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骑岭南D17:10月29日,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广州市火车站,骑行75km,总里程1144km。</p><p class="ql-block"> 今天阴天,27/21℃,微风习习,骑行非常舒服。从横沥镇出发到番禺区,一路人少车不是特别的多。过了番禺区人车越来越多,不安全系数也随之增加,还好,顺利到广州市火车站附近。但到火车站附近住宿还是考虑不周,广州市火车站附近本来就是对外贸易商业圈,来来往往的商人特别是世界各地的商家汇集在这里,人山人海那叫一个热闹!再加上11日9日开始的全运会,想找间相对便宜点的宾馆,就花费了大家近4个小时的时间,仍然还是这次骑行以来最贵的(120元标间),已经是很满意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在广州休息两天!一天(10月30号)走亲戚,从三元里地铁站乘2号线至海珠广场转6号线至苏元站转21号线到增城广场。下午3点从增城广场乘地铁快车21号线至天河广场转11号线(外环)到梓元岗,步行1公里多到住宿地。10月31号,他们上午自由行动,下午去黄埔军校游览看演出。我一个人7点半出发,骑车到陈家祠,在陈家祠旁边的陶陶居(成立于1880年)喝早茶。然后开始老城漫游•寻味西关风情,下午都市脉搏,古今对话城市地标、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广州不是第一次来,这次在广州前后三天。站在广州的街头巷尾,感受着这座城市的体温与脉搏,想写点什么,却感到一种“失语”——无从下手!可能是因为接收到的信息过于丰沛、过于复杂,像一盘被打翻的调料,五味杂陈,反而不知从何品起。</p><p class="ql-block"> 凝视广州,不只看表面的繁华,更想去解读那些沉淀在时间地层里的“城市密码”。在广州,最迷人的密码,我觉得就镌刻在它的“吃”与“商”“变与不变”这两个最根本的主题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雅韵早茶:一盅两件里的宇宙</p><p class="ql-block"> 若想真正懂得广州,请先从餐桌开始,游广州从喝早茶开始!我也装着广州人的样子,连续两天早上到早茶楼喝早茶,认真的体验早茶能喝出怎样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广州人喝早茶是一种融合饮食与社交的文化体验,其核心在于“一盅两件”的经典搭配与悠闲的“叹茶”氛围。这种“一盅两件”的搭配最早可追溯至清代码头工人的简餐文化,现已演变为广州人享受悠闲生活的标志性方式。 </p><p class="ql-block"> “盅”与“件”,是广州人度量世界的标尺。 那“盅”里,不只是茶,更是一方天地。普洱的醇厚、铁观音的清冽、菊普的温润,对应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与心境。老茶客一坐下,无需多言,服务员自会端上他喝了几十年的那一款。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身份认同与生活惯性。而那“两件”,则是一部微缩的岭南生存史诗。你看那虾饺,澄粉皮薄如蝉翼,透出内里一抹羞涩的嫣红。必须要有十二道以上的褶子,这是点心师傅无声的尊严。里面包裹的,是两三只完整的鲜虾,佐以少量肥肉粒增润。它讲述的是广州作为千年港口的本色:对“鲜”的极致追求。这种“鲜”,不是内陆的腌制与风干,是海洋文明赋予的、对生命原力的直接汲取。你再看那豉汁凤爪,其貌不扬,过程却极为繁复。要经过浸、炸、泡、蒸,方能达到皮骨分离、入口即化的境界。这像极了广州人的性格:务实而富于韧性。他们不介意将姿态放低,在时间的文火慢炖中,将一切刚硬化为绕指柔。这是一种生存智慧,懂得“以柔克刚”,懂得在漫长的转化中,等待最丰厚的回报。早茶楼里的点心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点心,单看是一道小吃,合起来,便是广州人的人生观与世界图景:在精致的形式感下,包裹着对本质的不懈追求;在看似闲适的节奏里,蕴含着对火候与效率的精准拿捏。</p><p class="ql-block"> 广州人说饮早茶,习惯说成是“啖早茶”。广州人把饮茶称为“啖茶”,啖茶的“啖”字是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仍流传着“啖一盅两件”(即享受一盅香茶、两件点心之意)的口头禅。