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禁令下——严凤英转唱京剧

小飞哥

<h3>1947 年的江淮大地,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飘摇。怀宁石牌镇的这场劫难,是严凤英一生都难以愈合的巨大创伤与耻辱烙印。石牌镇的伤痛,是当时徽剧中的恶露很努力扼杀黄梅采茶戏天才的严凤英冰冷罪证,严凤英在石牌镇的劫难也印证了民清时期的怀宁石牌镇——是黄梅戏的生命禁地。<br>离开安庆,严凤英开始漂泊无依的流浪。<br>在这个流浪的岁月里,严凤英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开启了改唱京剧的历程,为她艺术生涯中增添了机遇与苦难的特殊印记。</h3> <h3>一、 安庆禁令:漂泊的序曲与丁家班的星散​<br>一九四七年的初春,寒意未消。安庆城的空气里,却弥漫着一股肃杀之气。《安庆各界请逐淫伶——严凤英》的呼声与同年三月十一日《皖报》上那则《严凤英不准登台剧院戏目须送审》的告示,如同两道冰冷的枷锁,彻底断绝了严凤英和“丁家班”在安庆,特别是在怀宁的生存之路。<br>丁永泉,这位黄梅戏早期的代表性艺人,人称“丁老六”,他的戏班本是严凤英重要的艺术依托。班中不仅有他的女儿、严凤英后来的师姐丁翠兰等一批优秀女演员,也曾是严凤英演出《小辞店》等剧目的舞台。然而,风暴袭来,无人能够幸免,据丁永泉的外孙女丁俊美在《我的外祖父与黄梅戏》中回忆:“禁令下来后,国民党兵痞天天到戏班门口巡查滋事,外祖父无奈,只得带着大家躲到乡下演出。可那时节,人心惶惶,连基本糊口都成了难题,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让戏班暂时散了,让大家各自去寻一条活路。”<br>安庆的一纸禁令,不仅封住了一个年轻演员的舞台,更击碎了黄梅采茶戏班赖以生存的微薄希望。严凤英不得不告别熟悉的故土与戏台,踏上前路茫茫的流亡之途。</h3> <h3>二、 芜湖“春来”:患难中的京剧启蒙与未竟姻缘​<br>一九四七年的暮春,严凤英一路历尽艰辛,乞讨至芜湖。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得在名为“大花园”和“小娱乐”的游艺场里卖唱,只为换取一口饭食。即便如此,她如花的容颜和清亮的歌喉,仍使她成为地痞流氓觊觎的对象。为求自保,严凤英甚至从社报弄弄来一枚徽章挂在胸前,冒充记者,只为在街头行走时,能少些骚扰。<br>最终,窘迫到极点的严凤英,将仅有的衣物当在了一家名为“春来”的客栈里。命运的巧合在于,这家客栈里,正住着一个唱京剧的戏班子,王少舫就是其中一员。他虽以京剧为本,却也熟悉黄梅采茶戏,嗓音洪亮,韵味独特,抗战期间曾经与丁永泉合班唱戏,初试京黄同台,共渡时艰。他深厚京剧舞台功底,让严凤英一见倾心,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h3> <h3>王少舫照片</h3> <h3>王少舫与妻子雪寒梅,都十分喜爱和怜惜这个聪慧倔强的姑娘。然而,王少舫的母亲却对来历不明的严凤英并不待见。“春来”客栈里,还有王少舫的搭档胡金涛(后来去了台湾)。胡金涛工武生,扮相英武,声若洪钟,帅气大方,忠诚厚实。他的弟弟胡永芳唱青衣,弟媳王艳梅演花旦,还有一位长年生病吃斋的母亲和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妹妹。<br>胡金涛的母亲,当年也曾是京剧舞台上的好演员。她心地善良,得知严凤英无家可归的遭遇后,心生怜悯,便开始亲自教她唱京剧。在“春来”客栈那略显逼窄的空间里,严凤英如饥似渴地学习了《红娘》、《女起解》、《贺后骂殿》等京剧剧目。胡家一家五口,加上严凤英,六个人就挤在一间房子里,胡家待她,如同亲人。<br>严凤英爱听王少舫那铿锵有力的唱念,也爱看胡金涛在练功时那英武潇洒的身姿。胡家老母亲心中有个愿望,希望能将如花似玉、又有天赋的严凤英,能许配给自己的大儿子胡金涛。