p> <p class="ql-block">5月26日下午,180师也接到军部突围命令。18时30分开始突围。部队在雨夜中行进,穿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建制被打乱。五三八团前卫营过公路时,遭敌人坦克和炮火密集封锁,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五三九团将部队缩编成一个营,掩护大部队通过马场里走向直桥,约2000人突围到达鹰峰山下。发现鹰峰山上没有接应的179师。</p><p class="ql-block"> 539团政治处主任李全山等带领部分人员配合一营参谋长周复幸指挥的一营5个排约4000人攻占了主峰,但下午主峰又被联合国军占领。 </p><p class="ql-block">此时,180师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部队连续8天无粮草、无援兵,且被敌人四面包围。师长郑其贵组织了几次突围,均未成功,还增加了伤亡。27日夜,郑其贵向军长韦杰报告后,决定分路突围。28日,180师按指示向史仓里方向突围,但前卫营走错方向,遭联合国军阻击,部队折回鹰峰地区。此时鹰峰四周所有高地已被联合国军占领,郑其贵下令烧掉密码本,电台也被炸毁,180师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最终,180师分散突围,全师只有4000人突出了重围,3000多人牺牲,另有3000多人在受伤、饥饿、丧失战斗力或在失散后打游击中被敌人俘获。</p> <p class="ql-block">1951年,联合国开始在釜山修建临时军人墓地,1955年韩国国会决议将此地定为永久性联合国军专用墓地。1959年联合国与韩国签署协议共同管理,1974年管理权移交联合国纪念墓地委员会(CUNMCK)。截至2025年,该公园仍是全球唯一联合国军专属墓园。</p> <p class="ql-block">1951年4月22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响。60军隶属的第三兵团肩负突破土耳其旅防御、割裂其与美第25师联系的重任,并需迅速向纵深穿插,控制汉江铁路桥以威胁汉城。</p><p class="ql-block">九陵山战斗是60军入朝后首次与美军主力交锋,虽未完全歼灭强悍的土耳其旅,但成功突破其防线并牵制大量敌军,为后续作战创造了条件。此役中,537团以劣势装备毙伤敌数百人,展现了志愿军的顽强斗志,被第三兵团传令嘉奖 。</p> <p class="ql-block">韩国釜山联合国纪念公园的升旗仪式由韩国陆军第53师团士兵执行。</p> <p class="ql-block">釜山战俘营于1950年下半年动工修建,最初选址在釜山西北的群山环抱处,四周环绕五层铁丝网和岗楼,配备机枪、探照灯及武装直升机巡逻。作为战争初期的主要收容设施,其功能随战局演变而调整:1951年巨济岛战俘营建成前,这里是中朝战俘的核心关押地;此后逐渐转为中转站,负责伤病员集中治疗和战俘转运。釜山战俘营的存在揭示了战争对个体的摧残及政治博弈的残酷性。其管理模式、战俘抗争与遣返争议,成为研究朝鲜战争国际关系、冷战意识形态对抗的重要样本。</p> <p class="ql-block">这是朝鲜战争时期美军在釜山设立的战俘营医院。主要关押和治疗伤病战俘,是釜山战俘收容所医疗系统的组成部分。该收容所共有九个战俘收容所和两个战俘监狱及水牢,其中部分收容所承担伤病战俘的医疗功能,医院设施包括手术室、病房等,用于处理战俘的外伤、肺病及其他疾病。</p><p class="ql-block">我志愿军刘瑶虎就曾在此医治过。</p> <p class="ql-block">巨济岛战俘营是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在韩国巨济岛设立的大型战俘集中营,关押了约2万余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和15万名朝鲜人民军战俘。都是从釜山战俘营用船转运到了巨济岛战俘营。四面环海,地势险要。</p> <p class="ql-block">这是女战俘营,大多数是朝鲜军,也有我志愿军女战俘。</p><p class="ql-block">杨玉华是志愿军60军第180师卫生队护士,1951年5月因食物中毒无法随部队突围,在废弃隧道中被美军发现俘虏。初期因短发男装被误认为男性,关押在男战俘营;身份暴露后转移至釜山女战俘营,与朝鲜女俘关押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杨玉华的一生,是战争创伤与人性光辉交织的缩影。她用青春和血泪诠释了“战俘也是英雄”的真谛,其经历不仅是个人的生命史诗,更是国家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她在平反后写给组织的信中所说:“我虽历经磨难,但从未后悔穿上军装。只要祖国需要,我仍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这种超越苦难的家国情怀,正是对英雄主义最生动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 在战俘营,志愿军遭到“甄别”迫害。美军以“自愿遣返”为借口进行“甄别”,特务和叛徒对要求回国的志愿军战俘进行血腥镇压。</p><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参军的林学逋被剖腹挖心,迫使大量战俘前往台湾,最终仅约6673名志愿军战俘回到祖国,1.4万余人被胁迫赴台。</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是1950-1953期间设立的巨济战俘营的军事法官办公室。该战俘营由联合国军司令部(UN)修建,用于关押1950-1953期间朝鲜和志愿军战俘。战俘营包括营房、岗哨、办公室、补给仓库和面包厂,运营至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订。</p> <p class="ql-block">巨济岛战俘营遗址如今已成为反思战争、珍视和平的场所,它见证了志愿军战俘在极端困境中坚守民族气节、反抗迫害的英勇事迹,也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参观韩国战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展现一对身着军装的兄弟紧紧相拥,一人持枪,一人着平民服饰,立于带有裂痕的圆顶建筑之上。圆顶的裂痕象征着朝鲜半岛的分裂,而兄弟相拥则寓意着对统一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这是战争纪念馆的重要景观,它既是对战争创伤的纪念,也是韩国民众对半岛统一愿景的艺术表达,成为韩国战争记忆与民族情感的具象载体之一。