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李恒(香滨墨客)</b></p><p class="ql-block"><b>在祖国雄鸡版图的东北边陲,广袤的黑土地如墨玉般铺展,这里是江河奔涌、沃野千里的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千年冲积而成的自然瑰宝。在这片富饶丰盈的土地腹地,一座城市如星辰般熠熠生辉,她既是北国粮仓的心脏,也是红色血脉的传承之地,这便是被誉为“东北小延安”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特等站——佳木斯站夜景</b></p> <p class="ql-block"><b>佳木斯市,屹立于祖国版图的最东端,是华夏大地迎接第一缕晨光的起点;其所辖的抚远市,作为我国最东端的县级市,更以“东方第一县”闻名遐迩。每当黎明破晓,太阳从抚远的乌苏里江上冉冉升起,这里便成为神州大地上最早拥抱朝阳的地方,辉映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与光芒。</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市郊区松花江三的发电风车</b></p> <p class="ql-block"><b>自古以来,英雄的佳木斯人民在这片丰饶秀美的黑土地上,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劳智慧的双手,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中有8个军曾在此浴血奋战,用生命与信念点燃了民族解放的烽火。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对外番号为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代号8461部队)</b><b>配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后,日本帝国主义节节溃退,佳木斯随之解放,成为全国最早获得解放的城市之一。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更作为稳固的革命大后方,为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坚强支撑,被誉为“东北小延安”,在红色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1945年抗战胜利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部署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佳木斯,这座地处松花江畔的边城,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迅速成为战略后方的核心支点。在历史的洪流中,它悄然肩负起承前启后的重任,为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根基。</b></p><p class="ql-block"><b>延安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等重要革命学府相继迁驻佳木斯,六百余位文化名士跋山涉水,携带着信仰的火种与文化的薪柴汇聚于此。他们以笔为枪,以讲台为阵地,将革命思想播撒在黑土地上。佳木斯由此成为东北革命文化的摇篮,思想的火炬在这里熊熊燃起,照亮了沉寂已久的北国大地。</b></p><p class="ql-block"><b>1945年,中共合江省委与合江省人民政府在佳木斯宣告成立,城市正式成为合江升的省会。这里不仅是政权建设的前沿,更是支援前线的坚强后盾。三万五千余名热血青年奔赴战场,粮食物资昼夜不息运往前线,舆论宣传如号角激荡人心。佳木斯以坚实臂膀托举起东北根据地的稳固,为全国解放伟业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功勋。</b></p><p class="ql-block"><b>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东北小延安”精神最鲜明的底色。东北沦陷期间,佳木斯匪患猖獗;解放初期,土匪势力更趋猖狂。合江省内数十股匪徒盘踞十余县,人数逾两万,竟为我军兵力十余倍。郭清典匪部在密山一次屠戮群众二百余人,血雨腥风笼罩城乡,百姓生命朝不保夕。面对如此险境,人民解放军坚决贯彻毛泽东“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的指示,全面展开剿匪斗争。凛冬酷寒,雪深没膝,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度,战士们战死、冻死、冻伤者不计其数。然而,他们穿密林、攀雪山,在冰天雪地中追剿顽匪,历时两年零四个月,歼灭土匪近两万人,彻底扫清根据地的心腹之患,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了和平的基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市松花江畔</b></p> <p class="ql-block"><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东北小延安精神的灵魂所在。1948年3月,中共合江省政府发布《生产动员令》,号召全省党政军民紧急行动,投身大生产运动的洪流。在这场改变命运的奋斗中,广大干部群众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埋头苦干、迎难而上,用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希望,取得了显著成果。</b></p><p class="ql-block"><b>为根治水患、护田增产,政府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动员群众兴修水利,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治水热潮。全省组织42万民众,修筑防水堤坝120道,开挖顺水沟90条,工程总长达近千里,使9万垧良田得到有效保护与灌溉,为粮食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b></p><p class="ql-block"><b>针对农村技术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的现状,各地因地制宜推广科学种田:选育优良品种、增施农家肥料、推行精耕细作、普及新式农具,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农业技术水平,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大幅增强了劳动效率,让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b></p><p class="ql-block"><b>与此同时,城市支援农村的热潮蓬勃兴起。截至1948年初,仅佳木斯市便有1913户、共计7363人迁往各县安家落户,投身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的到来,为乡村注入了人力与活力。当年,全省粮食产量跃升至8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b></p><p class="ql-block"><b>农业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开展,不仅显著改善了农民生活,增加了收入,更有力推动了根据地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为解放区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谱写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丽篇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市外滩公园</b></p> <p class="ql-block"><b>1946年5月,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合江省积极响应中共中央“五四”指示和东北局“七七决议”的号召,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掀起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土地改革运动,成为全国土地改革的先行者之一。在平分土地的实践中,各地群众智慧迸发,探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其中,桦川县二区贫雇农首创的“个人要,大家评”分地模式,因公平合理、群众认可度高,迅速被广大村屯采纳。