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牵手生活 知识“点亮”人生——二(1)班“从课文到厨房”生活体验活动

淡风清水

<h3>  知识不仅仅在课本的字里行间,更在生活的烟火气息里。10月31日,二(1)班在生活体验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活体验活动。活动将语文课堂与劳动实践巧妙融合,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刻感受到了知识的生命力与生活的智慧。</h3> <h3>  从《我要的是葫芦》到“我要吃葫芦”<br>  活动伊始,伴随着朗朗读书声,大家重温了上周刚学的那篇有趣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在老师、家长志愿者的引导下,同学们不再是简单地朗读,而是带着思考走进了葫芦的世界:原来,文中那个人只想要葫芦,却不知道叶子与果实的紧密关系;原来,小小的葫芦背后,竟藏着如此多的学问!<br>  家长志愿者向同学们介绍了葫芦的特点与美好寓意:“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吉祥与幸福;它肚子大、口小,象征着能吸纳福气与好运;在古代傣族的神话故事中,人类就起源于葫芦中,同时葫芦也是我县主体民族之一拉祜族的精神图腾,象征着生命的起源和保护神。除此之外,葫芦它还被用作容器、乐器,是陪伴人们生活的“宝贝”。 从葫芦的故事中,延伸到植物学、历史和文化,同学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亮光。</h3> <h3>  厨房里的“魔法”:当葫芦变身美味佳肴<br>  知识的探索并未止步于课堂。紧接着,活动进入了最令人期待的实践环节——烹饪美食。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指导下,同学们挽起袖子,将新鲜的葫芦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br>“看,这是我切的葫芦丝!”一位同学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清炒葫芦丝、葫芦花生汤……厨房里香气四溢,欢声笑语。同学们在实践中懂得了,课文里的葫芦不仅是好看的植物,更是滋养我们身体的美食,完成了从“我要的是葫芦”到“我要吃葫芦”的趣味转变,真正理解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h3> <h3>  指尖上的传承:包住知识与温情<br>  活动的另一个高潮,是共同了解与制作中华传统美食——饺子。家长志愿者为大家讲述了饺子的来历,从医圣张仲景为百姓驱寒治病而发明“娇耳”的感人故事,到因其形似元宝而寓意“招财进宝”,以及它作为“团圆”的象征。</h3> <h3>  在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后,家长、同学们齐上阵,开始温馨的包饺子活动。放馅、捏边……同学们学得有模有样,家长们在一旁细心指导。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饺子在手中诞生,虽然有些可能“露了馅”,但其中包裹的快乐与亲情却是满满的。</h3> <h3> 共融共生 点亮多彩人生<br>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享用了自己亲手参与制作的“葫芦宴”和“团圆饺”,感觉格外香甜。<br>  这场别开生面的生活体验活动,如同一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世界的大门。在这里,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手中可触、口中可尝、心中可感的鲜活体验。当知识走出课本,融入生活,便能焕发出最迷人的光彩,真正照亮孩子们探索世界、热爱生活的人生道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