时光流逝,17岁的严凤英也对英俊挺拔、演技出众的胡金涛产生了朦胧的好感。<br>然而,乱世的好景总如朝露。不久胡母去世,胡家兄弟必须扶灵返回安庆安葬母亲,而背负禁令的严凤英却不敢踏入安庆一步。还在萌芽中的美好情缘,就这样被安庆的禁令而割裂,戛然而止。</h3> <h3>马兰饰演《严凤英》剧照</h3> <h3>三、铜陵波折:客栈外枪声​惊魂<br>胡家回了安庆,严凤英则不得不再次独自面对茫茫前路,孑然一身前往铜陵大通,寻找可能在那里的丁家班旧识。历尽辛苦,终于在大通找到了自己的戏班子。此时的班主是琚光华,班底强大,几乎囊括了黄梅戏界的众多民间精英:老生有程积善、严椿柏,小生有王玉坤、杨友林,正旦有丁永泉(丁老六)、潘泽海,花旦有丁翠霞(丁大姑),小丑有何文龙、谷有元。这些名字,日后都对黄梅戏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r>戏班里最关心严凤英的是丁老六的夫人,严凤英亲切地称她为“丁奶奶”。丁老六的女儿丁翠霞,人称“丁大姑”,丁奶奶便称严凤英为“小姑”。班子里时年十一岁的小女孩潘璟琍和九岁的丁俊美。十七岁的严凤英很快与两个小妹妹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台上演姐弟、扮仙女,台下一起玩耍,苦难中暂得一丝慰藉。<br>大通作为长江沿岸的港埠,龙蛇混杂,充斥着国民党驻军与特务。严凤英的戏班住在一家小客栈里。客栈生意繁杂,住客南来北往,有卖艺的,有娼妓嫖客,更有地痞流氓和溃散的兵痞。一九四七年九月,几个前来寻欢作乐的流氓士兵,看到了如花似玉的严凤英,顿时发出淫荡的嬉笑,放肆地上前拉扯,幸得同班的老生演员程积善等人挺身相救。兵痞见程积善有武功在身,不好轻易招惹,这才抱头鼠窜。为避免更大的事端,戏班当夜便匆匆离开大通,逃往铜陵郊区。</h3> <h3>马兰饰演《严凤英》剧照</h3> <h3>时近端午,河岸上排满了准备竞赛的龙舟,黄的、红的,色彩鲜艳。四面八方来看热闹的人流络绎不绝。班主决定借此机会扩大影响,弄来一只彩船,停泊在龙舟之间,演唱《白蛇传》。严凤英主演白素贞,杨友林演许仙。结果,人群全被彩船上的演出吸引,真正的龙舟竞赛反倒观者寥寥,几十只龙舟在水中有气无力地飘荡。<br>严凤英的被戏迷们疯狂地传颂,也在恶势力中很快扩散。一连几夜,总有些地痞混混围着他们居住的客栈叫嚷、砸墙,冷枪声也不时在夜空下响起。短暂的安宁再次被打破,戏班子不得不又一次踏上逃亡之路。</h3> <h3>马兰饰演《严凤英》剧照</h3> <h3>四:青阳的苦水:乱世红颜的生死考验<br>青阳,这座位于九华山脚下的古县城,文化底蕴深厚,传说一代黄梅采茶戏名伶邢绣娘,晚年定居于此,并且长眠于九华山下。青阳人非常喜欢黄梅采茶戏,班子的演出场场爆棚。班子里的人希望能在这片佛光普照、文脉悠长的土地上求得一丝安宁,残酷现实的却击碎了他们的美梦。青阳三青团分队长陈孝堂(外号陈老三)见严鸿六演出极受欢迎,便设计请戏班唱戏,趁机扣留了严凤英。此前在芜湖结识的武生胡金涛闻讯后,曾冒死前来相救,终因寡不敌众,未能成功。严凤英身陷狼窝,身心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折磨,几度欲寻短见,幸得善良的佣人袁妈奋力救下。一年后,一位同情她遭遇的大学生,冒险越墙将她救出虎口。<br>脱离苦海的严凤英,依然四外漂泊,不满20岁的严凤英流落到上海。她也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巨变,人民解放军已横渡长江,解放了江南大片土地。一九四九年四月,她流落至一个名叫和悦洲的地方。被一支解放军部队发现,连长得知严凤英的悲惨身世后,善意地邀请她:“留在部队,做个护士吧。”严凤英摇了摇头,目光坚定地说:“不,我要唱戏!”依然孑然一身,继续寻找戏的梦乡。</h3> <h3>马兰饰演《严凤英》剧照</h3> <h3>五、 金陵甘家:艺术淬炼与情感归宿​<br>严凤英又辗转来到六朝古都南京,面对眼前的繁华,身无分文的严凤英一脸迷茫。