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 逆境见忠贞(一)‍——纪念陈文平诞辰110周年

诏安这么红(关注必回)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编写配图:许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陈文平,又名阿昭。1915年2月出生在福建省诏安县城内十字街69号一户劳动人民家里,有兄弟四人和二个妹妹,陈文平排行第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40年至1946年,陈文平先后担任云和诏县委副书记、书记,后任闽南特(地)委特派员、闽南地委书记(1947年7月主动退位为副书记,让贤卢叨),期间还兼任闽南政保队副政委、王涛支队第四大队政委、钟骞支队政委、闽南支队副政委、闽粤赣边纵八支队副政委。解放后,任中共龙溪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后主动退位,任地委常委、副专员、兼漳州支前司令部政委)、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1984年离休,1993年1月27日与世长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0年,陈文平考入县立诏安初级中学,后因不满学校处罚进步学生所引发的学潮被开除,继转读漳州、汕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陈文平在同学许辉星(地下党员)的引荐下结识了中共潮澄饶县委书记张敏,并在他们的领导下秘密开展革命工作。1935年云和诏乌山根据地建立后,陈文平又与涂屏南、林士模等建立了城区内线工作小组,配合云和诏县委的工作开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图为城区内线工作组与云和诏县委的联络点——诏安东溪边的紫峰庙(止风庙)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3月,陈文平与谢世杰、林楠、许沙洛徒步前往白土报名参军,4人因赶不上队伍,在留守处参加了“闽西南军政干部训练班”的学习。之后陈文平经组织安排,分配乌山根据地开展工作,为配合云和诏地区革命工作的开展注入创新活力,闽南的革命力量亦在抗战救亡的斗争中得到了补充和发展。同年5月,陈文平抵达乌山后,经云和诏县委书记卢叨、组织委员莫丁贵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带病坚持工作,建立诏城交通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底,担任云和诏第三区区委书记的陈文平,常活动于进水、白路盆一带,水土不服导致肠胃病频频发作,且日益严重,幸得革命群众的细心照料方才转危为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春,大病初愈的陈文平在云和诏党组织的安排下,秘密返回诏安城关,把握时机,与中共诏城支部进行了接触,实现了乌山根据地与诏城地下党组织的联络互通,对抗日救亡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应对日后可能更加险恶的斗争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诏安城内十字街73号(原69号)是陈文平故居,1939年,陈文平建立云和诏县委秘密交通站于住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诏安东关永垂祠堂是中共诏城支部开展工作的秘密联络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家养病期间,陈文平经常深入浅出地和家人谈论时局和形势,讲述党的斗争方针和策略,取得理解与支持后,即于家中(城内十字街69号)设立云和诏县委城区地下交通站,并对日后在城区地下工作的开展作了部署,地下交通站的主要维系人为陈母沈凤鸣。直到1946年,家中老少7人被国民党抓捕入狱,该交通站才转至妹夫沈天赞家中,一直坚持到解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1985年10月,陈文平在诏安参加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学术研讨会时与妹妹陈雪华、妹夫沈天赞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精心建立云和诏地区首个妇女党支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洋坑妇女党支部是在陈文平的精心培育下诞生的,她是云和诏地区的第一个妇女党支部,是闽南党组织在抗战时期的一次发展创新,也是云和诏地区妇女的一个重大进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底,分配到乌山工作的陈文平在和群众深入接触后,根据所掌握的情况,结合工作人员调查研究提供的材料,萌生了在上洋坑村建立妇女党支部的想法,并和刚刚调来云和诏地区加强妇运工作的刘佩霞进行了交流。陈文平的倡议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后,创建上洋坑妇女党支部的工作即着手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初,陈文平和刘佩霞深入上洋坑村,发展了阶级感情浓、政治觉悟高的黄亚听、黄亚娥、张如花等女村民入党。此时漳州中心县委为了加强乌山地区妇运工作的开展,又派了沈惠珍到云和诏第三区委配合组织工作,为上洋坑妇女党支部充实了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妇女支部由刘佩霞任书记兼组委,沈惠珍任宣委,黄亚娥、黄亚听、张如花则各自做好分工,利用农村妇女的身份之便,常扮成走亲戚、赶圩集的样子进出于金溪、太平、官陂、霞葛等地,与各秘密交通站的负责人接头联系,帮助党组织和武装游击队搜集情报、传递书信、筹送粮物、接送干部、护理伤病员以及购买日常生活必需用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官陂龙磜的上洋坑自然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至1943年,国民党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陈兵乌山周围,强化军事措施的同时还对乌山地区实行经济封锁。