合江省委及时总结经验,将这一做法推广至全省,极大提升了土改工作的群众基础与实施效率。针对改革中出现的侵犯中农利益等问题,张闻天深入基层调研,提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孤立小地主,重点打击大地主和恶霸”的科学方针,有效保障了政策的正确方向。全省共平分土地五十余万垧,亿万农民由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身解放。其间,张闻天亲笔撰写《分地办法要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农民》《对土地问题的意见》等重要文献,以理论指导实践,创造性地破解诸多政策难题,为全国土地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合江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土地革命理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市</b></p> <p class="ql-block"><b>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佳木斯人民深厚爱国情怀与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解放战争时期,合江人民以满腔热忱投身支前伟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倾力支援前线,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奉献之歌。1946年4月至9月,合江军区输送兵力逾6500人;1947年7月上半月,七千余名热血青年踊跃参军;1948年,四个独立团相继组建,11420名战士奔赴长春前线。从1946年9月到辽沈战役结束,全省先后有62000余名青年投身军旅,为主力部队注入源源不断的战斗力量。</b></p><p class="ql-block"><b>在战勤支前的洪流中,合江百姓家家动员、户户出力,担架队、大车队星夜兼程奔赴前线,抬担架、救伤员、运军火、筑工事、修道路,用血肉之躯铺就胜利通途。仅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间,便出动大车734辆、马匹2286匹,组织民工9638人次,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征购军粮同样轰轰烈烈,群众积极响应,公粮征收有序高效,1947年上半年即完成支前粮14万吨。辽沈战役期间,全省人民节衣缩食,每人捐献半斤干菜,16个县市共献出55万斤,以点滴积蓄汇聚成支援前线的磅礴力量。</b></p><p class="ql-block"><b>合江妇女更是支前战线上的巾帼英雄,她们昼夜赶制军鞋70万双、军衣35万件,用一针一线缝进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八万名民工投身战勤,无数母亲送子参军、妻子送郎出征,涌现出大批拥军模范和支前英雄。这片热土上的人民,以顾全大局的胸怀和甘于牺牲的品格,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市</b></p> <p class="ql-block"><b>佳木斯,坐落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南起北纬45°56′至48°28′,西起东经129°29′至135°5′。地处松花江、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腹地,是祖国陆地最东端的地级市。佳木斯市国境线总长382千米,北隔黑龙江、东隔乌苏里江分别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和犹太自治州相望。佳木斯市东邻双鸭山市,西依哈尔滨、伊春市,南接牡丹江市、七台河市、鸡西市,北邻鹤岗市,总面积3.246万平方千米,市区面积1875平方千米。</b></p><p class="ql-block"><b>佳木斯市既是守望边疆的前哨,也是华夏大地最早迎接朝阳的圣地,素有“华夏东极”之美誉。广袤的3.246万平方千米土地,承载着黑土文明的厚重与江河奔涌的生机,诉说着东方晨曦初照的壮丽诗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市夜景</b></p> <p class="ql-block"><b>佳木斯,古称“甲母克寺噶珊”,始见于清康熙晚期文献,后渐演为“嘉木寺”“贾木司”,终定音为“佳木斯”。此名源自满语,意为“驿丞”或“站官屯”,承载着边陲重镇的古老记忆。自周代肃慎先民栖居于此,这片土地便成为东北文明演进的重要舞台。汉晋时期属挹娄,南北朝归勿吉,隋唐之际为靺鞨所居,历史脉络绵延不绝。</b></p><p class="ql-block"><b>辽代,此地属五国部管辖,渔猎民族沿江而居,星罗棋布于松花江畔。金代隶属胡里改路,行政建制初具规模,见证了女真王朝的兴盛与边疆治理的深化。元朝设水达达路,将其纳入中央政权更为系统的管理体系,凸显其在东北边疆的重要地位。</b></p><p class="ql-block"><b>明朝时期,佳木斯属奴儿干都司统辖,是明代经略东北、设立卫所、实施羁縻统治的关键区域。浩浩江流见证使节往来,戍边将士与土著部族共守北疆,留下无数拓边安民的传奇故事。</b></p><p class="ql-block"><b>清代,佳木斯划归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辖区,边防与民政并重。光绪十四年(1888年),于今永红区丈放“东兴镇街基”,开启城镇建设之端。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商户云集,街市渐兴,人气日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依兰府,此地归其管辖,行政层级提升。宣统二年正月二十日(1910年3月1日),正式置桦川县,县治设于东兴镇,奠定现代建制之基。</b></p><p class="ql-block"><b>民国元年(1912年)11月,桦川县署迁驻悦来镇,行政中心转移,然佳木斯因其地理优势仍持续发展。民国十九年(1930年),佳木斯屯与东兴镇合并,定名“佳木斯镇”,隶属桦川县,城市雏形初现,街巷纵横,商旅辐辏,渐成区域中心。</b></p><p class="ql-block"><b>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1日,东北沦陷后,伪满设立三江省,省公署驻于佳木斯,政治地位骤升。同时,伪桦川县公署亦移驻佳木斯镇,城市成为军政要地,交通枢纽与资源调配功能日益凸显。</b></p><p class="ql-block"><b>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27日,伪满决定调整行政区划,正式设置佳木斯市。9月成立市制筹备处,同年12月1日,伪佳木斯市公署宣告成立,隶属三江省管辖。自此,佳木斯由镇升市,迈入近代城市化发展新阶段。</b></p><p class="ql-block"><b>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10月下旬,三江地区行政公署在佳木斯成立,成为战后重建的重要支点。11月21日,撤销三江地区,设立合江省,省会驻佳木斯市,城市再度成为区域政治中心,肩负起解放区治理与建设的重任。</b></p><p class="ql-block"><b>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合江省撤销,并入松江省,佳木斯由省直辖,行政隶属调整,然其作为区域重镇的地位未减。1954年8月,松江与黑龙江两省合并,佳木斯自此归属黑龙江省直辖,进入新中国统一行政体系。</b></p><p class="ql-block"><b>1956年3月,桦川县人民委员会由佳木斯迁驻湖南营镇,行政职能分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1958年8月,佳木斯市划归合江专区代管,区域协作进一步加强。1966年2月,再度改由省直辖,凸显其战略地位。</b></p><p class="ql-block"><b>1968年4月,佳木斯市划归合江地区管辖,顺应当时行政区划调整大势。直至1983年11月1日,佳木斯市重新改由省直辖,城市自主权得以强化,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b></p><p class="ql-block"><b>1984年1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合江地区,原辖桦南、集贤、宝清、富锦、依兰、汤原、桦川、萝北、绥滨、饶河、同江、抚远、友谊等十三县悉数划归佳木斯市管辖,形成“市管县”新格局。