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遇见敦煌的千年回响

马踏飞燕

<p class="ql-block">不必远赴甘肃,我走进长宁的莫高窟特展,让“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照进现实。上海的秋日午后,阳光斜洒在艺丰中心的屋檐上,那块写着“莫高窟”的蓝匾在光影中泛着沉静的光。现代楼宇与仿古门楼并立,仿佛一扇门后藏着千年的风沙与佛语。我推门而入,不是游客,倒像是赴一场久别重逢的约。</p> <p class="ql-block">从北朝的豪放至隋唐的华丽,再到宋元的隽永,一部立体的艺术史在眼前徐徐展开。走进展厅,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刻度,而是一层层剥开的壁画颜料。那些曾只在书页间惊鸿一瞥的线条与色彩,此刻就在我眼前呼吸。飞天的衣袂掠过头顶,菩萨低垂的眼睑仿佛能映出人心深处的波澜。我站在复刻的洞窟前,竟有种错觉——不是我在看壁画,是壁画在看我。</p> <p class="ql-block">“逛一次展,洞察莫高窟的千年”。这句标语不像是宣传,更像一句提醒。敦煌从来不只是地理坐标,它是文明的驿站,是信仰的回声。在这里,每一尊彩塑都曾见证过无数双手的合十,每一幅壁画都承载过无数目光的凝望。而今,它们穿越风沙与岁月,在上海的展厅里重新苏醒,用色彩讲述那些关于虔诚、关于美、关于时间本身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从北朝的豪放至隋唐的华丽,再到宋元的隽永,一部立体的艺术史在眼前徐徐展开。仿佛瞬间穿越到千年之前的敦煌,每一处斑驳的痕迹都在诉说岁月的故事。我看见北朝的线条粗犷如刀刻,像是用生命在岩壁上呐喊;隋唐的壁画则如锦绣铺展,金粉与朱砂交织出盛世的雍容;到了宋元,笔触渐趋内敛,却多了几分沉静的哲思。艺术的流变,原来也是人心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1:1复原洞窟,零距离触摸历史:展览精心复刻5座莫高窟经典洞窟,50幅精美壁画、7尊彩塑、6件藏经洞遗书完整呈现。我蹲下身,指尖悬停在离壁画几厘米的地方,不敢触碰,却又贪恋那份近在咫尺的真实。一尊彩塑菩萨的衣褶间还留着匠人指尖的温度,那抹朱红历经千年,依旧鲜艳得让人心颤。原来所谓“触摸历史”,并非真的要伸手去碰,而是心被某一道线条、一抹色彩突然击中。</p> <p class="ql-block">中央端坐的佛像身披袈裟,双手合十,头顶光环如日轮初升。他不言不语,却让整个空间安静下来。四周的菩萨与飞天环绕如云,祥云与火焰在背景中升腾,仿佛一场静止的颂歌。我站了很久,直到光影在壁画上缓缓移动,佛像的眼角似乎也泛起一丝微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信仰或许不是非要跪拜,而是能在喧嚣都市里,为一尊千年前的佛像,停下脚步。</p> <p class="ql-block">鹿在山间奔跑,红色的身影划过古朴的岩壁,像一道流动的火焰。它不像是在逃,倒像是在引路——引向某个隐秘的洞窟,或是一段被遗忘的经文。这画面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常有的“鹿王本生”故事,慈悲与牺牲,从来都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主题。而此刻,它在上海的展厅里,依旧奔跑着,不曾停歇。</p> <p class="ql-block">早期石窟中的人物姿态各异,或立或坐,服饰细节清晰可辨。他们的表情并不夸张,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那是信仰初生时的模样,质朴而坚定。没有后世的繁复装饰,只有最纯粹的线条与色彩,勾勒出人心对光明的向往。我看着他们,仿佛看见了千年前凿山为窟的工匠,一锤一凿,把信仰刻进石头。</p> <p class="ql-block">一幅长卷壁画铺展眼前,上部是人物与古朴建筑,下部则是动物与自然景观。画面层次分明,像一部无声的史诗。我仿佛看见商旅驼队穿行于沙漠,僧人静坐于石窟,牧童赶羊归家……生活与信仰,在这里从未分离。敦煌从来不只是宗教的圣地,它也是人间的缩影,是无数普通人用脚步丈量出的文明长河。