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云和诏县委为了拯救苦难中的山区民众,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采取了军事退却、生产自救的斗争策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洋坑妇女党支部的姐妹们依照党组织的部署和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她们一方面选择时机走村串户,发动群众上山采野菜、挖竹笋,并通过关系收集布料和棉线,因陋就简地办起一个小缝纫站,与山区群众共度难关;一方面想方设法为生产基地提供种子种苗、肥料、农具、耕牛,保障了生产自救工作的顺利开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6月内战爆发,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上洋坑妇女党支部并入龙磜村党支部,直至诏安解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勇抵逆流 铁肩担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起,国民党蓄意制造了一系列反共磨擦事件。面对日益发展的反共逆流,云和诏县委贯彻党中央“隐蔽精干”方针,采取了军事退却、生产自救的斗争策略,分散乌山周边建立生产基地,开荒种田、烧木炭、制竹器,与山区群众共度难关,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炭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0年秋,云和诏县委增补陈文平为县委委员。11月,云和诏县委书记吴永乐在运送物资时被叛徒杀害,乌山上仅剩陈文平一人主持云和诏县委的工作。1941年春,梁培德接任云和诏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七八月间,国民党反动势力妄图荡清乌山革命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搜山,还放火焚烧进水的笋头科、大塘腹、火烧龙等村。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梁培德、陈文平等县委领导人临危不惧,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开展灵活的斗争,使革命事业不遭大的损失,群众财产不受严重损坏。同年9月,梁培德因劳成疾,病故于头斜村后龙镜背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左:吴永乐(1916-1940)又名阿严,福建晋江安海人。1939年任中共云和诏县委书记。1940年11月在为游击队筹集物资途中被歹徒杀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右:梁培德(1908-1942)海南万宁人。1941年春至1942年任中共云和诏县委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异常艰难的“隐蔽”岁月中,县委工作只能再度由陈文平负责主持,之后的3年多时间,陈文平以县委副特派员、特派员身份,主持县委工作,部署“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斗争策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进水村坑心山上的梅子林是当年开荒种田的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方面,陈文平与张火瑞、沈万五等县委成员在基点内组织生产队伍,继续在乌山进水、梅子林开荒种地,编竹筐、烧木炭交由群众出售,党组织工作人员生活必需品得到部分自给,安定了情绪,也解决生活困难;另一方面,陈文平注意发展党的组织,联系周围的火畲、龙透等基点发展武装队伍,领导打击走私、进行抗税抗租等斗争,保护了群众利益,胜利度过了抗日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云和诏边区的局势也得到较大的改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开创云和诏地区统战新局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日战争时期,陈文平创造性地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积极发展可靠人员,通过各种关系打入国民党政权,充当“白皮红心”的保甲长或区长及职员等,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出“要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实质,更好地认识是它是中央的一个战略思想,从而把握形势,实行准确灵活的策略;要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党的独立自主,开展必要的原则斗争,求大同,存小异,通过不断斗争来争取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并在乌山云和诏地区坚持武装自卫斗争,坚持灵活运用统一战线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原则,以及“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依靠基本群众,打击最反动的顽固分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进水村的张眉目于1937年5月入党,是进水村第二任党支部书记。1942年在云和诏县委特派员陈文平的动员下,打入敌人内部担任保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统战工作开展中,陈文平及时、有效、灵活地执行了福建省委在1942年12月制定的《关于统战中不同对象的具体政策》。