自此,佳木斯作为黑龙江东部中心城市的地位全面确立,山河汇聚,政通人和,续写着千年边城的辉煌篇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市的优质良田</b></p> <p class="ql-block"><b>1987年2月24日,经国务院(国函〔1987〕39号)批准,同江县正式撤县设市,升格为县级同江市,行政区域沿袭原县境。同年11月6日,国务院(国函〔1987〕177号)再次批复,调整佳木斯市辖区划:集贤县划归双鸭山市管辖,萝北、绥滨两县则划入鹤岗市版图,区域格局迎来重要变革。</b></p><p class="ql-block"><b>1988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民〔1988〕行批19号)正式批复,撤销富锦县,设立县级富锦市,行政区域不变。此举标志着富锦步入城市化发展新阶段,为后续经济社会腾飞奠定体制基础。</b></p><p class="ql-block"><b>1991年2月2日,国务院(国函〔1991〕4号)批准实施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佳木斯市所辖的依兰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宝清县与友谊县则划归双鸭山市领导。此次调整优化了区域管理结构,强化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b></p><p class="ql-block"><b>1993年7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民行批〔1993〕137号)批复同意,将佳木斯市原辖的饶河县划归双鸭山市管辖。这一调整进一步整合了三江平原地区行政资源,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新台阶。</b></p><p class="ql-block"><b>2006年7月27日,国务院(国函〔2006〕63号)批准撤销佳木斯市永红区,其所辖行政区域整体并入郊区,由佳木斯市郊区统一管辖。区划整合提升了行政效能,促进了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与融合。</b></p><p class="ql-block"><b>2011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抚远县升格为省直管县,由黑龙江省直接管理。这一举措赋予抚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凸显其在对俄开放和边疆振兴中的战略地位。</b></p><p class="ql-block"><b>2016年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民函〔2016〕14号)批复同意撤销抚远县,设立县级抚远市,行政区域保持不变。撤县设市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也为抚远加快对外开放和城镇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b></p><p class="ql-block"><b>2017年11月26日,抚远市结束省直管体制,回归佳木斯市辖管理体制,纳入地级市统筹发展框架,进一步理顺了行政管理关系,助力地方治理现代化。</b></p><p class="ql-block"><b>2017年12月28日,富锦市撤销城关街道办事处,设立富锦镇;同时,佳木斯市郊区西格木乡撤乡建镇。两项调整体现了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基层行政区划更加贴近实际发展需求。</b></p><p class="ql-block"><b>2018年5月10日,桦南县新设立柳毛河镇,并恢复五道岗乡建制。此举顺应了当地人口分布与经济结构变化,增强了基层治理的灵活性与精准性。</b></p><p class="ql-block"><b>2018年7月2日,抚远市正式设立黑瞎子岛镇,管辖我国最东端的陆地领土——黑瞎子岛。这一建制不仅强化了边疆管理,更彰显了国家主权象征意义,成为“东方第一镇”的重要标志。</b></p><p class="ql-block"><b>2019年5月10日,佳木斯市郊区沿江乡撤乡设镇,行政区划层级提升,标志着沿江地区城镇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b></p><p class="ql-block"><b>2019年12月31日,佳木斯市城区新设立17个街道办事处,优化了城市基层治理结构,提升了公共服务精细化水平,推动城市治理体系迈向现代化。</b></p><p class="ql-block"><b>2020年12月31日,佳木斯市郊区四丰乡正式撤乡设镇,实现从传统农业乡向城镇型行政区的转型,反映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与区域功能的持续升级。</b></p><p class="ql-block"><b>2020年12月31日,同江市设立繁荣街道和兴华街道,完善了城市功能分区,增强了中心城区集聚效应,为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b></p><p class="ql-block"><b>2021年7月7日,抚远市通江乡、海青乡双双撤乡设镇,分别更名为通江镇与海青镇。此次调整标志着两乡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为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市</b></p> <p class="ql-block"><b>截至2025年10月,佳木斯市下辖向阳区、前进区、东风区与郊区四个市辖区,代管抚远市、同江市、富锦市三个县级市,并辖桦南、桦川、汤原三县,全域总面积达3.246万平方千米,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三江平原腹地,区划格局兼具城市活力与广袤沃野的双重气度。</b></p><p class="ql-block"><b>截至2024年末,佳木斯市户籍总人口为221.3万人,这座承载着黑土文明与江河滋养的城市,以其厚重的人文底蕴和宜居宜业的环境,凝聚着世代耕耘于此的勤劳人民,人口脉动中跃动着振兴的希望。</b></p><p class="ql-block"><b>2024年,佳木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7.7亿元,同比增长4.8%,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稳步前行。经济数据背后,是现代农业的坚实根基、工业转型的悄然蝶变与服务业活力的持续释放,奏响了一曲边陲重镇迈向现代化的奋进强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抚远市黑瞎子岛镇东极宝塔</b></p> <p class="ql-block"><b>佳木斯市交通四通八达,铁路、公路、水路与空中航线交织成网,构筑起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四条铁路干线纵贯全境,连接全国各大城市;221国道(同三线)与201国道(鹤大线)横穿境内,形成东西贯通、南北联动的陆路动脉。市区内环、中环、外环路体系完善,长安、中山、杏林等45条主要街道纵横交错,配合长安桥、中山桥、安庆桥、西林桥、光复路立交桥及松花江公路大桥,辅以地下过街通道,构建起立体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b></p><p class="ql-block"><b>作为黑龙江省东部区域中心城市,佳木斯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连接南北、通江达海的重要门户。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犹太自治州隔江相望,地缘相近、资源互补,为对俄经贸与科技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全市拥有5个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和2个国际空港,陆海空三位一体的运输体系日益成熟,对俄贸易往来便捷畅通,开放活力持续释放。</b></p><p class="ql-block"><b>2024年,佳木斯市主要运输方式完成货运总量达6506.6万吨,展现出强劲的物流承载能力。其中铁路运输达1404.4万吨,公路(含公交)运输达4847.0万吨,水路运输255.0万吨,航空运输0.2万吨。全市营运车辆规模稳步扩大,拥有客车319台,营运货车14495台,挂车4714台,危险品运输车辆1607台(含挂车543台),运输结构日趋多元,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b></p><p class="ql-block"><b>同年,佳木斯市累计完成客运量4759.2万人次,彰显区域人流枢纽地位。铁路客运量达578.3万人次,公路(含公交)承担主力,达4054.5万人次,水路出行16.0万人次,航空出行达110.4万人次。