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童心话重阳】菊香深处的旧时光

握瑜怀瑾

<p class="ql-block">昵称:握瑜怀瑾</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625119</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  重阳的桂花香漫过城市高楼时,记忆总会被拉回那个有青石井栏的故乡院落。外婆的身影,在氤氲着糯米蒸汽的灶台前,渐渐清晰。</p><p class="ql-block"> “菊花开,桂花香,重阳要做糕儿甜。”这是外婆挂在嘴边的童谣。她的重阳,是从清晨挑选糯米开始的。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米粒间细细摩挲,像在抚摸岁月的纹理。“米要新米,心要诚心”,她总这么说。石磨吱呀呀转起来,米浆顺着磨槽缓缓流淌,如同时光静静蜿蜒。</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做糕印的环节。梨木模具上,菊花纹路深浅有致。外婆将调好的糕粉填进去,轻轻压实,每一个动作都虔诚得像在完成一个古老的仪式。我踮着脚在旁看,她便会捏一小团糕粉塞进我嘴里。那未蒸熟的粉,带着稻谷最原始的清香,在舌尖化开,是童年最甜蜜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外婆,为什么重阳一定要吃糕?”</p><p class="ql-block">“糕谐音高,登高吃糕,日子才能步步高。”她往灶膛里添着柴火,火光映着慈祥的脸,“更重要的是,做糕的时候,心里想着的人,都会平安健康。”</p> <p class="ql-block">  那时不懂这话的深意,只觉得糕好吃。直到那年重阳,外婆把第一块糕端到祖父遗像前,烛光摇曳中,我看见她眼中有水光闪动。原来,那一块小小的重阳糕,包裹的不只是甜蜜,还有生者对逝者的追念,对游子的牵挂,对团圆最朴素的企盼。</p><p class="ql-block"> 后来离家求学,工作的城市里,重阳糕随时可以买到,却再也尝不出当年的味道。不是糕不甜,是少了那份在等待中慢慢发酵的情感,少了炊烟袅袅里的人间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直到自己有了孩子,在一个重阳节,忽然萌生了亲手做糕的念头。照着记忆中外婆的步骤,笨拙地调粉、入模、上锅。当蒸汽弥漫开来,熟悉的香味唤醒沉睡的味蕾时,我才恍然大悟——外婆留给我的,不只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在什么都追求快速的年代,她教会我要在某些时刻慢下来,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最深沉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会在重阳节带着孩子做糕,给他讲菊花的品格,讲登高的意义,讲“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怅惘。文化的根脉,就这样在烟火气中悄然延续。</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秋风起,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把第一块糕留给远方的亲人。忽然明白,重阳糕的甜,不仅是糖的甜,更是情感的醇厚。它让我们在奔忙的日常里暂停片刻,借着食物的温度,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逝去的先人,与远方的亲人,也与那个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原来,真正的重阳滋味,不在舌尖,而在心间。当菊香再次弥漫,愿我们都能在某个温暖的角落,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糕”情厚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