尽可能地团结各党派、团体、阶层、阶级、个人以及海外华侨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抗日;对国民党当局恪守国共合作抗日的协定,对中间势力及各种可能争取的同盟者,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共事关系,共同为抗日民主事业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这期间,国民党地方当局一再掀起反共浪潮,破坏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云和诏党组织仍然注意巩固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不仅团结了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可能争取的同盟者,共同参与抗日救亡活动,而且在其中广交朋友,使之了解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同情中共闽南地方组织的处境,理解闽南党组织求生存求和平而开展的反顽自卫斗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乌山西南麓的金溪平原航拍 张振华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陈文平长期细致地领导下,云和诏地区特别是诏安金溪一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取得了稳扎坚实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正因为陈文平重视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能紧密依靠群众,注意保存武器装备,不仅让云和诏县委保存了革命力量,巩固了抗日战略支点,渡过了抗战中的最艰难阶段,也使得云和诏县委乃至闽南特委在抗战后期能较好地恢复武装斗争,开展反顽自卫,顺利实现了战略转变,可谓是闽南地区党组织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体做法主要有三点:一是解决好金溪地区的民间纠纷,有效阻止了各姓族人的封建械斗。同时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不发兵到抗日前线,且用重兵于乌山根据地设立卡口的反动行为,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指出国难当头,全国各族人民应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群众的同情与理解,使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落实。二是做好农村中保甲长、开明绅士和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用灵活的办法去反对国民党政府不合理的征兵、征粮和征税,如采用拖拉、敷衍的办法去应付国民党的征兵和税收,使广大群众得到不少利益。国民党地方政府要保甲长做的事,各保甲长都事先向云和诏县委派出的人员联系商量,还主动为根据地筹备粮食,支持革命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云和诏县委的经济压力。三是在进行保甲长统战工作的同时,党组织更注意巩固基本群众的工作基础,做好基本群众的思想工作。在乌山周围还没有建立基层政权组织时,党组织始终依靠群众,通过群众去做基本群众的思想工作,如依靠近乌山的朱厝、坪林等村的革命群众罗逢如、黄阿禄等去进行基本群众的思想巩固工作,实际上起到了基层政权的组织作用,使云和诏县委的统战工作不断地向外围周边扩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胜利后,中共云和诏县工委在闽南特委书记陈文平的领导下,采取“依靠基本群众,打击最反动的顽固分子,争取一般中间分子,把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都争取过来”的策略,建立新的统一战线。此后,云和诏县工委全体人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与诏安的大元中、官陂、走马塘、西潭、四都、梅洲和云霄世坂等乡村的一些国民党乡镇长、保甲长均建立了统战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军事科长林春芳,云霄县农会主席许桂芳,金溪、官陂的开明绅士许顺智、张清修,以及走马塘的徐悦明、徐江水,大元中、四都等地的保甲长,都曾参与陈文平倡办的谈判。陈文平通过劝说谈心反复宣传党的统战政策,以解除顾虑,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一直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愿意为人民革命事业贡献一点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云和诏县委在乌山根据地周围的金溪、大布、走马塘、大元中、官陂、四都和云霄世坂等地区,建立了一大片新统战区域,使这些地区变为保护乌山基点的缓冲区,保障了云和诏县委和武装队伍的经济给养,打开了新的斗争局面。统战工作的新发展,使国民党顽固派在“清剿”中失利,争取到当地保甲长及开明绅士倾向共产党,从而使这些乡村逐步成为云和诏党组织的新的隐蔽据点,革命工作得以顺利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放战争打响后,诏安国民党顽固派虽然经常陈兵金溪一带,封锁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出入口,但却几乎失去效用。云和诏党组织的工作人员在统战人士和革命群众的掩护下,仍可以安然地出入顽固派驻地的周围地区,深入国民党统治区去进行工作;革命群众也能秘密地把粮食、物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到乌山革命根据地,支持了乌山云和诏县委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发展,直至革命斗争取得全面胜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未完待续,敬请关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资料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缅怀陈文平》,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乌山风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诏安人民革命史大事记》,2020年由中共诏安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编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诏安党史资料通讯》合订本,2025年由中共诏安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编校重印(原为1985年诏安党史办编印,共17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