广州早茶不仅是餐饮,更是一种社交活动,是一种民间饮食风俗。广州人饮早茶,有的是当作早餐的,一般都是全家老小围坐一桌,共享天伦之乐。有的喝完早茶即去上班,有的则以此消闲。消闲族大多为街坊退休老人,他们一般来得最早,离去最迟,从早上茶馆开门可以一直坐到早茶“收档”。这类茶客不去豪华酒家、高档茶楼或宾馆,而到就近街边经济实惠的小茶馆。如去高档茶楼,人均消费可以和酒宴差不多。“请早茶”也是广州人一种通常的社交方式。</p><p class="ql-block"> 广东早茶的吃法很讲究,深植于岭南饮食文化,既讲究礼仪,又蕴含养生智慧,其传统可追溯至清代《广州府志》所载“茶楼兴,晨起聚饮”之俗。</p><p class="ql-block"> 点茶顺序有讲究。早茶以“一盅两件”为基,即一壶茶配两样点心。茶多选普洱、铁观音或菊花茶,因岭南湿热,普洱消滞、菊花清热,契合《饮膳正要》“春宜酸,夏宜苦,秋宜辛,冬宜咸”的时令养生观。点茶时,老茶客会先以茶润喉,再品点心,忌空腹饮浓茶伤胃。</p><p class="ql-block"> 点心搭配分主次。早茶点心分“干湿”两类:干点如虾饺、烧卖、叉烧包,需趁热吃;湿点如粥、肠粉、炖汤,宜温食。传统吃法是“先干后湿”,如先食虾饺(鲜),再配及第粥(绵),最后以陈皮红豆沙收尾,暗合《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膳食平衡。</p><p class="ql-block"> 礼仪细节显修养。斟茶时,晚辈需以“叩指礼”谢茶(食指中指轻敲桌面),源自乾隆微服私访的典故;夹点心忌用筷子翻搅,需“夹起即食”,体现《礼记·曲礼》“毋放饭,毋流歠(chuò)”的饮食之礼;离席时,将茶杯倒扣,示意“不再添茶”,避免主人反复斟茶的麻烦。</p><p class="ql-block"> 早茶时分可以倾谈生意、交换信息,也可以会朋聚友、谈天说地。生意人把茶楼当作商谈重地,普通人则在此抒解压力,换得浮生半日闲。旧时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而老字号“陶陶居”三楼也有一副对联写道:“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陶侃惜飞,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阴。”想来应是绝大部分广州人喝早茶时的心理写照吧。</p> <p class="ql-block"> 商业的基因:十三行与“数口”人生</p><p class="ql-block"> 吃饱了,喝够了,我们该去消化一下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走到珠江边,望着滚滚江水。如今这里霓虹璀璨,但在两百多年前,这里泊满了来自全球的商船,空气里弥漫着茶叶、香料与丝绸的味道。这里,是“十三行”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十三行,是康熙年间(约1684年)清政府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政策时,指定负责对外贸易的官方特许商行。“十三行”并非指固定的13家商行,而是清代广州对外贸易特许商行的统称,其数量在不同时期会增减,但官方习惯以“十三行”作为这类商行的泛称。它们垄断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既是商人,又承担外交和海关管理的部分职能。</p><p class="ql-block"> 十三行,不仅是清代唯一的官方外贸特区,它更是一种商业精神的图腾。它塑造了广州人一种深入骨髓的特质:“数口”精明。</p><p class="ql-block"> “数口”,粤语,意指对数字、账目的敏感与精明。但这绝非贬义的锱铢必较,而是一种建立在规则与诚信之上的计算智慧。十三行的商人,面对语言不通、文化迥异的洋商,靠的不是坑蒙拐骗,正是一套精密而公认的商业逻辑。他们懂得如何评估风险,如何计算利润,如何在长期的博弈中,建立自己的信誉。</p><p class="ql-block"> 这种“数口”基因,流淌至今。你可以在白马服装市场的档口老板身上看到它,她心算的速度比你按计算器还快;你可以在华强北的电子元件商身上看到它,他对全球芯片价格的波动了如指掌;你更可以在无数广州普通市民身上看到它——他们精打细算,追求“平、靓、正”(便宜、漂亮、正宗),但这背后,是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对生活品质的理性衡量。