</p> <p class="ql-block">展馆中,有抗美援朝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的字样。展馆中的介绍和物件,都客观呈现了当年的那场硝烟弥漫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参观韩国仁川登录作战纪念馆,从另一个层面看抗美援朝!</p> <p class="ql-block">韩国仁川登陆作战纪念馆是一座以朝鲜战争中扭转战局的“仁川登陆战役”为核心的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麦克阿瑟指挥下于仁川实施两栖登陆,成功切断朝鲜人民军补给线,迫使战局逆转。</p> <p class="ql-block">自由守护塔(18米高)顶端的三名美军士兵雕塑成为标志性景观 。</p> <p class="ql-block">馆前广场陈列着美军仁川登录时的水陆双栖坦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馆中有我志愿军战士,身着棉衣,肩挎军用水壶,边上是我志愿军使用的迫击炮。和美军的现代化武器形成了显著对比。</p> <p class="ql-block">展馆中有我志愿军使用的轻武器(如莫辛纳甘步枪)、棉军装、军用水壶及“大前门”香烟盒、“双喜”火柴等物品,作为“战利品”或战场遗物展示,体现了志愿军在极端条件下的生活及作战状态。</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后战线变化的地图,标注“中朝联军春季攻势”(韩国称“第五次战役”)的推进范围。</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周年之际,中国明确表示,若韩国军队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绝不会袖手旁观。在韩国军队突破三八线且麦克阿瑟向北朝鲜发出最后通牒的当天,毛泽东以强硬措辞严厉谴责美国。10月4日,毛泽东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接受朝鲜的军事援助请求,派兵参战。遭到中国军队奇袭的韩国军队和联合国军不得不撤退。</p> <p class="ql-block">仁川登陆作战纪念馆不仅是军事历史的记录者,更是不同意识形态与国家记忆的碰撞场。通过展品的精心编排与场景复原,它既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战略的精妙,也引发了对历史叙事话语权的深层思考。对于游客而言,这里既是了解朝鲜战争的重要窗口,也是观察韩美关系演变的文化样本。正如纪念馆墙上的铭文所言:“记住战争,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从纪念馆顶层的观景台远眺仁川港,如今的宁静港湾与历史上的硝烟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慨万千 。</p> <p class="ql-block">位于韩国自由公园的雕像是韩美同盟的象征,虽曾因历史争议引发拆除讨论,但至今仍作为仁川历史地标存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为了纪念征用的商用船只的海员而设立的纪念碑。也是美海军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我们前往目前正在修缮的韩国青瓦台。热情的警卫同意并帮助我们拍照打卡。</p><p class="ql-block">作为总统官邸的74年间,青瓦台见证了韩国从威权到民主的转型。历任总统在此处理国政,如朴正熙主导经济起飞、卢武铉推动南北和解等。其地理位置背靠北岳山、俯瞰汉江,被视为“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强化了权力中心的象征意义 。</p><p class="ql-block">一座青瓦台,半部韩国史。</p> <p class="ql-block">老年人免费的景福宫逛逛~</p><p class="ql-block">韩国景福宫是朝鲜王朝(1392-1910)的正宫,也是首尔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宫殿。其建筑布局融合儒家礼制与自然美学,承载着朝鲜半岛600余年的政治与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成立于1972年,选址景福宫内,与王宫建筑群形成“文物保护与历史叙事”的共生关系。建筑设计融合传统庙宇元素,如借鉴佛国寺的青云桥与白云桥、法住寺的捌相殿等,通过青瓦飞檐与石材基座的组合,营造出庄重而不失灵动的空间氛围。馆内收藏8.6万余件文物,涵盖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的民俗实物,是韩国规模最大的民俗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中华村里的十二生肖。</p> <p class="ql-block">轻松一刻~~在此中餐馆,我请同伴们一起品尝中国餐。</p> <p class="ql-block">晚上就要离开韩国,在去仁川机场前,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松月洞童话</span>村打卡留影。这是一个将老旧城区改造为童话主题的创意社区,距离首尔约1小时车程。</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堂,也是老年人的我们喜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回望这次赴韩重走父辈抗美援朝战场的行程,感慨万分。</p><p class="ql-block">踏过父辈曾浴血的土地,江水依旧,山峦无言,却处处都是历史的回响。这场跨越山海的追寻,终在回望中读懂:他们的青春,早已化作守护家国的星辰。</p> <p class="ql-block">赴韩行程落幕,循着父辈的足迹走过烽火故地。没有豪言壮语,只知他们曾在这里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这份历史的厚重,将永远刻在心底。</p> <p class="ql-block">从史仓里到城隍堂,每一步都踩着岁月的痕迹。父辈的战场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脚下滚烫的土地、风中残留的硝烟记忆。此行落幕,思念与敬意永不止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