全年航空飞行达8440架次,空中通道日益繁忙,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区域辐射力不断增强。</b></p><p class="ql-block"><b>佳木斯市区交通骨架日趋完善,现已建成内环、中环、外环三级环路系统,以及长安、中山、杏林等78条主次干道,道路网络密度与通达性显著提升。市区内长安、中山、安庆、西林、光复路、解放、胜利、学府、通江、通园共10座立交桥与松花江公路大桥协同联动,形成立体交叉、高效分流的交通格局,有效缓解城市拥堵,提升通行效率。</b></p><p class="ql-block"><b>佳木斯是黑龙江省东部铁路网的核心节点,哈佳快速铁路、绥佳、佳鹤、图佳、佳富、前抚六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通往全国各地。随着哈佳快铁、牡佳高铁的开通运营,并与哈齐、哈牡高铁实现互联互通,佳木斯全面融入全省高速铁路网。同时,佳鹤铁路改造通车后,进一步提升既有线路运能,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b></p><p class="ql-block"><b>佳木斯公路交通以哈同、建黑、鹤大高速公路为骨架,5条国道(G1011、G102、G201、G221、G331)与7条省道(S307、S514、S513、S205、S306、S203、S308)构成辅助网络,1336条农村公路延伸至城乡末梢,实现与铁路、民航、水运无缝衔接。安全、畅通、高效的现代化公路体系基本成型,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b></p><p class="ql-block"><b>佳木斯市航空网络不断拓展,辖区内拥有东郊国际机场、抚远东极机场、建三江湿地机场三座民用机场,通航国内13个城市,成为黑龙江省地级市中机场数量最多的城市。航道总里程达735千米,配备36个千吨级泊位,年设计旅客吞吐能力达1100万人次,货物吞吐能力达4700万吨,航空枢纽功能日益凸显,对外开放能级持续提升。</b></p><p class="ql-block"><b>佳木斯水运资源丰富,拥有佳木斯、同江、富锦、抚远四大国家一类水运口岸,依托松花江与黑龙江两大黄金水道,上溯可达哈尔滨,下通直达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共青城等开放港口。1992年中俄达成开放阿穆尔河(我国称黑龙江)共青城至出海口通道协议后,中国船舶可经俄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出海,穿越鞑靼海峡进入日本海,开展江海联运业务,被誉为“东方的水上丝绸之路”,为内陆省份走向海洋开辟了新通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同江市(同三公路0公里)起点</b></p> <p class="ql-block"><b>截至2022年底,佳木斯市已拥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31家,其中4A级景区9家、3A级20家、2A级2家,彰显出日益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此外,全市拥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文旅融合步伐持续加快。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富锦国家湿地公园、郊区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同江三江口旅游区等9家4A级景区,以其独特的生态魅力与民族风情,成为展示佳木斯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的重要窗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市行政区划图</b></p> <p class="ql-block"><b>孟家岗森林公园始建于1956年,坐落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孟家岗镇,绵延25万亩广袤山林(截至2016年),其中林地占20万亩,涵括15万亩人工林与5万亩天然林。森林覆盖率高达81.7%,万顷碧波如海,绿意浩瀚无垠,林木蓄积量达148万立方米,尤以落叶松、红松等珍贵针叶树种为主,构筑起北国林海的生态脊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孟家岗森林公园</b></p> <p class="ql-block"><b>七星峰国家森林公园坐落于桦南县城以东62千米处,巍然屹立于完达山脉那丹哈达岭西北支脉之上,地处桦南县、集贤县与双鸭山市交界地带。景区山脉多呈西北—东南走向,山势峻拔,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气势雄浑。境内平均海拔达420米,主峰七星峰高耸入云,海拔852.7米,傲居三江平原之巅,素有“三江第一峰”之称,尽显北国山岳的雄奇风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七星峰国家森林公园</b></p> <p class="ql-block"><b>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于同江市城区东北45千米处,掩映于街津口赫哲族乡的青山绿水之间。这里属完达山脉余支,低山起伏,林木葱茏,山势婉转如画,与奔流不息的黑龙江相依相伴,远眺如诗如卷,秀美天成。江水年复一年冲刷着河岸岩壁,雕琢出险峻悬崖与深潭急流,也孕育出沙洲浅滩、鱼跃虾戏的生态画卷。园内水系纵横,黑龙江、莲花河、得日乞河及头道河、二道河等交织流淌,素有“三水绕街津”的雅誉。黑龙江作为中俄界江,自北蜿蜒而过,于公园境内绵延25千米,水色澄澈,平均水深4至8米,最深处达17米,流速平稳,水质无染,滋养着丰富的鱼类资源,为这片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灵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b></p> <p class="ql-block"><b>八岔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同江市东北部,依偎于蜿蜒江畔,属典型的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这里原始风貌保存完好,是黑龙江乃至全国罕见的临江界河型自然保护区之一。林木葱茏,水网密布,五十多座岛屿星罗棋布,如翡翠般镶嵌在江流之间,尤以八岔岛、八岔二道江岛、八岔三道江岛、男女岛、青鳇鱼通岛、红灯岛、雪那洪岛等闻名。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此繁衍生息,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记录有野生脊椎动物331种、野生植物593种,尽显生物多样性的神奇与壮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八岔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p> <p class="ql-block"><b>黑瞎子岛,俄罗斯称“大乌苏里岛”,静卧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的壮阔水脉之间,是中国版图最东端的地理极点,素有“中国东极”之美誉。这里,是神州大地最早迎接朝阳的地方,晨曦初破,金光洒江,天地间一片澄明。隔江相望,俄罗斯远东重镇哈巴罗夫斯克市(伯力)巍然矗立,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山水与国界共融共生。</b></p><p class="ql-block"><b>岛屿绵延5.88万米,最宽处达1.4万米,总面积约335平方千米,形如巨舟浮于两江怀抱。2008年10月14日,中俄两国在此庄严举行界碑揭幕仪式,标志着半个黑瞎子岛重回祖国怀抱,中国正式恢复对171平方千米土地的主权。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书写了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典范,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时代意义。</b></p><p class="ql-block"><b>作为全球罕见的内陆界岛,黑瞎子岛独享“两国一岛”的特殊身份,成为中俄友好共护的象征。岛上生态 pristine,湿地广袤,水网纵横,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更是原生态自然风貌的珍贵样本。这里空气纯净,负氧离子丰盈,PM值近乎为零,每一次呼吸,皆如沁泉洗肺,令人心神俱清。</b></p><p class="ql-block"><b>岛周水域丰饶,江流潺潺,孕育着肥美的鱼类资源,尤以鲟鳇鱼、大马哈鱼洄游通道而闻名遐迩。