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残荷,致青春

姚华

<p class="ql-block">枯茎斜斜地伸向水面,像一支未写完的笔,停在寒塘的某一行诗句里。莲蓬低垂,干瘪却挺立,仿佛不肯低头的旧日少年。风过处,没有荷叶翻动的声响,只有静默在蔓延。这静默不悲不喜,却让人想起那些年我们走过的泥泞小路,踩过的雨后水洼,还有藏在背囊里、早已泛黄却始终没寄出的信。</p> <p class="ql-block">水面浮着几片残叶,棕黄斑驳,边缘卷曲如握紧的拳。它们曾撑开一片绿荫,挡过夏日的烈阳,也接住过秋夜的冷露。如今静静漂着,影子在水里模糊成一片。茎秆交错,像是老友久别后的手,轻轻搭在一起,不说太多话,却都懂彼此的沧桑。这池塘不热闹了,可它比盛夏时更沉静,更厚实,像一本合上的日记,封存着整个季节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一茎独悬,莲蓬挂在尽头,纹理清晰,孔洞有序,像是时间亲手刻下的年轮。光线斜洒下来,不刺眼,也不热烈,只是温柔地抚过它的裂痕。我忽然觉得,这哪里是凋零?分明是成熟后的坦然。它不再开花,也不争绿意,却以另一种姿态活着——瘦,但直;枯,但稳。就像我们,走过喧嚣,步入中年,不再张扬,却更懂得什么是不可动摇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冰面薄薄一层,覆在水的上面,像一层透明的封印。几根荷茎冻在其中,两个莲蓬半沉半浮,一个已露出蜂窝般的孔洞,另一个还勉强保持着形状。寒气逼人,可就在这冷寂里,竟有种倔强的美。那不是春的娇嫩,也不是夏的繁盛,而是历经风霜后仍不肯退场的坚持。这让我想起残奥赛场上的身影,每一次跃动都是对命运的叩问,每一声国歌都是灵魂的升腾。他们不是被同情的弱者,而是用残缺书写完整的勇者。</p> <p class="ql-block">一片荷叶浮在水面,棕黄卷边,斑驳如旧地图上的折痕。它曾是蜻蜓落脚的地方,是雨滴敲打的鼓面,是月光下最柔软的影。现在它安静了,却依然占据着一方水域,不急于消逝。这何尝不是一种尊严?青春会走,身体会老,可只要还漂在自己的位置上,就不是彻底的失去。我们或许不再奔跑,不再高歌,但我们还在看云,还在听风,还在为一朵残荷动容。</p> <p class="ql-block">水面上漂着许多枯叶与莲蓬,中央那个干枯的莲蓬格外醒目,裂纹纵横,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可它立得稳,影子清晰地映在水里,仿佛在说:我在这里。几根荷茎随风轻摇,给这静止的画面添了点生气。冷色调的天光洒下,整片池塘像一幅水墨画,留白处全是余味。这不正是我们的写照吗?虽不再浓墨重彩,却自有风骨;虽不复鲜亮,却更见深度。</p> <p class="ql-block">几颗莲蓬悬在茎上,孔洞整齐,像是自然写下的密码。阳光穿过薄雾,打在它们身上,明暗交错,显出质感与层次。水面泛着淡淡的蓝,与莲蓬的棕黄相映,竟生出一种克制的美。这种美不取悦谁,也不迎合季节,它只是存在。就像那些默默耕耘的人,不喧哗,自有声。他们的青春或许没有掌声,但每一道裂痕里,都藏着一段无声的奋斗史。</p> <p class="ql-block">两颗莲蓬静静挂着,背景是模糊的水与枯叶。阳光洒落,雾气微升,光影之间,它们像被时间选中的标本,记录着一种结束,也预示着另一种开始。水面如镜,映不出完整的形,却照得见那份宁静。这宁静不是空无,而是沉淀。我们何尝不是如此?走过热血沸腾的年月,如今学会在安静中自持,在平凡里坚守。青春不在眉眼间,而在心里那团不灭的火。</p> <p class="ql-block">一根弯曲的荷茎托着一个干瘪的莲蓬,纹理清晰,漂浮物零星散落周围。画面静谧,带着一丝萧瑟,却不凄凉。因为它没有倒下,也没有沉没。它还在水上,还在风里,还在光中。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成熟,不是变得坚硬,而是学会在柔软中挺立。我们的青春早已远去,可那份挺立的姿态,从未改变。</p> <p class="ql-block">今日在朋友圈瞥见五家坡(工程连)一同长大的师哥仲永胜发布一组题为《残荷》的照片,刹那间我心湖微澜。看着一张张照片,脑海里涌现出了许多的画面,有悲有喜有愁有欢歌。枯茎斜立,叶影斑驳,在寒塘中静默成诗,竟透出一种历经风霜后的静美。这美,不张扬,却深邃;不圆满,却动人。恍然间,我仿佛看见我们——那些在岁月中走过青春、步入沧桑的身影,何尝不是一池残荷?虽枝叶凋零,却不失风骨,不坠其志。我们无悔于过往,无悲于流年,只因生命曾在泥泞中挺立,在风雨中守望。当残奥健儿在国际赛场奋力拼搏,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那一刻,无论身处现场还是守候荧屏,我们热泪盈眶,心潮澎湃。那不只是荣耀的回响,更是灵魂对命运的抗争与超越。身残志坚,不是悲情的注脚,而是青春不灭的火焰,是生命对时光最铿锵的回应。致残荷,致我们永不褪色的青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