为求生计,她化名“严黛峰”,进入米高梅歌舞厅做起了歌女,并很快以其魅力成为当红歌手。一次,严黛峰在歌舞厅演唱时,遭逢数名汉子捣乱,危急时刻,被金陵望族——甘氏家族的甘家四公子甘律之出手相救。这次偶然的相助,开启了严黛峰系统学习京昆艺术的历程,也悄然牵起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姻缘。<br>甘家乃书香门第,戏曲世家,其先祖可追溯至战国秦相甘茂,后世名人有甘罗、甘宁等。家主甘贡三精通音律,被誉为“江南笛王”,他与子女皆以弘扬京昆艺术为毕生事业。一九三五年,长子甘南轩组建“新生社”,成为南京影响最大的昆剧社。二子甘涛、四子甘律之、女婿汪剑耘等都是社中骨干,并延请了京昆名流如颜凤鸣、佟志刚等为师。红豆馆主溥侗、梅兰芳、奚啸伯、徐兰沅等大家均是甘家座上宾,张学良、傅抱石等社会名流也常往来于此。<br>进入甘家大院后,严凤英仿佛踏入了一座艺术殿堂。甘家时常举办京剧、昆曲堂会,名家云集,曲音绕梁。在这里,她开始系统地学习京剧和昆曲,并与温文尔雅的甘律之在日常的艺事切磋中,渐生情愫。<br>沉浸于艺术琼浆中的严凤英,容颜愈发娇艳,身着新式旗袍,更添几分优雅风韵。<br>一九五零年,在安乐酒店,“友艺集”演出《梅龙镇》,甘律之饰正德皇帝(朱厚照),严凤英饰李凤姐。严凤英将李凤姐演得活泼灵巧而不轻佻,尤其一双眼睛,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唱腔美妙动人:“做皇帝,要端庄,……”<br>台下观演的汪剑耘与夫人甘长华频频点头。甘长华面露笑容道:“真不错!”汪剑耘亦称赞:“她的眼睛最是灵活,是演员最难得的灵气。”</h3> <h3>甘家大院严凤英的卧室</h3> <h3>六、 回归与升华:京黄融合铸就一代宗师<br>  甘家给严黛峰带来给稳定生活,也带来了危机,在与甘家几个公子的媳妇的误乐活动,严黛峰学会打麻将,也学会了抽大烟,而这也为其和甘律之的感情产生缝隙。<br>一九五一年,春回大地,安庆的禁令早已随着旧时代的崩塌而烟消云散,黄梅采茶戏迎来了复苏的曙光。甘家有一位名叫陈崇荣的先生,曾是严凤英父亲严司明的同窗。 一次偶映客陈妻拉住严凤英的讶异道:“这不是鸿六吗?安庆的剧场都在找你呢,安庆人离不开你的黄梅采茶戏啊!”<br>听到这个消息,严凤英黄梅采茶戏的那份情怀再次涌上了心头,严黛峰毅然恢复“严凤英”之名,决定重返她魂牵梦绕的黄梅采茶戏舞台。离别之际,甘律之将一套珍贵的京剧旦角戏服赠予她,深情叮嘱:“把在南京学到的京剧本事,带到黄梅戏里去,融会贯通。”这一叮嘱,深深烙印在严凤英的心底,成为她此后艺术追求的核心方向。<br>1951年3月17日,严凤英在安庆的群乐黄梅采茶戏社(后改为“群乐茶戏社剧场”,后来“群乐茶戏社剧场”又与“大观亭茶戏社剧场”改为“胜利茶戏社剧场”今“解放电影院”)正式登台演出黄梅采茶戏传统剧《小辞店》,受到观众欢迎。</h3> <h3>参考书目​<br>1. 安庆市文化局编.《安庆市戏曲志》.黄山书社,1996.<br>2.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编.《黄梅戏艺术》.安徽省黄梅戏剧院,1984.<br>3. 铜陵市文联编.《大通镇志・文化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br>4. 铜陵市作协编.《大通风情》.铜陵人民出版社,2008.<br>5. 青阳网编.《回眸青阳:青阳梨园旧事》.内部资料,2024.<br>6. 青阳县政协编.《青阳文史资料》.内部资料,1998.<br>7. 周玉冰.《严凤英一家人》.江苏文艺出版社.<br> 8. 《我与严凤英》丁俊美口述<br> 9. 《严凤英的生活经历》陆洪非<br> 10. 《严凤英的生活经历》陆洪非<br>  11.《王小亚回忆母亲:一个真实的严凤英》王小亚<br>12.《王小亚回忆母亲严凤英:坎坷的从艺路,婚姻多波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