每年春秋之际,鱼跃浅滩,生机盎然。同时,黑瞎子岛亦为东北亚候鸟迁徙的关键驿站,鹤舞长空,天鹅翩跹,二十多种珍稀禽鸟栖息繁衍,二百多种鸟类在此停歇觅食,构成一幅灵动壮美的生态画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黑瞎子岛</b></p> <p class="ql-block"><b>东极广场,又名太阳广场,坐落于中国最东端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黑瞎子岛镇,地处抚远水道与乌苏里江交汇之处,东临俄罗斯卡杂克维茨沃镇,北望黑瞎子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祖国版图的“金鸡之冠”。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华夏东极”,更是迎接第一缕阳光的象征之地,承载着东方晨曦的希望与荣光。</b></p><p class="ql-block"><b>广场整体由河口广场、华夏东极主体雕塑、观旗广场、四极文化墙和中国界碑等景观有机组成,布局恢宏,意蕴深远。其中,高达39.5米的东极极标雕塑巍然耸立,以“起航”为设计意象,形如劈波斩浪的军舰舰艏,寓意中华民族巨轮迎着朝阳扬帆远航,驶向伟大复兴的东方彼岸。</b></p><p class="ql-block"><b>作为我国陆地最东端的地标性建筑,东极广场不仅承载着地理意义,更成为精神象征。广场内设祈福钟楼与游船码头,游客可在此聆听钟声悠扬,远眺两江交汇、水天一色的壮美画卷,静候每日神州大地的第一缕晨光洒落脸庞,感受“神州旭日始,极地曙光生”的震撼时刻。</b></p><p class="ql-block"><b>2025年,东极广场完成全面升级改造,新增“最东婚姻登记处”“华夏东极”地标石等网红打卡点,融合浪漫与神圣,吸引无数新人前来许下爱的誓言。同时,广场作为第七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核心景点,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成为边陲热土上的文旅新地标。</b></p><p class="ql-block"><b>如今,东极广场常态化举办庄严的升旗仪式与中俄游客共迎日出等特色活动,促进跨境文化交流,展现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其与周边东极艺术馆等景点串联成线,构筑起一条集自然奇观、人文精神与边疆风情于一体的东极观光旅游走廊,吸引八方来客奔赴这片“太阳升起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中国黑龙江省抚远市黑瞎子岛镇东极广场的黎明</b></p> <p class="ql-block"><b>松花江十里景观带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佳木斯市区北部、松花江南岸,这座占地百余公顷的公园依水而兴,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如今已成为佳木斯市规模最大的开放式旅游休闲胜地。漫步其间,江风拂面,绿意盎然,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此交织辉映。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公园中心矗立起“建国十周年纪念塔”,不仅成为时代的象征,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不朽的精神印记。历经岁月沉淀,如今园内已形成松花江广场、德祥广场、知青广场、太极广场、火车头广场等多个功能各异、主题鲜明的活动空间,承载着市民的日常休闲与城市的文化记忆,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b></p><p class="ql-block"><b>建国十周年纪念塔以现代化的建筑结构与古典艺术相结合,造型宏伟壮观,造型特点是上塔下厅,厅塔合一,塔身刻有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同志题写的“一览江天,大江东去”八个大字。时至今日,建国十周年纪念塔已成为该市标志性建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市松花江沿江十里景观带</b></p> <p class="ql-block"><b>知青广场巍然矗立在佳木斯市前进区和平路,占地12953平方米,于2008年8月落成,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广场中央,主题雕塑高15米,跨度12米,形如一页被风掀开的历史篇章,透雕镂空处赫然显现“1968”字样,仿佛时光之门悄然开启。雕塑表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题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笔力遒劲,气势如虹,昭示着那个激情燃烧年代的理想与信念。</b></p><p class="ql-block"><b>雕塑下方,一位体魄强健的男知青驾驭着拓荒牛奋力前行,人物与牲畜的肌肉线条充满张力,姿态昂扬,洋溢着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青春活力。这不仅是对劳动的礼赞,更是对奋斗精神的永恒铭刻。每一道雕刻的光影,都在诉说那段挥洒汗水、扎根边疆的峥嵘岁月。</b></p><p class="ql-block"><b>三块黑色大理石静静矗立,以影刻技法勾勒出流动的水纹,象征着广袤的黑土地与三江平原的丰饶血脉。它们如大地的印记,沉稳厚重,承载着知青们用青春浇灌的梦想。大理石的深邃光泽,映照出历史的回响,也映照出北大荒从荒原变为粮仓的奇迹。</b></p><p class="ql-block"><b>知青广场不仅是一处城市地标,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凝聚着知青群体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北大荒精神,成为传承红色记忆、弘扬时代价值的重要文化阵地。在这里,历史不曾远去,青春仍在回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知青广场</b></p> <p class="ql-block"><b>在黑龙江佳木斯市东风区的松花江畔,一座承载着民族记忆的雕塑馆巍然矗立——东北抗联雕塑馆。这里原是佳木斯港务局旧址,如今已成为国内首座以雕塑艺术全景展现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斗争历程的专题展馆。青年雕塑家李平于2015年自筹资金创建初馆,彼时馆舍面积仅1700平方米,却已凝聚着他对抗联精神的深切敬意。历经八年耕耘,2023年4月,展馆完成扩建,总面积跃升至9654平方米,犹如一座沉默的丰碑,诉说着十四年抗战的血火征程。</b></p><p class="ql-block"><b>馆内陈列着李平历时十四载精心创作的四百余尊抗联主题雕塑,每一尊都饱含着对历史的凝视与对英魂的礼赞。从孤胆英雄到集体抗争,从雪原伏击到密林宣誓,雕塑以凝固的姿态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其中,《民族魂·十二烈士》群雕气势恢宏、人物生动,不仅震撼人心,更被国家级展馆永久收藏,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艺术典范。这些雕塑不仅是泥土与青铜的结合,更是信仰与热血的铸就。</b></p><p class="ql-block"><b>自2015年开馆以来,东北抗联雕塑馆始终坚持免费向公众开放,让历史走近百姓,让英雄走进人心。截至2022年,累计接待参观者逾17万人次,举办爱国主义主题讲座七百余场,场场激荡心灵,声声唤醒记忆。这里不仅是展览空间,更成为一座精神课堂,无数青少年在此聆听烽火故事,感悟家国情怀,在雕塑的目光中完成一次庄严的精神洗礼。</b></p><p class="ql-block"><b>2023年,该馆被正式认定为黑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标志着其历史价值与社会功能获得高度认可。展馆通过真实文献、历史实物与雕塑艺术的深度融合,辅以场景复原、声光互动等现代展陈手段,生动还原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环境下坚持十四年浴血奋战的壮烈图景。每一步前行,都是对不屈民族魂的深情回望;每一眼凝视,皆是对红色血脉的自觉传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东北抗联雕塑馆</b></p> <p class="ql-block"><b>桦南森林小火车,曾是上世纪桦南林区跃动的血脉,承载着木材运输、煤炭供给与职工通勤的重任,穿梭于苍翠林海之间,被誉为“百年蒸汽机车”“工业革命活化石”“世界级旅游珍品”。那一声悠长的汽笛,唤醒了沉睡的山林,也铭刻下几代林区人的岁月记忆。