</p><p class="ql-block"> 所以,广州的“商”,不是暴发户式的炫富,而是一种低调而坚韧的务实主义。他们可能开着一家不起眼的凉茶铺,却能在市中心坚守几十年;他们可能穿着背心短裤人字拖,却可能是手握十栋楼的“包租公”。财富在这里,不是用来炫耀的勋章,而是保障生活自由与尊严的基石。这种深入骨髓的商业文明,让广州在千年历史的巨变中,总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既不冒进,也从不落伍。</p> <p class="ql-block"> 时间的褶皱:新旧交融共生的城市魅力</p><p class="ql-block"> 带着对“食”与“商”的理解,继续穿行于广州的街巷,这时你会发现,仿佛置身于时间的交汇点。抬眼望去,玻璃幕墙的摩天楼在云端划出现代的弧线,低头可见,百年骑楼的砖瓦间仍流淌着温润的时光。这座城市的魅力,正藏在新与旧的每一次呼吸之间。现代与传统在这里不是替代,而是并置——就像珠江的水,既倒映着霓虹,也承载着千年的舟楫。</p><p class="ql-block"> 西关的骑楼是广州写给岁月的情书。恩宁路的骑楼街,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拱廊连着廊柱,山花对着砖雕,把岭南的湿热雨季变得诗意盎然。走在恩宁路的骑楼下,雨天的你无需打伞,可以慢慢看,看趟栊门后的茶室飘出单丛茶的香气,看铜铺里老师傅一锤一锤地敲打着时光。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都记得木屐声和脚步声交织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而隔江相望的珠江新城,是广州写给未来的诗篇。广州塔以柔美的腰线勾勒城市天际线,东西塔如水晶般通透,国际金融中心在阳光下闪烁——它们不只是建筑,更是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雄心。但有趣的是,即便在最现代的空间里,你依然能找到岭南的底色:商场里有凉茶铺,写字楼下开着煲仔饭店,穿西装的设计师和穿人字拖的美食家在同一家店里排队。</p><p class="ql-block"> 这种共生哲学,也体现在语言上。在广州,你依然能听到遍布街巷的粤语。尽管普通话已是通用语,但粤语承载的那种市井的鲜活、俚语的生动,是这座城市无法被替代的“声纹”。一个广州白领,可能在办公室里用流利的普通话和英语进行跨国贸易,但下班后与朋友在大排档“吹水”(聊天),一定会切换回最地道的粤语。语言的切换,实则是身份与场景的切换,是全球化与在地性在这座城市个体身上的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 广州的智慧,在于懂得“存旧立新”的平衡之道。它不急于擦去时间的痕迹,也不吝于拥抱未来的可能。就像一位从容的广府人,既守得住一盅两件的慢,也赶得上数字时代的快。当夜幕降临,摩天楼的灯光秀在珠江上铺开绚烂,而骑楼里的老字号刚挂起灯笼。这一刻,新与旧完成了最动人的对话——它们共同诉说着:这座城市,既有抬头看天的魄力,也有低头扎根的定力。</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广州,让历史活在当下,让未来带着温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是拆除过去,而是让不同时代的美好,在同一时空里各自绽放,又彼此成全。</p> <p class="ql-block"> 独特神韵:在“不变”的底色中“嬗变”</p><p class="ql-block"> 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内核与勇于革新的双重魅力,充满着坚守与嬗变的辩证智慧。</p><p class="ql-block"> 广州有哪些 “不变”的底色!务实开放的商业精神。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广交会”的万商云集,广州的商业血脉流淌了千年。“落雨大,水浸街”的童谣里,藏着的是街坊邻里最朴素的交易场景。这种务实、不尚空谈的精神,以及对全世界生意伙伴的开放姿态,是广州永恒的魅力;市井烟火的人情味。无论城市如何长高变靓,穿行在骑楼下的老街,耳边响起的依然是亲切的粤语;清晨的茶楼里,永远坐满了“一盅两件”、闲话家常的街坊。