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散文.情暖万民街之 第二章 夜晚,万民街响起了敲盆声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  1945年的深秋,大连的街面上还残留着日本投降时未及清理的碎玻璃,苏联红军的坦克履带便碾了过来。起初,市民们确实松了口气——毕竟,膏药旗换成了镰刀锤子,似乎总该透点光亮。可光亮没照进胡同,先照进杂货铺的柜台、少女的闺房、平民的腰包。部分苏联士兵在大连市横冲直撞,肆意是把他们身上的匪性和兽性展现。短短几个月,人们便学会把“解放”两个字咽回喉咙,改口叫“老毛子”,像啐出一口浓痰。</p><p class="ql-block"> 同兴街50号的老字号杂货铺,曾是街坊邻里日常采买的聚集地。一个霜色浓重的寒夜,四名酗酒后的苏联士兵用枪托砸开店门。玻璃碎裂声惊醒了老店主,他颤抖着缩在墙角,眼睁睁看着他们哄抢走数十瓶高粱烧酒,又将木钱匣砸开,把积攒多年的纸币硬币一扫而空。而在不远处的明泽街36号,一名年仅十六岁的少女在深夜惨遭十九岁苏军士兵侵犯。她父亲闻声持菜刀冲入房间拼命,却被对方用刺刀捅穿肩膀,鲜血瞬间染红了棉袍。市民们告状告到市政府,可是市政府有关部门踢皮球推来推去,没有人负责,于是,市民们又找到当时由张本政牵头的大连治安维持会,面对百姓血泪控诉,他们也是敷衍推诿。绝望的居民们最终自发组织起来。1947年我家搬到万民街以后,坊街迅速成立了互帮互助团,各家各户约定: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敲响脸盆、铁桶和菜板为号。</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带着大哥第一批报了名。每到夜幕降临,他们就握着棍棒在巷口巡视。一个北风呼啸的深夜,一个醉醺醺的苏军士兵提着双破旧军靴猛敲我家窗户,比划着要换酒喝。父亲见状立即冲进院子,抡起铜盆奋力敲击。顷刻间,整条街响声震天,邻居们纷纷敲打器皿响应,那个士兵吓得抱着靴子狼狈逃窜进夜色中。</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民间自卫持续了三年。直到1949年初春,随着苏军整顿军纪和大连新政权逐渐建立,万民街一带才慢慢恢复平静。我多次看到苏军的巡逻车在市内行走,有一次在同兴街,一个苏联骚达子喝醉了躺在街上耍酒疯,4个纠察队员下车,一人拽一只胳膊和一只腿,喊个号子,“咣”的一声一下子扔在了嘎斯车的车箱里,巡逻车飞驰而去。我还听说在旅顺基地,两个奸杀中国妇女的苏联小兵蛋子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在街头被枪毙,中国人都欢呼大快人心!多年以后,那段提心吊胆的日子,至今仍留在老街坊的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撰文 制作 王为民</p><p class="ql-block">图片 AI绘画</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