如今,这缕工业文明的余韵,在新时代的春风中再度苏醒,化作一列驶向诗意与乡愁的文化列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桦南森林小火车</b></p> <p class="ql-block"><b>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坐落于黑龙江省东部小兴安岭与三江平原交汇之地——汤原县境内,是这片沃土上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作为黑龙江省东部唯一以红松原始林为核心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这里古木参天,松涛阵阵,尽显原始林莽的雄浑气魄。公园总面积达7175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7%,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生态画卷。自1987年始建以来,历经岁月沉淀,于1992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11年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至2016年底,更成为全省唯一获批的“全国红松母树林风光旅游知名品牌示范区”,书写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和谐共生的典范篇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b></p> <p class="ql-block"><b>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西南40千米处,始建于2008年,2013年正式获批为“国家湿地公园”,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广袤的沼泽湿地绵延2200公顷,水草丰茂、碧波荡漾,孕育着芦苇、睡莲等多达290种草本植物,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园内栖息的脊椎动物达270种,其中鸟类177种,或翱翔天际,或栖息水畔,鸣声婉转,羽影翩跹。凭借其独特的生态价值与科普意义,湿地公园先后荣获“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成为北国大地上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富锦国家湿地公园</b></p> <p class="ql-block"><b>佳木斯的美食,是多民族智慧与风土交融的味觉诗篇。汉族的醇厚、赫哲族的野趣、满族的豪迈、朝鲜族的精致,在这片黑土江畔交织成一幅舌尖上的锦绣画卷。熏铜锣的烟香缭绕,朝鲜拌饭的五彩斑斓,锅包肉的酥脆酸甜,无不诉说着这片土地对美味的执着追求。从松花江的鱼宴到山野间的菌菇,从铁锅炖出的浓香到打糕捶打出的柔韧,每一口都是岁月沉淀的滋味,每一味皆为民族融合的回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抗联精神永驻雕塑</b></p> <p class="ql-block"><b>佳木斯市,这座镶嵌在三江平原上的璀璨明珠,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中国最佳生态环境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等多项殊荣,更被命名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荣获“无偿献血先进省(市)”称号。并于2025年4月,再添华章,被正式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彰显出城市综合实力与人文温度的和谐共生。</b></p> <p class="ql-block"><b>佳木斯,这座依偎三江的边陲明珠,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之际,正以昂扬之姿疾驰于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她以丰硕的成果为笔,书写着迎接2026年“十五五”开局的壮丽篇章。富饶孕育希望,美丽彰显气质,开放激发动能,包容凝聚人心——奋进中的佳木斯,正张开双臂,热忱欢迎八方来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佳木斯市的建国十周年纪念塔夜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u>驼腰子金矿与祁致中将军的故事</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祁致中(1913—1939),原名祁宝堂,号明山,山东曹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始于驼腰子金矿的矿工生活,终于抗日战场上的忠诚献身。这位从矿井深处走出的铁血将军,以热血书写了民族不屈的篇章。</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1913年,祁致中处生于山东曹县一个贫苦农家。山河破碎之际,年仅十八岁的他背井离乡,随闯关东的人流奔赴东北,在桦南县驼腰子金矿做了一名矿工。矿灯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庞,也点燃了他心中不甘奴役的火焰。他虽年轻,却胆识过人,待人诚恳,在工友中威望日隆,悄然埋下了日后举旗抗日的火种。</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九一八”的炮声震碎山河,也唤醒了祁致中的血性。1933年6月,他秘密联络六名工友歃血为盟,誓死抗日。经过周密筹划,趁日军护矿队卸枪休憩之机,果断发动突袭,一举缴械,夺枪起义。他当场宣布成立“东北山林义勇军”,自号“明山队”,如一道惊雷划破沉沉黑幕,揭开了他武装抗日的壮烈征程。</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1934年3月,明山队加入谢文东</u></b><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i><u>(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军长,后叛变投敌,解放战争时期被我人民解放军俘虏,公审枪毙)</u></i></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领导的“民众救国军”,迅速成长为一支骁勇善战的抗日劲旅。然而祁致中志不在此,他深知唯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35年,面对国民党代表的拉拢收买,他断然拒绝,毅然率部寻找党组织。在方正,他见到了赵尚志</u></b><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u>(黄埔四期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北满抗联总司令)</u></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与冯仲云</u></b><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u>(中共满洲省委南满巡视员、省委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政委)。</u></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深受感召,当场宣布改名“祁致中”,寓意“志在中华”,从此投身民族解放伟业。</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同年冬,祁致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方依游击团团长,到抗联独立师师长,再到第十一军军长,他步步坚定,忠贞不渝。他率部纵横驰骋于松花江两岸,屡破强敌,声威远播。他不仅是一位勇将,更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为抗联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1937年,祁致中率部转战富锦、集贤,开辟新游击区,队伍壮大至一千五百余人。他最卓著的贡献,是主持创建了七星砬子兵工厂,为抗联各部制造枪械弹药,极大缓解了武器匮乏的困境。这一壮举受到北满联军总司令部通令嘉奖,成为抗联军工史上的光辉一页。</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1937年10月,根据北满总司令部命令,独立师在富锦二区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祁致中任军长。