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游刘公岛,重温甲午海战历史。以前对甲午海战的了解比较有限,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慈禧太后把建设海军的钱用于修建颐和园,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旗舰定远号管带刘步蟾,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将领以身殉国殉国。参观了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后,有了进一步了解,才知战争经好几次海战,北洋水师无一次胜利,刘公岛保卫战三战皆败,包括购买时号称亚洲第一巨舰的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在内的5艘战舰被击沉,而日舰无一艘沉没,另外10余艘战舰被日本海军俘获后列入日本海军序列服役。这在世界海军史也应该是首列了吧。甲午战争后清廷继续割地赔款,是继鸦片战争后又一屈辱史实。</p><p class="ql-block">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制度的全面腐朽,具体表现为政治腐败、军事落后、战略失误、经济羸弱及国际环境不利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导致官僚体系腐败,统治集团内斗(如帝后党争、李鸿章与翁同龢派系斗争),削弱国家动员能力。军事上,北洋水师舰船老化、装备落后(如弹药不足、缺乏速射炮);日军则通过明治维新实现现代化,舰船航速更快、战术先进。</p><p class="ql-block">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更说明一个硬道理,就是落后就要挨打。</p> <p class="ql-block">刘公岛,位于中国东部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横踞威海港出口中央,距威海商港码头2.1海里,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明、清至解放前诸多海上战事发生于此,特别是甲午战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p> <p class="ql-block">刘公岛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在岛上繁衍生息;汉代石落村刘氏在岛上垦荒居留,故有“海上刘氏别业”之称。刘公岛在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名称。汉时称“刘氏别业”,元代称刘岛、刘家岛,明中后期一度称刘岛山。明隆庆六年,在官方奏章和皇帝诏令中始正式出现刘公岛这一名称,沿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甲午海战纪念馆,位于刘公岛旅游码头东约300米处,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等综合艺术展示甲午战争悲壮历史的纪念馆。馆高18米,造型奇特,犹如数艘相互撞击的舰船悬浮在海面上,并有一尊高15米的北洋水师将领塑像与整体建筑融为一体。占地1.42公顷,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1993年由刘公岛管委会与广东河源华冠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总投资6000余万元,1995年6月开业。海战馆内设序厅、北洋海军成军、颐和园水师学堂、丰岛海战、平壤之战、黄海大海战、旅顺基地陷落、血战威海、尾声厅9个展厅,采用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和声光电技术,再现了北洋水师成军到覆没的历史过程。</p> <p class="ql-block">北洋海军提督署,亦称水师提督衙门。在刘公岛中部偏西,依山临海,坐北朝南。建筑为清式单层举架,砖木结构。沿中轴线建厅堂三进,周筑围墙,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门居中,额题“海军公所”,李鸿章手书。</p> <p class="ql-block">北洋水师遗址,刘公岛地处黄海北端,“疏峰拱秀,砥柱中流”,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共扼渤海咽喉。清光绪十年(1884年),北洋水师进驻。十三年,清政府确定在威海卫建设海军基地。翌年,北洋舰队编成,丁汝昌为提督,拥有战舰22艘,另有练舰、鱼雷艇等20余艘。同时开始修建北洋海军的指挥机关提督署及海岸炮台、铁码头、船坞、弹药库等军事设施,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相继竣工。 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翌年1月,日军分水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水师在刘公岛外海面与日军激战数日,损失惨重,退守港湾。陆战清军再败,刘公岛遂成孤岛。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港湾内北洋舰队发动8次进攻,均被击退。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师拼死抗争25个昼夜,最后在舰队洋员和主降将领胁迫下拒降自杀,刘公岛落入敌手。 经过日军占领时期(1895~1898),英国租借时期(1898~1930),日军第二次占领时期(1937~1945)及国人自管时期(1945至今),北洋水师的设施虽有部分改变,但多数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定远”舰是甲午海战中清朝北洋海军的旗舰,“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在这艘战舰上指挥战斗。