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见闻无小事

金宝贝

<p class="ql-block">山区的天蔚蓝,地宽广,人实在。我作为一个70后投身于贫困农村,了解“三农”工作,体验贫困农村生活。多次的下乡下村使得我受益匪浅,也亲身感受到山区农民的生活,体察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很想对我所遇到的几件真人真事浅述一下,让更多身居繁华都市的年轻人了解和感知中国贫困山区农民的生活。那座写着“金沙卧龙渡川滇古驿行千里”的牌坊静静立在村口,像一道时光的门,迎接着每一个走进这片土地的人。蓝天之下,山林苍翠,古道蜿蜒,仿佛还能听见马蹄声在山谷间回响。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风拂过稻田的沙沙声,和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正是在这片宁静却沉重的土地上,我目睹了太多被生活压弯了脊梁的身影,也听见了那些藏在沉默背后的哭声。</p> <p class="ql-block">一、都是喝酒“惹”的祸。</p> <p class="ql-block">9月18日,天刚朦朦亮,我睡在山区村委会土房里依稀听到哭泣的声音,立即和组长到房外查看。看到一群人围观着,地上躺着一个男人,三个女人在呜呜哭泣。出什么大事?一股警觉冲到脑顶,我俩冲到男人旁,看到他已经死了,两眼狰狞,脸颊沾些浮萍,全身衣服湿漉漉的,一只手伸着想抓个东西的姿势。三个女人不知所措的哭着,问其他村民才知道死者叫李会福,46岁,是本村人。因昨天晚上去邻村亲戚家喝酒,晚上十一点半路经村子大路旁的一个蓄水池,误入池中淹死。今天一大早被去池中取水的人发现,这个事情很蹊跷,一个小塘能淹死人,他不会挣扎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还是打派出所电话报警,并叫其家人准备葬礼,三个女人无助的擦着眼泪好像不懂该如何处理,只认得哭泣。哎!三亲六戚来相帮吧,凄惨可怜的三个女人,以后谁来担起家庭的重担。经派出所民警侦测后,认定是溺水而亡,酒喝多了,走路不辨方向,误入水池,思维意识不清,才导致悲剧的发生。这就是山区群众好酒“惹”出的祸,我不禁想起“酒盅不深淹死人”这句话,在摩托车普及率达63%,肇事源源不断,很多造成家破人亡的下场,也都是酒后驾车惹的祸。警醒呀!酒“祸”猛于虎也。那天清晨的村庄格外安静,连鸡鸣都显得迟疑。一个活生生的人,昨夜还笑着喝酒,今晨却成了湿冷土地上的尸体。那口小小的蓄水池,平日里是灌溉的命脉,此刻却成了吞噬生命的黑洞。我站在池边,望着水面微澜,心想:多少悲剧,其实都始于一场看似无害的饭局,一杯推却不了的酒。</p> <p class="ql-block">二、艾滋离我们有多远。</p> <p class="ql-block">在边远山区村这个穷山僻壤里,居然还听到一件稀奇古怪事。那是在杨大哥家里吃饭时,听到他说,这久有几个县城来的男人,来收尾烟,其中一个他知道是吸毒品的。他们来收尾烟就来杨大哥家住,杨哥对这个吸毒男重点关注,在席间就倒酒敬他,他一口也不敢喝,杨哥看出一些明堂,晚上这个男子跟他找一些感冒药,说他生病感冒了,杨哥说在客厅抽屉里,让他自己去找。第二天,杨哥翻抽屉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抽屉里的很多药,都不在了,连妇女吃的妇科药也不在啦,杨哥问吸毒男,你把抽屉里的药全吃了,他说是的。这时杨大哥才肯定吸毒男有不一般的病,那就是被称为世界“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的艾滋病。他赶快告诉家人,连他在读小学的女儿都恐慌,怕被艾滋病传染到,杨哥也惹不起这帮生意人,把用过的碗筷拿去高温消毒,找个借口让他们尽快离开自家。我听过此事情后也很是惊奇,这个吸毒男到底有没有艾滋病?一天中午,我看到这个吸毒男,站在一个水池边跟洗衣服的妇女攀谈,我见这个男人岁数在25岁左右,头发长,身体消瘦,皮肤白里泛红,有些象女人身体。表面看跟正常人一样,看不出特别之处,只是有些消瘦。回到县城里,一次在街上走,我看到迎面来的一个长发男,搂着一个年轻小姑娘,这个长发男好熟悉呀!