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庆清晨的南宁孔庙,阳光洒在青石台阶上,空气中浮动着鼓皮被晒暖的微香。孙子森森攥着鼓棒,红色T恤贴在背上,额头沁出细汗。他脸上贴着那面小小的国旗贴纸,一动不动地盯着前方指挥的手势。百套架子鼓整齐排列,像一支蓄势待发的军队,只等一声令下。我站在人群里,看着他绷紧的小脸,忽然觉得这不止是一场表演——这是孩子用节奏向祖国说话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他坐在鼓前,眼神专注得像在完成一件大事。那根贴在脸颊的国旗贴纸随呼吸微微颤动,仿佛也在等待心跳与鼓点同步。周围是此起彼伏的红色身影,鼓槌举起的瞬间,整片广场像被点燃了。没有谁喊口号,但那一双双挥动的手臂、一张张仰起的脸,都在说同一件事:今天,我们为同一个名字而骄傲。</p> <p class="ql-block">天边还残留着昨夜烟花的痕迹,而大地已响起了新的声音。那幅写着“76盛世华诞”的横幅在风中轻扬,数字“76”里藏着长城蜿蜒的轮廓和天安门沉默的守望。这不是普通的年份,是山河走过风雨后的又一次盛装出场。孩子们的鼓声,像是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一声声,踏在时代的节拍上。</p> <p class="ql-block">鼓点炸开的一刻,整座城市仿佛都抖了三抖。一排排红衣少年坐在鼓组后,手臂挥舞如林,镲片碰撞出银色的光。他们敲的不只是节奏,是热血,是成长,是藏在练习无数遍枯燥节拍里的热爱。观众撑着伞,却没人退后一步——阳光太烈,热情更烈。这哪是演出?分明是一场属于少年的出征仪式。</p> <p class="ql-block">森森就在其中一套鼓后,小小的身体陷在鼓架里,却稳如磐石。他左右手交替击打,脚踩踏板,整个人融进节奏里。我认得那首曲子,是我们小时候常听的《赛马》,如今被改编成百鼓合奏,奔腾如千军万马过草原。他没看我,可我知道他在用鼓声告诉我:爷爷,我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爱我中华”四个字,不在横幅上,不在海报里,它藏在每一记鼓槌落下时的震颤中。当百鼓齐鸣,那声音不再是乐器的合奏,而是一百颗心同频跳动的证明。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叫宏大叙事,但他们知道,今天打的每一个节拍,都和“国庆”这两个字紧紧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后来他们演了一首《红色摇滚》,电吉他还没响,鼓群先炸出一片雷鸣。森森跟着节奏晃着头,嘴角扬起一丝笑。那一刻他不像在表演,倒像是在宣告:这一代人的爱国,也可以很酷,可以带着电音和速度,可以穿红T恤、甩头发、用力敲出自己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时,他们集体敲了一段《洗刷刷》,全场都笑了。孩子们边打边做动作,像在刷锅洗碗,鼓槌翻飞,节奏轻快。这哪里是庆典的尾声?分明是生活的开始——爱国不只是庄严时刻,也是笑着流汗、一起疯闹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活动快结束时,两个孩子留在鼓前没走。一个轻轻敲着边鼓,另一个托着下巴看着他,像在琢磨下一个节奏该怎么打。观众渐渐散去,红旗还在风里飘。他们不说一句话,但那鼓点断断续续地响着,像是舍不得这一天结束。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打完,另一个接着上,鼓声不停,心就不老。</p> <p class="ql-block">回望整个广场,百套鼓仍整齐排列,像一支无声的队伍。阳光斜照,鼓面映出点点金光。这座城市今天听过一千种声音,但最动人的,是那一双双稚嫩手掌下爆发的力量。他们不是专业乐手,却是最真诚的歌者——用鼓声为祖国庆生,用心跳应和时代的脉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