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陶艺(一)

浩瀚的大海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5日下午14:20,我们来到中国陶瓷琉璃馆参观。</p><p class="ql-block">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2002年建馆,2011年被国家批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2020年跨入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秋阳斜照,微风拂面,走进这座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建筑,弧形砖墙与通透的玻璃幕墙在光影中静静对话。门前台阶上人来人往,有举着相机拍照的年轻人,也有三五成群低声交谈的游客。我站在台阶上回望一眼,忽然觉得这建筑像一只沉静的瓷瓶,盛着千年的火与土,也盛着今日的光与声。</p> <p class="ql-block">非遗手造展</p><p class="ql-block"> 馆内“清廉淄博·廉意新创”非遗手造展正热闹开场。一进门,海岱厅的灯光柔和地洒在展柜上,玻璃映出人影晃动,仿佛我们也是这场文化对话的一部分。展品不多,却件件有魂——它们不单是手艺的结晶,更像是古人清风朗月般品格的延续。我原以为“廉洁”二字只存于书卷,没想到它也能被烧进瓷胎、刻进琉璃,在一纹一饰间悄然低语。</p> <p class="ql-block">淄博陶艺烧制技艺</p><p class="ql-block"> 淄博的陶,是土地的呼吸,是火焰的诗。展厅里陈列的青花瓷瓶静静立着,釉色清透,花纹如风拂过水面般流畅。旁边几只小茶壶与茶杯,像是刚从茶席上撤下,还带着温润的余温。墙上的介绍说,这门技艺从原料处理到烧成,步步讲究。我忽然明白,所谓“匠心”,不是炫技,而是把日子过成一道工序——慢、稳、准,容不得半点浮躁。</p> <p class="ql-block">淄博刻瓷</p> <p class="ql-block">鹤协共生</p><p class="ql-block"> 一件青花瓷瓶吸引了我。瓶身绘着几只仙鹤,展翅欲飞,淡蓝底色如晨雾初散。它们不是孤高远去的象征,而是与山川草木共舞的生灵。标签上写着“鹤协共生”,我念了一遍,心里一动。这不正是陶艺的真谛吗?泥土与火候相协,匠人与自然相协,方能成就这一抹不染尘埃的蓝。</p> <p class="ql-block">琉璃烧制技艺</p><p class="ql-block"> 转过一廊,琉璃的世界扑面而来。展板上写着,这门技艺从汉代走来,经千度烈火熔炼,吹、拉、捻、粘,才凝成眼前这一片晶莹。展柜里的琉璃瓶通体透明,却在光下泛出虹彩,像把整个天空藏了进去。我曾以为琉璃只是华丽的装饰,可当看到它与刻瓷结合,讲述“清廉”之志时,才懂它不只是光,更是透——照见人心,也照见本真。</p> <p class="ql-block">清廉光韵</p><p class="ql-block"> 角落里一盏小灯静静亮着,是用莲蓬和粘土做的台灯。莲花半开,荷叶微卷,底下还有小桥流水的意象。灯光柔和,洒在地面像一池月色。我蹲下来看了许久,心想,这不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现代写法吗?不用长篇大论,一盏灯,便把清白之志照进了生活。</p> <p class="ql-block">莲花尊</p><p class="ql-block"> 一件仿北朝青釉莲花尊的瓷器静静立在展柜中,层层莲瓣如绽开的信仰。它不说话,却让人想起“人需静心中正”的古训。我站在它面前,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窑火噼啪作响,也听见了匠人一声轻叹——那一叹,是对完美的执着,也是对内心的叩问。</p> <p class="ql-block">齐风廉鉴</p> <p class="ql-block">廉洁印章系列作品</p> <p class="ql-block">清廉硕果丰</p><p class="ql-block"> 一个葫芦形的陶瓷瓶,表面雕刻着成熟的莲子,题名“清廉硕果丰”。我笑了,这名字真妙。廉洁不是苦行,而是耕耘后的收获。葫芦象征福禄,莲子寓意清正,两者合一,竟是最朴素的祝福:愿你有福,但不清浊。</p> <p class="ql-block">一品清廉</p><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的展柜前,我驻足良久。砚台是莲瓣形的,笔架雕成藕节,镇纸则似莲蓬。整套器物沉静内敛,却处处藏巧。我想,写字的人若用这套文房,笔下大概也难生浊气吧。清廉,原来也可以是一种日常的仪式——研墨时看一眼砚台,提笔前摸一摸笔架,心便静了三分。</p> <p class="ql-block">忠谦铸魂、廉照乾坤</p><p class="ql-block"> 一尊青铜雕像立在厅角,是明代于谦,旁边伴着神兽獬豸。他目光如炬,衣袂似在风中轻动。我忽然想起那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不正是淄博陶艺的魂吗?千度火烧,只为炼出那一身不折的骨、不染的釉。</p> <p class="ql-block">  展览的结尾是一段话:“以非遗技艺展现廉洁文化,凝聚智慧与正气,让清风润物无声。”我读完,走出展厅。夕阳正落在玻璃幕墙上,整座馆子像被镀上了一层温润的釉光。手中的相机还存着那些瓷瓶、琉璃、刻瓷与葫芦,但最让我带走的,是那份“静心中正”的提醒——原来,我们看的不只是陶艺,更是人心如何被火炼成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