这是对他功绩的肯定,更是对他信念的褒奖。他肩上的责任更重,心中的火焰更炽,誓与日寇血战到底。</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为解决兵工厂火药紧缺的燃眉之急,1937年11月,祁致中率队北进,欲寻求苏联援助。一路风雪交加,敌情重重,他浴血奋战,终抵抚远乌苏里江畔的国富屯。为争取外援,他毅然持组织介绍信渡江赴苏,却遭苏方误认为间谍,被无理关押审查,历经近两年的囚禁岁月。</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直至1939年5月,方以“误会”获释。同年6月,祁致中与赵尚志、戴鸿宾</u></b><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u>(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u></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等将领率百余名战士重返东北。他任抗联总司令部副官长,虽经磨难,壮志未减。归国后立即投入战斗,在袭击佛山县</u></b><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u>(今伊春市嘉荫县)</u></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乌拉嘎金矿伪矿警队的战斗中大获全胜,重振抗联声威。</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然而,就在胜利的余晖中,因部队内部矛盾激化,祁致中竟被错误地处决,年仅二十六岁。一代英豪,未死于敌手,却殒于内部纷争,令人扼腕长叹。他的生命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照亮了民族抗争的征途。驼腰子的矿火,曾映照他的青春;而他的忠魂,永耀白山黑水之间。</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师长,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将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1932年秋,驼腰子金矿沦于日寇铁蹄之下,矿工们从此坠入暗无天日的深渊。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日日承受皮鞭与辱骂的摧残。矿坑内毫无安全可言,一次塌方夺去两条性命,祁宝堂等三人身受重伤,血染矿道。祁宝堂双足被巨石重创,寸步难行。工友们愤而请命,要求救治伤者、抚恤亡者,却遭日军守卫冷言讥讽:“中国人多如草芥,死了无关紧要!”此言如刀,刺入人心。群情激愤,有人欲罢工抗争,有人誓与矿主拼命。祁宝堂怒火焚胸,却强忍悲愤,劝告众人:“赤手空拳,难敌枪炮,贸然行动, 徒增死伤。”他深知,唯有积蓄力量,待伤愈之后,方能寻机复仇雪耻。</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伤势渐愈,祁宝堂悄然联络张仲祥、尤成禄、吕景芳、赵喜儒、孙继武、韩忠礼六位志同道合的工友,于暗夜深处结为异姓兄弟,焚香立誓,共赴国难。他们将平日偷偷积攒的黄金粉末汇聚一处,誓待青纱帐起,卖金购枪,拉起一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抗日队伍。那一捧金末,不只是血汗的凝结,更是点燃反抗烈焰的火种。</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1933年6月,祁宝堂与孙继武、赵喜儒等四人借换季之名请假离矿,跋涉百余里,抵达驼腰子西百余里的榆树屯。他们变卖黄金,换得官贴,辗转托人购得一支“狗牌”手枪(配弹五发)与一支“七星子”手枪(配弹十发)。枪在手,心已燃。四人星夜兼程,悄然返回工棚,静待时机,如猎豹伏林,只待一击致命。</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6月下旬某日正午,矿工们鱼贯而出,前往用餐。七名日军守兵卸下枪械,松懈休息。孙继武素来与日军混熟,佯装递烟,靠近日军班长三郎,猛然拔枪,一击毙命。祁宝堂迅如闪电,拔枪击毙敌方机枪手,其余五位兄弟如猛虎扑食,夺下架起的步枪,转瞬之间,五名日兵尽数伏诛。此役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六支,手枪两支,子弹七百余发,枪声虽短,却如惊雷划破沉寂的矿山。</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枪声落定,祁宝堂立即召集全体矿工,立于矿坑之前,声如洪钟:“弟兄们!日本鬼子占我河山,夺我矿山,奴役我同胞,吸我骨髓!我们难道要低头等死,做亡国奴吗?今日,我们夺了敌人的枪,就要举起自己的旗!不愿做亡国奴的,跟我们走!想留下的,速速离去,免得祸及自身!”字字如铁,句句如火,点燃了矿工胸中沉寂已久的热血。当场二十余名青年挺身而出,毅然加入这支新生的抗日义军。</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祁宝堂深知,血案之后,敌必重兵来剿。他果断率领队伍北进,跋涉四十余里,抵达大梨树沟的十二马架子屯,暂作休整。在此,他们正式宣告成立“东北山林义勇军”。祁宝堂年仅二十,排行最末,人称“老七”,然其智勇双全,谋略过人,众兄弟一致推举他为领袖。依山林旧俗,各队须立“山头”字号,祁宝堂沉吟片刻,取名“明山”——明者,昭昭不昧;山者,巍然不屈。自此,这支由矿工血泪铸就的队伍,被当地百姓敬称为“明山队”,其名如星火,照亮黑土苍茫。</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位于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常乐集镇赵连城行政村祁庄村241号——祁致中将军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明山队”以大梨树沟为根据地,驰骋于桦川、依兰、勃利之间的崇山峻岭间,如风似电,专事锄奸惩寇,揭开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壮烈篇章。这支由祁宝堂率领的义军,自成立之初便以血性与胆魄书写着不屈的誓言,在日伪统治的铁幕下点燃了燎原的星火。</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1933年7月,祁宝堂率队转战牡佳铁路沿线,伺机出击。得孙继武密报:近日日军将由佳木斯向依兰县土龙山区太平镇运送大批军需物资。祁宝堂当机立断,决定伏击敌军车队。他亲率队伍潜伏于杨马架店以东山麓,此地距佳木斯五十余里,距太平镇百余里,地势险要,林密路狭,正是设伏良地。他分兵两路,命盟兄吕景芳、尤成禄率十名精锐悄然迂回至西大甸子草丛中隐蔽待敌,其余队员则埋伏于路东山坡之下,静候猎物入网。</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当日下午两时许,日军七辆卡车卷起尘烟驶入伏击圈。祁宝堂一声令下,机枪怒吼,直扑最前方车辆。弹雨倾泻,油箱轰然起火,烈焰冲天,后方六车被迫急停。十一日军跳下车轮后抵抗,枪声骤起。此时,吕景芳与尤成禄率伏兵从侧后突袭,枪火如电,敌军措手不及,顷刻间全数毙命。队员们欢呼着登上汽车清点战利品,只见车上满载军用毛毯、呢子大衣与罐头食品,皆为严冬所需之物,众人欣喜若狂,争相搬运。</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正当众人忙碌之际,忽从毯堆深处传来一声枪响,尤成禄应声倒地,鲜血染红雪地——原是一名负伤日军藏匿其中,垂死反扑。队员怒不可遏,将其拖出,以刺刀终结其命。祁宝堂含泪以缴获的日军毛毯裹殓尤成禄遗体,就地安葬于山脚之下,立石为记,誓言复仇。未及悲恸,远处轰鸣大作,五辆日军装甲车疾驰而来,机枪扫射如暴雨倾盆。祁宝堂临危不乱,一面指挥队伍有序撤退,一面挺身持机枪断后还击,掩护弟兄突围。</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激战中,吕景芳与三名队员亦壮烈牺牲,血洒青山。此役共歼敌十四人,缴获武器弹药及军需无数,然“明山队”亦痛失两位结义兄弟与三名忠勇战士。青山无言,忠魂有恨。祁宝堂仰天长啸,誓与日寇不共戴天。全队上下悲愤填膺,斗志愈坚,誓要扩大队伍,继续战斗,以血还血,以火还火。</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明山队”成立仅年余,已与日伪军大小交锋数十次。每逢战阵,祁宝堂必双枪在手,身先士卒,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故民间皆称其为“祁老虎”。其威名远播,令敌胆寒,令民敬仰。无数热血青年农民、工人闻风而至,踊跃投奔。更有零散山林队慕名归附,携枪来投。队伍迅速壮大至三百余人,装备日丰,士气如虹,成为松花江畔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劲旅。</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祁致中将军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树大招风,诚非虚言。