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30日,与摄友从广州驱车来到了开平市马岗镇,只见在一大片已经收割翻耙的田地上,有一小群猛禽红脚隼在其上空翱翔,捕食田中的昆虫。</p> 红脚隼是北方的夏候鸟,南方的过境鸟,广东是其迁徙途中的重要区域。<br>广东地处 “东亚 - 澳大利亚迁徙线” 上,途经广东的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 3 条,一条是从日本、福建,一路进入广东海边到菲律宾;另外两条则来自西伯利亚,一条是沿海岸线从北京、大连、江浙、福建至广东,另一条是从外蒙古、内蒙古到北京、黄河、长江、珠江到达广东。雷州半岛是已知的猛禽迁徙重要通道。<br><div>红脚隼迁徙广东本地路线,多沿沿海地带(如雷州半岛、珠海沿海湿地)过境,或经内陆山地边缘(如广州白云山附近)迁徙,年份间观测地点的差异多源于此。<br></div><div>此次,在广东江门开平农村发现红脚隼,也是鸟人的一大幸事。<br></div> 红脚隼通常在 9 月下旬离开北方繁殖地开始迁徙。在广东,每年 10 月至次年 4 月为候鸟的春秋迁徙季和越冬季,10 月中下旬是猛禽迁徙的高峰期,红脚隼会在这个时间段路过广东。 红脚隼在广东的具体分布地点主要有以下几处:<br>珠海淇澳岛:珠海淇澳 — 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东亚 - 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每年秋季有大量猛禽如燕隼、红脚隼等迁徙经过这里。<br>珠海磨刀门湿地:2023 年 10 月 18 日,珠海市观鸟协会在磨刀门湿地一带发现了上百只红脚隼,这是珠海市首次记录到数量如此多的过境猛禽。<br>广州白云山:广州白云山是猛禽迁徙的观测点之一,2021 年 10 月 3 日,曾有观鸟爱好者在此观测到红脚隼等猛禽。 红脚隼形态特征:体长 25-30 厘米,体重 124-190 克。<div>雄鸟头、额、眼先等呈石板黑或石板灰色,胸、腹和两胁灰色,肛周、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棕红色。</div><div>雌鸟额棕黄色或白色,头顶、后颈和上背石板灰色沾褐色,下体淡黄白色或棕白色,胸被宽的黑褐色纵纹,腹中部具点状或矢状斑。</div><div>幼鸟羽色似雌鸟但上体偏褐,有淡棕褐色端缘和明显的黑褐色横斑。</div> <p class="ql-block">空中悬停,寻找食物,这是红脚隼的经典姿态。</p> 红脚隼主要以小型鸟类、昆虫为食,繁殖季主要捕食脊椎动物,非繁殖季主要捕食无脊椎动物。常集群栖息于树上,在常用栖息地可集为成百上千只的大群,非繁殖季节还会集群捕食。它是猛禽中迁徙距离最长的种类之一,每年迁徙距离大于 2 万千米,日间迁徙,晚间休息。<br> 红脚隼的繁殖期为 5-7 月,通常将巢营在疏林的高大乔木顶端,巢有顶盖,侧面有两个出口,也有利用旧巢或强占喜鹊巢的习性。每窝产卵 4-5 枚,雌雄鸟均负责孵卵,孵化期为 22-23 天,雏鸟晚成性,约 27-30 天后可离巢飞翔。 红脚隼于2021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中,等级为无危(LC),同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br>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 2025年10月30日</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 广东开平马岗镇</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 尼康Z8,66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