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掩盖问题,而在于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p><p class="ql-block"> 一位家长朋友来电咨询:“昨天老师全部同学都发作业,唯独不给我家孩子发,虽然小家伙学习不认真,但老师这样做是不是歧视我们家孩子?作为家长我怎么样与孩子沟通?又怎么样与老师链接?”</p><p class="ql-block"> “全班同学都发作业,唯独我的孩子没收到老师发的作业本。”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困惑与担忧。这看似简单的教学事件,背后却牵动着教育的核心命题:当孩子在学校遇到特殊对待,家长该如何搭建与孩子、与老师沟通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一、风暴眼的宁静:解读不发作业背后的教育信号。从教二十余年,我见证过太多类似的教育情境。首先要明白,不发作业从来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手段。这可能是老师在传递几种重要信号:学业警讯:孩子可能长期未完成作业或质量极差,教师以此引起重视。行为反馈:课堂表现或学习态度需要立即调整。唤醒责任:促使学生主动面对问题,而非被动接受。关键在于,这不是惩罚,而是唤醒。理解这一出发点,家长才能以平和心态介入,避免将事情推向对抗与指责。比如我校近年来推行精准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教育策略。特殊对待恰恰可能是老师关注孩子的表现,而非放弃。</p><p class="ql-block"> 二、沟通的艺术:与孩子对话的五个阶梯。当孩子遭遇此类事件,其内心往往充满羞愧、愤怒或自卑。建议家长采取五阶沟通法:</p><p class="ql-block"> 1、创造安全环境,接纳情绪。选择一个放松的时空,以“我注意到…”开头,而非“你又…”。例如:“我注意到今天你的作业本没有发下来,愿意和妈妈聊聊发生了什么吗?”给孩子表达情绪的空间,不打断、不评判。</p><p class="ql-block"> 2、探寻事实真相,而非指责。引导孩子客观描述情况:“作业是什么时候开始遇到困难的?”“之前老师有没有提醒过?”帮助孩子梳理过程,而非聚焦结果。</p><p class="ql-block"> 3、转换视角,理解教育意图。“你觉得老师为什么这样做?”这个问题能引导孩子思考行为与后果的关联,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 4、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接下来我们怎么做?”与孩子一起制定具体计划:是每天固定时间写作业、先复习再做作业,还是主动找老师沟通?让孩子参与决策,培养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5、建立持续支持机制。“需要爸爸妈妈怎么帮助你?”让孩子知道,家庭永远是支持系统,而非审判台。</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我担任初三班主任,班上一位学生小陈因沉迷游戏连续一周未交数学作业,老师暂停发放他的作业本。最初小陈愤愤不平,但在家长引导下,他意识到这是老师的最后通牒。父子共同制定了作业时间表,小陈主动向老师道歉并申请补交作业。这次事件成为他初三学习的转折点,中考如愿以偿考进了我校高中部。</p><p class="ql-block"> 三、携手之道:与老师构建合作型关系。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同样需要智慧。我们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p><p class="ql-block"> 三要:要先了解,再判断:联系老师前,先与孩子充分沟通,掌握基本情况,要寻求合作,而非质问:以“我们如何一起帮助孩子”为出发点。要具体明确,而非模糊抱怨:提供具体事实,寻求具体建议</p><p class="ql-block"> 三不要:不要当众质疑老师:避免在家长群等公开场合表达不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客观看待问题,配合老师的教育措施。不要比较对待:“为什么别的孩子没有这样”这类比较会破坏合作关系。</p><p class="ql-block"> “最有效的沟通往往始于一句‘老师,您觉得我们孩子最近在学校表现怎么样?’”。“这表达了家长的开放态度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四、根源探究:破解初三学生的学习动力困局。初三阶段,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其背后有多重原因:心理层面: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对权威产生反抗。学业压力:知识难度加大,产生畏难情绪。目标缺失:对未来缺乏清晰规划,学习缺乏内在驱动力。“家长需要区分是‘不能’还是‘不为’。如果是知识掌握问题,需要学业辅导;如果是态度问题,则需要目标激励和习惯培养。”</p><p class="ql-block"> 五、教育的长远视角:超越单一事件的生命成长。在我看来,“不发作业”事件恰恰是培养孩子关键能力的契机:责任担当: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问题解决:面对困境,寻找出路</p><p class="ql-block">沟通协调:学习与权威建设性对话。抗挫折能力:在挫折中恢复并成长。</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孩子永远顺利,而是让他们在不可避免的挫折中学会站立。那位陈姓学生在经历类似事件后,最初情绪低落。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他主动找老师沟通,制定了个人学习计划,不仅补齐了作业,还在期末取得了显著进步。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面对和解决困难——这比任何单一学科知识都更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六、构建支持系统: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定期沟通平台:每月家长开放日、每学期“一对一家长会”专业支持资源:学业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室向家长开放。数字家校平台:实时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利用好这些资源,不要等到问题积累才沟通。预防性沟通远胜于补救性沟通。关注孩子的整体成长,而非仅聚焦学业: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关系、积极的心态,这些才是支撑孩子走得更远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教育之路从不平坦,正是这些看似棘手的时刻,塑造着孩子的品格与能力。当孩子被特殊对待,它既可能是撕裂家校关系的荆棘,也可能是共同搭建的成长之桥——区别在于我们选择如何回应。</p><p class="ql-block"> 家长与老师从来不是对立的两端,而是托举孩子的共同力量。当我们把目光从指责转向理解,从对抗转向合作,教育最美好的可能性才会真正展现。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每一次危机都蕴含着转机。如何将荆棘变为桥梁,考验着每一位教育参与者的智慧与胸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