祁宝堂所率“明山队”在抗日烽火中声名日盛,却也因此成为日伪势力围剿的重点目标,处境日趋艰难。就在此危难之际,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与东北人民革命军如星火燎原,不断壮大。祁宝堂心有所感,决意寻路向党,亲赴珠河探访赵尚志所率威名远播的抗日武装。率队进入方正县山边子窝里屯后,他终于与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会合。赵尚志、冯仲云亲自接见,向他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统一战线政策,并热忱欢迎他走向党的怀抱。冯仲云语重心长地劝道:“你既有志于抗日救国,致力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何不改名为‘致中’?取‘致力中华’之意。”祁宝堂深受感召,自此更名“祁致中”。然因战事紧迫,部队改编事宜尚未来得及深入商议,双方旋即分兵行动。孤军奋战之下,祁致中部再陷困境。</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1935年冬,江面封冻,寒风凛冽。祁致中毅然率部从桦川县敖其屯附近的猴石山下踏过冰封的松花江,奔赴汤原,寻求党组织的指引。汤原县委闻讯,即派县委委员刘忠民出面接待。祁致中激动陈情,坦诚此行目的,并提出三项恳切请求:一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二望整编部队,纳入正规武装序列;三请派遣军事与政治干部,以正军纪、启民智。刘忠民深为所动,沉思良久后答道:“你个人表现坚定,入党之事可予考虑;部队改编需报上级定夺;至于干部派遣,我方愿立即派出数名。”随后,祁致中进入汤原县委举办的党训班,刻苦学习马列理论与党的方针政策,半月之间,思想境界焕然一新。经县委慎重研究,一致同意吸收其入党。1936年1月,祁致中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迈出了从绿林豪杰到革命将领的关键一步。</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入党之后,汤原县委即与汤原游击总队协商,选派金正国(又名金相奎)、李学忠、杨子岐(后化名杨通礼)三位忠诚坚定的党员干部,前往祁致中部开展政治工作,加强党的领导。鉴于斗争形势发展需要,祁致中奉命重返松花江南岸开辟新区。临行前,汤原县委特致信勃利县委,恳请其协助祁致中部发展党组织,巩固政治基础。此举为后续部队正规化建设埋下重要伏笔。</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1936年2月,祁致中率部抵达松花江南岸,顺利与勃利县党组织取得联系。自此,勃利县委正式承担起对祁致中部的领导职责。为统一抗日旗帜,凝聚民心军心,各方一致同意采用“东北抗日联军”之名号。经协商决定,将祁致中部正式命名为“抗日联军独立师”,祁致中任师长。这一命名不仅标志着部队性质的根本转变,更象征着这支由山林武装演变而来的队伍,已逐步融入党领导下的抗日主力序列。</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独立师成立后,祁致中的斗志愈加昂扬。他率领部队活跃于桦川、依兰、富锦等广大地区,主动出击,寻歼敌寇。无论是区乡自卫队、地主武装,还是日军运输队,皆成其打击目标。每次战斗,少则缴获枪械十余支,多则达四五十支,战果累累。部队声威日振,众多小股山林队纷纷慕名来投,愿接受整编归附。独立师力量迅速壮大,群众基础日益深厚,成为松花江下游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日劲旅。</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1937年6月28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召开执委扩大会议,审时度势,作出重大决策:应尽快创造条件,将独立师升格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纳入北满联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此时,独立师兵力已逾1500人,组织日趋健全,战斗力显著提升。祁致中坚决执行北满联军总司令部命令,于1937年10月在富锦县二区隆重举行整编仪式,正式宣告“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成立。祁致中出任第十一军军长,肩负起领导全军浴血抗战的重任。一支由党领导、人民支持、纪律严明的抗日铁军,自此屹立于三江平原之上,书写着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壮烈篇章。</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祁致中烈士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1937 年11 月下旬,由于七星砬子兵工厂急需要一批炸药,祁致中决定亲赴苏联求援。他带着抗联第七军一师师长李学福写的介绍信,带领军部和七团开始向东活动,一路上不断与敌人战斗。12 月末,祁致中由抚远县境乌苏里江沿岸的国富屯独自过江去苏联。</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但是,祁致中过江后,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打击。他虽然带有李学福写给苏联边防军关系人的介绍信,但苏军不予承认,不仅没求到什么援助,还被无理扣押起来,并与由萝北县过界去苏联的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第六军军长戴鸿宾等关押在一起,被进行长期审查。</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1939 年5 月,苏联远东军终于以“误会”为由,把赵尚志、戴鸿宾、祁致中从拘留所里释放出来,并同意他们回中国东北,继续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经赵尚志的要求,苏军同意帮助组织成一支全副武装的队伍(由过界到苏联的东北抗联指战员组成,100 人左右)。</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6 月下旬,这支队伍来到黑龙江边。一位送行的苏联中校军官,向队员们宣布赵尚志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又任命了其他干部,祁致中为副官长。6 月27 日夜里,队伍乘船渡过黑龙江,抵达中国佛山县(今黑龙江省嘉荫县) 观音山附近。6 月28 日夜里,祁致中参加了赵尚志指挥的攻打佛山县南部乌拉嘎金矿的战斗。不幸,战斗结束后,祁致中被赵尚志以拒绝执行作战命令为由错杀。</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通过这一桩桩英勇事迹,我们最终了解到,祁致中是一位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抗日将领,他率领抗联独立师、第十一军,同强大的日本侵略军英勇抗争、浴血拼搏,为抗联的发展、为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七星砬子兵工厂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祁致中同志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英勇果敢的共产党员,并且还成为了军事指挥员,是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率领七人起义队伍由弱至强,发展为千人之师,在血与火的抗战岁月中铸就了不朽功勋。他百折不挠的革命进取精神,如炬火照亮人心,他的英雄事迹在人民心中树起丰碑,世代传颂不息。东北解放后,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英名永载史册。2001年,黑龙江省桦南县矗立起祁致中纪念塔,铭记其不朽功勋;2020年9月2日,他光荣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彪炳千秋。</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七星砬子兵工厂曾经使用的机床(现收藏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天南地北,东北最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作者李恒,笔名香滨墨客,198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五常市山河镇,现在哈尔滨市香坊区生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