停泊在威海湾畔的这艘“定远”舰,是全亚洲第一艘按原型1∶1完整复制的清代军舰,其外观与历史原舰完全相同,再现了历史上“定远”舰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定远”舰,是19世纪工业文明的产物,因为武备强大、防护完善,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见证象征了中国海洋上一段辉煌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定远舰是清政府花费近170万两白银向德国订造的一艘战舰,是当时世界海军中罕见的大型铁甲舰,其装甲厚,吨位大,炮火重,利于防御,号称“第一铁舰”。该舰由德国伏尔锵造船厂制造,1883年11月28日下水。</p> <p class="ql-block">1894年9月17日,以“定远”、“镇远”为首的北洋水师主力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主力进行了一场决战。“定远”舰中弹159发,“镇远”舰中弹220发,“定”、“镇”二舰的装甲和炮塔护甲上的弹坑没有超过102毫米的,显示出二舰的顽强生命力。</p><p class="ql-block">1895年2月5日凌晨,“定远”舰在威海保卫战中,遭日本海军鱼雷艇袭击,丁汝昌下令趁军舰尚未沉没前驶往刘公岛南面搁浅,利用舰炮,增强东口的防御力量。丁汝昌被迫撤离“定远”,移驻“镇远”指挥。10日下午,丁汝昌、刘步蟾命令用水雷将搁浅的“定远”炸毁。定远舰被炸毁的当夜,刘步蟾追随爱舰,自杀殉国,时年43岁。兑现了其“苟丧舰,必自裁”的铮铮誓言。</p><p class="ql-block">甲午战后,日本占领刘公岛后发现定远舰虽自爆、但舰体仍大部分露于海面之上,于是对残存的舰体进行破坏性拆除,武器与舰材被当作战利品运去日本,随即再次引爆破坏,剩余残骸沉于海底。当时日本相川县知事专门搜集定远舰横桁及船壳板等大量舰材,最终用这些舰材在福冈修建了私人寓所“定远馆”。这是日本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对北洋海军的嘲讽、也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有力见证。</p> <p class="ql-block">盛极而衰、因光绪帝大婚及慈禧万寿,从1890年开始清廷户部削减海军开支、中国海军建设陷入停顿、倒退的深渊。而各国海军发展一日千里,新设计、新技术层出不穷,定远等舰却因为经费问题无法改造、升级,甚至长期缺乏保养、老态尽显、弹药更是短缺到舍不得演习的地步。与此同时东邻日本举全国之力大力发展海军,亚洲第一的桂冠被日本海军悄然夺走。</p><p class="ql-block">日方的炮弹发射数量10~20倍于北洋水师。日方的主战炮火力11倍于清方火力。日海军炮弹的炸药威力是北洋舰队的炮弹炸药的100倍。</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整个舰队交战,北洋舰队损失5艘,而对方1艘未沉,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北洋舰队击中日舰不少炮弹,就是打不沉一条,原因无他,炮弹威力太小了。</p> <p class="ql-block">北洋水师成军之时,正是世界海军技术战术大发展大跃进的时代,可以说一年一个潮流,不亚于现代电脑更新换代的速度,蒸汽铁甲舰该如何用于海战,各国流派甚多,而军舰技术,火炮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北洋水师由于成军之后,因种种原因(满清视北洋水师为李鸿章汉人的武装),未再添一舰,至开战时已经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武器装备存在了训练无法弥补的技术差距,而开战后所采用的横队迎敌,也是根据所装备舰船的火炮配置所事先设计的,事实上,北洋水师的训练水平要远超联合舰队,从双方火炮命中率即可见一斑,传统的观点总是笼统的从清朝腐败无能,体制落后解释,完全无视19世纪海军技战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北洋水师的官兵并未被公正的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本防卫省仍然保存了一套黄海海战中日本军舰受损情况图。该套图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后,日方对参战军舰受伤情况所做的绘图记录,从中可看到:日本参战各艘军舰不仅都大量中弹,且几乎集中在烟囱、水线、舰尾等要害位置。说明北洋水师作战英勇,且火炮射术很准,但日本军舰一艘都没被击沉,该其中的原因,已不是北洋水师军人自身所能解释的。表面看,是北洋水师弹药效力低下,透露出的真正败因则是一支近代化海军没有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和社会给他们支撑。</p> <p class="ql-block">北洋舰队成立于1888年12月17日,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p><p class="ql-block">甲午海战,清北洋水师有4艘战舰沉没在甲午海战交战区。被日本联合舰队俘获10余艘。修复后编入日本海军服役。</p><p class="ql-block">二战结束后,中国做为战胜国,1947年6月至7月间,南京国民政府分两批次接收日本降舰57艘:</p><p class="ql-block">首批34艘舰船于6月28日自佐世保港启航。</p><p class="ql-block">第二批23艘舰船于7月26日抵达上海港。</p> <p class="ql-block">北洋海防炮台,刘公岛上有清代北洋海军时期海防炮台6座,分别称为黄岛炮台、麻井子(又称“公所后”)炮台、旗顶山炮台、迎门洞炮台、南嘴炮台、东泓炮台,与威海湾南北两岸炮台遥相呼应,控扼威海湾南北两个海口,均由德国人汉纳根设计。与炮台配套建有地下通道、兵舍、弹药库等,并相互贯通。炮台及配套建筑使用花岗岩砌筑、水泥灌浆,设计合理,工艺讲究,施工严谨,坚固实用。</p> <p class="ql-block">东泓炮台,位于刘公岛东端,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有24厘米和12厘米口径平射炮各2门,7.5厘米口径行营炮6门,速射炮4门,地道为砖石结构,兵舍依山而建,隐蔽坚固,甲午战争炮台毁于战火,现地道、兵舍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海军退役潜艇279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