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楼研学:诗韵里的文脉传承

踏雪寻梅(美)

<p class="ql-block"> 钱玉珍</p> <p class="ql-block">  10月31日午后2:30分,暖阳为古运河畔的太白楼镀上柔光,济宁市老年大学2025年秋季写作班的学员们,循着诗香踏入这座千年名楼。在杨义堂老师和导游的引领下,大家一同触摸历史的肌理——朱红廊柱间的岁月痕迹、历代刻石上的笔墨遗珍、李白手书“观”字碑的苍劲风骨,都随着讲解缓缓铺展,为这场游学埋下文化伏笔。</p> <p class="ql-block">  二楼研学厅内,灯光柔和,学员们端坐一堂,目光齐聚讲台上的杨义堂老师。“太白楼上说李白”的分享声情并茂,从诗仙跌宕的生平与千古独步的文学地位,到太白楼千年沿革的沧桑与藏珍纳宝的厚重;从李白二十三年寓居济宁的深情、六十首诗篇的墨韵留香,到古运河畔历代文人的题咏传承;从文物保护的坚守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再到诗人与名楼相互成就;千年诗韵绵延不绝的深层回响,六个维度的讲解层层递进,让千年文脉变得可感可触。</p> <p class="ql-block">  学员们聚精会神,耳畔是杨老师饱含深情的讲述,眼前仿佛浮现出李白举杯邀月、挥毫泼墨的身影,浮现出太白楼历经岁月变迁仍屹立不倒的风姿。当杨义堂老师的讲解触及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放诗魂,研学厅内响起一声朗朗诵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杨老师声音洪亮,情真意切,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却又藏着与诗仙跨越千年的共鸣豪情。随着这一句起兴,更多学员自发加入,或低声附和,或高声应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慨叹在朱红梁柱间回荡,与窗外运河的潺潺流水声相映成趣,仿佛穿越千年,听见诗仙当年在济宁酒肆中的放歌。</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说:“李白在济宁寓居二十三载,正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这首诗里的豪情与洒脱,恰是他与济宁水土相融相生的写照。今日在此诵读,便是与诗仙的隔空对话,也是文脉传承最动人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研学厅的窗棂,斜斜洒在学员们饱含热忱的脸上,也洒在墙上“诗仙李白”的画像上,画像中诗仙举杯的身影,仿佛与眼前的银发学子们遥遥相对。那一刻,千年的时光仿佛悄然折叠,诗酒气与学员们的书香交融,《将进酒》的壮歌与太白楼的文脉共生。运河流水潺潺,载着诗声远去;楼阁飞檐翘角,定格下这跨越千年的共鸣。这一幕,成为这场游学最动人的注脚,也成为中华文脉绵延不绝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  古运河碧波荡漾,与楼内的诗韵书香相映成趣。这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游学,让学员们既读懂了太白楼的历史底蕴,也领悟了李白与济宁的不解情缘,更在杨老师的讲解中找到了创作的方向。当千年文脉遇上银发初心,当诗仙墨韵碰撞写作热忱,便在太白楼上谱写出一曲传承与热爱交织的动人乐章,而这份收获与感悟,终将化作笔下的锦绣文字,在岁月中沉淀成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10月31日</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钱玉珍,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泗水县老年大学退休干部。现任泗水县关工委副主任,华龄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泗水县历史研究会、洙泗文化研究会会员,曾任泗水县《老干部家园》杂志责任主编。撰写的《母亲两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山东快书《孝敬》、歌曲《抱抱妈妈》等78部作品,曾被《济宁日报》、《泗水大众》、《齐鲁文坛》、《济宁当代文学》、《中国草原都市头条》、《新长江文学》、《鲁地文艺》、《圣源文学》等报刊媒体采用。多次被评为济宁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选拔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