当他擦身而过一刹那,我想起来他就是艾滋男。他是否知道他得了艾滋病?并在传播艾滋病?一方面是知情人的惊恐躲避,一方面是当事人无所谓的传播。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可能就在你身边。我们应牢记“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洁身自好,遏制艾滋。”那天,我站在山岗上,看着远处几个孩子在空地上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可我心里却沉甸甸的——有些病看不见,却比山洪更凶猛;有些人笑着走来,却可能带着无声的刀。我们总以为危险在远方,殊不知它早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饭桌、水井,甚至邻居家的客房。</p> <p class="ql-block">三、赡养老人玩“踢皮球”。</p> <p class="ql-block">下乡遇到的事情不管大小,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事关民生。一天早晨才要回乡政府汇报工作,刚迈出大门就让一个老奶奶给挡住,头发花白,满脸皱纹。她说没有人赡养,子女有四个,都没良心。老伴前先年去世了,就她70来岁的老人,没有一个子女愿意赡养她。我们把她牵进村委会,倒了一杯水,慢慢听她讲。原来她有三个儿子一个姑娘,都在村子里,大儿子因为房子少,不让她住。二儿子因为外出打工也不愿意照顾她,三儿子因为家庭贫困也不愿意赡养,女儿倒是愿意,但被老公指责不准养。四兄弟姐妹你推来我让去,整整半年一个不愿出一颗粮食,让老人晚年凄凉无助,孤苦伶仃,70多岁还要畔田种地。我们一起下乡的队友是学法律的,哪能让这事情在我们这里发生。马上找来村干部,把四个子女找到,先听取他们的赡养情况,再拿法律和政府优待政策来制裁他们,他们还是挺怕我们工作队,同意由小儿子照顾,其他两个儿子每月拿出20公斤米来,有病一起分担费用,还让他们签订了一个协议,由村干部监督。这时,天到中午啦!刺眼的阳光照得我们行进的路一片白茫茫,我想法律能像阳光一样多好,社会里阴暗的角落就会少很多。村委会干部告诉我们,山区里像这种不赡养老人的每村都有几例,社会老龄化来临,这个问题很突出。我们这些下乡工作队员,把这事处理好,也是善事一桩!那间低矮的茅草屋,墙皮剥落,灶台冷清,老人坐在门槛上,手里攥着一把干瘪的玉米粒,眼神空洞。她不是在等儿子,她是在等一句“妈,回家吃饭”。可这句话,已经等了半年。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可在这片土地上,孝道有时竟输给了贫穷、面子和冷漠。一个老人的晚年,不该是被子女轮流推脱的皮球,而应是被温暖包围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我是谁!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建设指导员。我是谁!新农村工作“六大员”。我是谁!体察民情的调研员。我是谁!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的爱呀!已使我们的热血沸腾,青春要谱写历练。一路奔波,爬山涉水,我进驻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在农村第一线。走村串户式的工作方法,深入田间地头的实察,让我们挥洒了不少的汗水,积累不少农村工作经验。农村天地广阔,群众工作无小事,顶风冒雨是祖辈留下的传统,黄烤辣热是生活的踏实,一年来双腿迈入农家,热忱带来一片。群众知道我是谁,我也知道来为谁,乡里乡亲我们是一家人。山区农民勤劳呀!贫困山区群众更活得苦,世世代代的耕作,愚公移山式的发展,那一天才是头。山坡上那间房,山梁上那块地,永远藏在大山谷里,等待风调雨顺,风和日丽的时节农民才舒展出厚实的笑颜。新农村指导员指引什么?改变什么?只为一个梦想,一份对农民对农村厚重的爱,对扶贫事业的忠诚,“三农”问题给予我们更多的探索和思考。我常常在夜里翻看工作笔记,一页页写满的不是数据,而是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