这份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温度,和人与人之间浓厚的人情味,是广州最温暖的“软实力”;兼容并包的文化胸襟。广州自古就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道教三元宫、佛教光孝寺、伊斯兰教怀圣寺、天主教石室圣心大教堂,可以在同一片天空下和谐共存。这种对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包容,让广州始终保持着海纳百川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广州,到底是怎样的广州!它是一个穿着人字拖,坐在街边大排档,用最新款的手机查看全球期货行情,同时不慌不忙地啜饮着一碗真材实料老火靓汤的“老广”;是十三行时代就奠定的、对商业规则的信守与精明(“数口”);是千百年来对食材本味与烹饪火候的极致讲究(“盅头”);是岭南气候赋予的、与潮湿闷热共存的从容与韧性;是始终望向珠江出海口的方向,对来自全世界的新风,保持着敏锐而开放的好奇。广州的这些“不变”,是千年商都其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的根基,是刻在城市基因里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然尔,广州的“独特”,正在于它以一种看似“不变”的市井面貌,容纳和消化着剧烈的“嬗变”。</p><p class="ql-block"> 城市天际线从“云山珠水”到“未来之城”。珠江新城的天际线,用短短二十年时间,从一片菜地演变为世界级的CBD,这是广州向上生长的雄心。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种生长并未停止,正一路向东,延伸到金融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以及南沙的“未来之城”。广州的格局,正从“云山珠水”的小山水,走向“湾区之心”的大格局;经济动能从“贸易之城”到“科创高地”。广州早已不是那个只靠“三来一补”的贸易门户,它正在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小鹏、广汽埃安等新能源车品牌在此崛起,网易、微信等互联网巨头在此深耕。千年商都,正插上科技的翅膀,向“科创之城”加速奔跑;生活品质从“满足生活”到“享受生活”。曾经的广州,以“食在广州”和生活便利著称。而今,这种便利正在升级为高品质的宜居体验。遍布城市的绿道、湿地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老旧小区微改造,让历史街区在保留风貌的同时焕发新生。从永庆坊的非遗活化到珠江畔的潮流艺术展,文化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广州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完美地平衡了“变”与“不变”。用“不变”的人情味,温暖了“嬗变”的高速发展。在高楼林立的CBD脚下,可能就藏着一个充满烟火气的街市。这种“高大上”与“接地气”的无缝衔接,是广州独有的城市风景。用“不变”的务实精神,驾驭着“嬗变”的产业浪潮。 无论是拥抱数字经济还是新能源革命,广州都带着一股“干实事、讲实效”的劲头,不炒作概念,只追求产业落地和效益。用“不变”的包容胸襟,滋养着“嬗变”的多元文化。 正是这种包容,让古老的粤剧与先锋的戏剧同在,让传统的凉茶铺与网红咖啡馆并肩,让每一位新老广州人都能找到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用一棵树来比喻,广州就像一棵盘根错节的千年古木。它的根,深扎在岭南文化的沃土中,那是它“不变”的商业精神、人情味与包容性。而它的枝桠,则不断地向着阳光伸展,生发出新的枝叶,开出绚丽的花朵,那是它令人惊叹的“嬗变”。广州的灵魂始终未变——那便是面向海洋、拥抱世界的开放与包容。你站在珠江边,就能同时看到它的过去和未来,并深刻地感悟到:广州的现代繁华,正是其作为千年商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历史基因,在新时代的必然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