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祀典进程与民间叙事重构——简评《国祀与民祭:泰山碧霞元君信仰考论》

尹祚鹏

<p class="ql-block">国家祀典进程与民间叙事重构——简评《国祀与民祭:泰山碧霞元君信仰考论》</p><p class="ql-block">□尹祚鹏</p><p class="ql-block"> 中国民间女神信仰以“北元君,南妈祖”并称。碧霞元君和天后妈祖之间虽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别,但都是普度众生、舍己为人、护国安民的女神。其中,碧霞元君的主道场在五岳之尊的泰山碧霞祠,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被尊称为天仙玉女、泰山圣母,在民间则被俗称为泰山娘娘、泰山奶奶,职司“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对中国北方地区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笔者故乡莱芜,是碧霞民间信仰浓厚的区域,从小就对元君庙宇及相关文献、传说充满兴趣。今有幸阅读到周郢教授新著《国祀与民祭:泰山碧霞元君信仰考论》,深感理据充分,富有创见,试作简评如下。</p><p class="ql-block"> 本书是一部以碧霞元君信仰为核心,贯通千年历史、融合多学科理论的力作。全书以十六章节的宏阔架构,从名号源流、信仰肇兴、祭祀制度、庙宇沿革、金石遗存、信俗演变等维度,系统梳理了碧霞元君从巫儿山女到国祀正神的嬗变历程。作者通过钩沉碑刻、方志、道经、诗文等多元史料,不仅廓清了碧霞信仰的重重迷雾,更揭示了国家权力与民间社会在神道建构中的复杂互动。</p><p class="ql-block"> 全书开篇即以缜密的考证直指核心:碧霞信仰的形成并非线性演进,而是多重文化层累的结果。第二章《碧霞缘起》通过考辨楚辞巫山神女与齐地“巫儿”风俗的关联,提出“巫儿远嫁荆楚,神格遗存泰山”的创见。作者指出,齐地“巫儿”作为民间婚育巫术的实践者,其职能与巫山神女“通合男女”的特性高度契合,而泰山玉女形象的塑造正是这一地方传统与楚文化交融的产物。此论将此信仰的起源上溯至先秦民俗,为后续章节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史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第四章《碧霞敕封》则聚焦明代崇祯朝“碧霞元君”封号的移花接木公案。作者以新发现的崇祯十三年(1640年)敕封文档为据,力证“青灵普化感应碧霞元君”实为泰山娘娘专属封号,后被篡改附会于妈祖,揭示了道教在神权争夺中的策略性操作。这一发现不仅修正了学界对妈祖封号的认知,更凸显了碧霞信仰在明清宗教政治中的特殊地位。</p><p class="ql-block"> 第五章至第七章详述碧霞元君从民间淫祀到国家正祀的转型。作者指出,明代皇室对碧霞祠的敕修与遣祭,如洪武朝首开官修先例、成化朝确立内监致祭制度,实为皇权对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吸纳——既借女神“祈嗣”功能缓解皇统危机,又以“御赐香税”将民间香火转化为财政资源。至清代,乾隆帝通过《重修碧霞元君庙碑记》将女神信仰纳入“坤元叶德”的儒学框架,宣称其与东岳大帝“二而一”的关系,最终以“帝王钦定”终结了“正祀淫祀之争”。这种“官退民进”的祭祀制度化进程(如第四章所述香税裁革与复征),深刻反映了国家权力对民间信仰的柔性控制。</p><p class="ql-block"> 书中对“四月十八”与“三月十五”神诞之争的剖析尤为精彩。作者以碑刻与方志为据,指出清代官方垄断“四月十八”神诞日,迫使民间改期“三月十五”,实为“祭祀权”的符号化争夺。此例生动展现了国家与民间在神圣时间秩序中的角力,揭示了信仰合法化的微观机制。</p><p class="ql-block"> 第十六章《碧霞香税》堪称全书亮点。作者以泰安市档案馆馆藏同治香税票为切入点,梳理了从北宋香钱管理到清末地方重征的千年税制变迁。指出香税不仅是财政工具,更是权力博弈的缩影:乾隆废税旨在“示惠于民”,而同治复征则暴露了中央财权旁落于地方的发展趋势。作者还通过分析香社碑刻中的“合山会”“佛号会”,揭示了香税制度对民间结社的刺激——香客为避税而结成互助团体,反而强化了信仰的集体认同。这种“经济行为催生宗教组织”的视角,为民间信仰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第十三章《碧霞金石》与第十章《碧霞洞府》,展现了作者对物质载体的敏锐洞察。如对“天仙照鉴”玉印的考证:从顺治年间出土、乾隆年间火灾幸存,到清末县库移交制度的形成,一方玉印串联起信仰神圣性与世俗管理的交织。更指出明代《碧霞元君护世弘济妙经》钟铭与“玉女修真”洞穴传说的结合,实为道士借宝卷文学重构神圣空间的手段。这种“文本—实物—空间”的三维互证,呈现出立体化的信仰图景。</p><p class="ql-block"> 在后记中,周郢教授坦言研究初衷源于“童年耳际的老奶奶故事”,这种熏染泰山奥蕴的文化自觉贯穿全书。从2006年受叶涛启发撰写神号考辨,到2024年整合成书,十八载寒暑的深耕,正是对泰山文化基因的深情解码。作者对妈祖研究经验的借鉴(如赴福建调研),以及与国际汉学(如韩书瑞《泰山之神》)的对话意识,彰显了本土学问的开放视野。</p><p class="ql-block"> 本书的突破性,在于对碧霞信仰研究进行了如下“重构”——时间重构:将信仰起源从宋明上推至先秦,打破“道教创神说”窠臼;空间重构:以泰山为中心,勾连齐楚文化圈、华北香道网络乃至东南妈祖信仰,呈现信仰传播的动态地图;范式重构:融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于一体,揭示国家与民间在神道建构中的共谋与对抗。另外,本书以“竭泽而渔”的史料功夫(如挖掘《南巡惠爱录》等稀见文献)、抽丝剥茧的考据功力(如辨刘禹锡诗“元君”非指女神),以及跨学科的问题意识,为宗教信仰社会史研究树立了典范。其成果不仅深化了泰山文化研究,更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神道设教”的运作机制提供了关键个案。正是:</p><p class="ql-block">莽莽云霞接碧穹,元君鸾驾伴仙风。</p><p class="ql-block">巫儿山鬼融荆韵,玉女金章刻宋宫。</p><p class="ql-block">香税千年窥治乱,碑铭百代证穷通。</p><p class="ql-block">谁持史笔开生面?云海苍茫赞郢功。</p><p class="ql-block"> 按:该文发表于《泰安日报》2025年10月11日纸面稿,《望岳新闻》电子版,编辑:程蓉,审核:王天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