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再登黄鹤楼

少将卡卡

<p class="ql-block">昵称:少将卡卡</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17168689</p> <p class="ql-block">  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位于武汉武昌区的蛇山之巅,濒临长江,气势恢宏。依笔者看来,通高50多米的黄鹤楼(五层)虽介于滕王阁(九层)、岳阳楼(三层)之间,但汇集两楼之精华,既有雄伟壮观的身姿,也有靓丽无比的装束。再加上长江高于赣江的名气,少了洞庭湖略偏的地理优势,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就显得顺理成章了。</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上一次登黄鹤楼是在2023年4月的一个晚上,意在欣赏黄鹤楼夜景。那天人山人海,虽光彩溢目,但如同雾里看花,朦朦胧胧。此次登楼主要目的,借景重温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弥补白天没有观赏蛇山、长江景致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十月江城秋意浓,相约趣游黄鹤楼。我们是中午从东门入园的,天气多云,没有阳光普照,却有微风拂面。在游客不多的环境中游览,体验到更加真实和纯粹的游园感受。此时的黄鹤楼景区,显得很宁静、很原始。</p> <p class="ql-block">  “江汉朝宗处,南岸丘陵起,逶迤蜿行,因状名蛇山。”入口处《黄鹄山记》的开篇,向游人道明了蛇山的来龙去脉。“蛇山基岩”说明,进一步讲述了武汉地理岩石的特点,以及市区风光与人文浑然一体的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黄鹤楼原址始建于公元223年(三国吴黄武二年)的东吴军事瞭望塔。自唐代后逐渐转型为观景楼,成为文人雅集。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者不计其数,真正名扬天下的是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词。如今的黄鹤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仿木结构,五层飞檐,琉璃金瓦,形似黄鹤。‌‌</p> <p class="ql-block">  楼内一层最主要看点当数《白云黄鹤》壁画。壁画取材《橘皮画鹤》的古代神话,兼融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天上,仙人竹笛横吹、驾鹤腾飞;人间,众人载歌载舞,欢聚黄鹤楼前。壁画展示了仙人驾鹤与世人同乐的祥和景象,呈现出黄鹤楼“神话”主题。</p> <p class="ql-block">  在楼内二三四层既有“古代绘画的黄鹤楼”样式,也有“清代黄鹤楼”的样板;既有“孙权筑城”时的壁画,也有“星河璀璨,辉耀古今”诗词介绍;既有“文人荟萃”壁画,也有“江天浩瀚”的写意。</p> <p class="ql-block">  今日又登黄鹤楼,不禁重吟李太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千古名作,遥望大江南北,蛇山四周,力图寻觅李大诗人借景抒怀的意境。此次旅行虽途经武汉,但行动方向与其恰好相反,而是乘坐游轮逆水行舟,桂花八月上渝州。我想,站在黄鹤楼上,俯瞰滚滚长江之水,环望山峦叠嶂美景,不管向东还是向西,舒畅的心情应该一样。</p> <p class="ql-block">  登上黄鹤楼五层俯瞰武汉三镇景色,虽找不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觉,但在远眺长江大桥时,绝对能体会伟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迈。长江之水蜿蜒流淌,城市一派欣欣向荣,这是何等的壮哉,美哉? </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周边古迹也是游览的重要看点。白塔,也叫“胜像宝塔”。相传,塔形似孔明为关羽水军导航而制作的夜灯,白塔原立于黄鹄矶头黄鹤楼故址旁,因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迁移至此。</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代的西爽亭,是唐代依照黄鹤楼后石壁“西爽”摩崖题字而立碑建亭的。现在的西爽亭重建于1987年,亭中立有重建黄鹤楼纪功碑,故西爽亭又称功碑亭。</p> <p class="ql-block">  为迎接千禧年到来而修建的“千年吉祥钟”,于1999年底落成。钟亭以湖北随州古编钟钟架为原型设计建造,铭文见钟亭旁《武汉千年吉祥钟铭文》石刻。</p> <p class="ql-block">  下山途中我在想,黄鹤楼因何自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乐意吟诗作赋的地方?长江流域极富山水名胜自不必说,文人途经多是一回事,而更重要的是中国文人有争胜好强、寓情于景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  武汉也是被伟人称作“白云黄鹤的地方”,老人家对江城情有独钟,建国后曾经48次到武汉。若论情结,在武汉召开的党的八七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在武汉改写“万里长江无桥”的历史;曾17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脍炙人口诗篇。</p> <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国家记忆》片中解说,似乎说明了毛主席喜爱武汉的真正原因:“毛泽东的家乡湖南毗邻湖北,两地同属楚文化。精神气质的相通,文化上的亲近感,也是毛泽东喜欢武汉的最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3日深夜写于宜昌秭归港码头“长江三号”游轮8506房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