</p> <p class="ql-block">动态的人物在壁画中舞动,背景是宏伟的建筑与繁复的装饰。蓝色与黑色交织出神秘的氛围,仿佛一场仪式正在进行。我分不清他们是舞者、信徒,还是神灵的化身。但那种庄重与律动交织的气息,却让我心头一震。原来美,也可以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飞行的仙人与动物在云气中穿梭,丝带飘舞,如梦似幻。他们不似凡人,却带着凡人对自由的渴望。我仰头看着这些凌空的身影,忽然觉得,敦煌的飞天,从来不只是宗教符号,更是人类对超越的想象——想挣脱地心引力,想飞向星辰,想在无垠时空中,留下一道轻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中央的主神端庄威严,两侧神祇手持法器,光环环绕,祥云升腾。对称的构图带来一种近乎神圣的秩序感。蓝、绿、红的色彩在灯光下流转,像是从古老经卷中流淌出的光。我站在画前,竟有种被注视的感觉——不是恐惧,而是一种被理解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一尊菩萨头戴精致冠饰,面容宁静,周围祥云与花卉环绕。她的美不张扬,却让人心生敬意。我忽然想起,敦煌的菩萨从不冷峻,她们总是带着温柔的笑意,仿佛知道人间疾苦,却依然愿意俯身相望。这种慈悲,比任何宏伟的建筑都更动人。</p> <p class="ql-block">几件古乐器悬于空中,如漂浮在云纹之间。灯光洒下,光影交错,仿佛能听见千年之前的乐声。我闭上眼,想象琵琶轻拨,筚篥悠扬,梵音缭绕石窟。音乐,原来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而在今天,它依然在展厅里回响,穿越时空,轻轻叩击人心。</p> <p class="ql-block">手持法器的人物立于画面中央,祥云与飞鸟环绕,背景是星辰与月亮。整幅画透出一种古朴的宁静,像是夜晚的石窟中,一盏油灯照亮的角落。我忽然觉得,敦煌的美,不在于它的辉煌,而在于它能在最深的寂静里,让人听见内心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一位头戴繁复头饰的人物静立画中,背后光环如月。蓝色与绿色的衣袍上,岁月留下了剥落的痕迹,却让那份庄严更加真实。美,原来不必完美。正是这些斑驳与磨损,让我们知道,它真的活过千年。</p> <p class="ql-block">菩萨的局部特写中,服饰华丽,冠饰精致,背景祥云缭绕。她的表情宁静,仿佛已看尽人间悲欢。我盯着她的眼睛,忽然觉得,敦煌的菩萨,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陪我们走过漫长岁月的友人。</p> <p class="ql-block">神祇端坐莲花座,周围信徒虔诚跪拜。山川、河流、建筑在背景中铺展,构成一幅神圣的宇宙图景。我站在画前,仿佛也成了那群信徒中的一个,不是因为信仰某种教义,而是被那份集体的虔诚所感染——人类对美好的向往,从来都如此一致。</p> <p class="ql-block">多臂神祇威严而立,手持法器,红棕色调沉稳厚重。他不像要降伏谁,更像是在守护。守护信仰,守护艺术,守护那些在时间洪流中几乎被遗忘的美。</p> <p class="ql-block">中央的莲花盛开,黑白花瓣间点缀绿金装饰,仙鹤飞舞,云纹流动。整幅画神秘而庄严,像是从某部古老经文中走出的图腾。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正如敦煌,在风沙与战乱中,依然绽放。</p> <p class="ql-block">莲花居中,对称的花卉环绕,蓝绿红色彩交织,和谐而宁静。这不只是一幅画,更像一种心境——在纷繁世界里,仍能守住内心的平衡与美。</p> <p class="ql-block">田园生活场景中,有人牵牛劳作,有人建塔修屋。树影婆娑,云朵轻飘。原来敦煌不只是佛国,也是人间烟火。那些画下这些场景的匠人,或许也曾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活,然后把日常,画成了永恒。</p> <p class="ql-block">淡蓝色背景上,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