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城陶寺遗址

一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听说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非常值得一看。2025年10月24日一早,我便乘动车前往襄汾西站,并在车上提前联系好了接站的出租车。出站时,车已在等候。我们原计划是先参观陶寺遗址博物馆,再去汾城古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车后,司机问道:“观象台你们去过了吗?”我们回答,原本计划要去,但因时间紧张,只好放弃。司机听后热情建议:“观象台离博物馆不远,我可以先直接送你们去那儿。观象台结构简单,看一看也就十来分钟。我等你们,之后再送你们去博物馆,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觉得这位热心司机说得很有道理,错过观象台确实遗憾,于是欣然接受建议,直奔观象台而去。</p><p class="ql-block">有曲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仙吕·青哥儿〕赴陶寺遗址</p><p class="ql-block">早闻陶遗名噪,今朝终赴襄郊,心似汾河浪涌潮。轮卷尘烟自逍遥,情难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仙吕·青哥儿〕热心的司机</p><p class="ql-block">热情司机相告,先临观象台瞧,善意殷殷品德高。等候多时付辛劳,真真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仙吕·青哥儿〕陶寺观象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三仙家魂柱,细缝犹指星图,日影斜分古历模。寒暑千秋证天书,风云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目的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起伏不平的丘陵地貌,入口处设有门卫,但无需购票即可进入。我们沿着一条刚刚修葺不久、材质不明的路径前行,不远处矗立着一排石柱般的建筑,那便是观象台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近后,见有两位人员驻守:一位似为守护者,另一位则是工程承建方的负责人。初看此台,形制奇特,结构神秘,令人难明其意。经承建者详细讲解,方才了解其背后深邃的历史与科学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寺观象台于2003年被发现,200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正式发掘确认,是一座用于观测日出、确定节气的精密夯土建筑遗迹,具有高度的天文观测功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并非孤立的观测平台,而是一个结构复杂、布局严谨的半圆形建筑系统。整个系统的中心设有一个明确的“观测点”,位于半圆形夯土基址的圆心位置,正是古代观测者站立进行天文观测的基准点。在观测台东侧,分布着由13根夯土柱构成的弧形墙体,柱与柱之间形成12道宽窄各异的缝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测的目标方位是东方约8公里外的塔儿山主峰。在特定节气之日,观测者站在圆心处,透过相应的“观测缝”向东眺望,便可看到太阳恰好从塔儿山某一特定山脊或峰顶升起。通过长期记录太阳在不同缝隙中升起的时间和位置,古人得以精确划分一年中的重要节令,测定回归年的长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12道缝隙并非全部用于日常观测,其中关键的几道对应着重要的天文节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号缝:对应冬至。此时太阳从该缝中升起,标志着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2号缝:对应夏至。太阳由此缝升起时,白昼达到全年最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7号缝:对应春分与秋分。在这两个节气,太阳从中缝正中升起,昼夜均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余缝隙则分别对应播种、收获、祭祀等农事与礼制相关的节气,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自然节律的高度掌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究表明,陶寺先民已能利用这一系统推算出一个回归年约为365天,甚至可能识别出闰年现象(即366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观象授时”太阳历体系。这套历法不仅服务于农业生产,也支撑了早期国家的时间管理与礼仪制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陶寺观象台的年代可追溯至距今约4100年前,比英国著名的巨石阵观象结构还要早数百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结构最为完整的天文观测遗址,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寺观象台不仅仅是一组古老的夯土遗存,更是远古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历法制度与农耕文明高度发展的实物见证。它架起了神话传说与可信历史之间的桥梁,将中国“观象授时”的实证历史向前推进了近三千年,堪称“中华文明之源”的重要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观象台出来,司机早已在门口等候。我们上车后直奔陶寺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实行收费制,但对老年人免票。馆体分为两层,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入口位于地下一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更深入地了解馆藏文物,我们聘请了专业讲解员。由于时间有限,我们请她重点讲解核心展品,其余内容简要带过即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系统了解了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展陈体系——所有文物均围绕“陶寺文化”展开,集中呈现距今约4300至3900年前的文明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件文物被誉为“陶寺三宝”,分别象征着王权、信仰与天文,是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形态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件是陶寺鼍鼓,象征王权与礼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面以鳄鱼皮蒙面的木鼓,器身呈竖立桶形,由整段树干挖凿而成,外壁施有彩绘纹饰。出土时鼓皮虽已腐朽,但周围散落着大量鳄鱼骨板,确证其原为鼍皮所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史前社会,鼍鼓与特磬并列为高等级礼仪乐器,仅限于王室或部落首领在祭祀、庆典等重大仪式中使用,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的存在表明,陶寺社会已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初步的王权体制。能够掌控此类礼器者,极可能是当时集政治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王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件是陶寺彩绘龙盘,象征信仰与图腾。第二件是陶寺彩绘龙盘,象征信仰与图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盘为泥质褐陶,内壁以朱红色绘制一条盘曲的龙形图案。龙身布满鳞片状斑纹,口中衔有一束松枝状物(亦有学者认为象征谷穗),形态完整、线条流畅,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最成熟的龙形象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龙盘并非实用器皿,而是随葬于高等级贵族墓中的礼器,很可能用于沟通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体现墓主非凡的身份与神圣的权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的出现将中原地区龙图腾崇拜的历史实物证据推至距今约4300年,被视为华夏龙文化的重要源头。讲解员特别指出:“此盘被认为是‘皇王为龙’观念的起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件是陶寺圭尺残片,象征天文观测与时空秩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组出土于贵族大墓中的玉石制品,带有清晰刻度,经研究确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圭尺”实物之一。尽管仅为残段,却具有划时代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合遗址中发现的观象台遗迹,圭尺证明陶寺先民已掌握“圭表测影”技术——通过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来确定节气、校准历法,甚至标定“地中”(天下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象授时”是古代王权合法性的核心来源。谁能掌握天象规律,谁便拥有颁布历法、指导农耕、统御四方的资格。因此,圭尺不仅是科学工具,更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标志着陶寺已具备“以天治人”的治理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三件文物共同构建起一幅恢弘的文明图景:</p><p class="ql-block">鼍鼓,彰显人间统治的威仪;</p><p class="ql-block">龙盘,寄托族群精神的信仰;</p><p class="ql-block">圭尺,贯通天地运行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们彼此呼应,揭示出陶寺社会不仅拥有复杂的社会结构、高度的精神追求,还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正是这些要素,使陶寺成为探索“最早中国”的关键节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于博物馆之中,亲眼见证这些穿越四千余年时光的国之重器——无论是原件还是精心复原的仿品——都令人肃然起敬。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明的朝圣。在这里,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明最初的脉动,聆听到了远古时代的回响。这是一堂生动的文明启蒙课,也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p> <p class="ql-block">〔仙吕·青哥儿〕参观陶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馆中珍藏辉耀,龙盘鼍鼓呈娇,初民社火映土窑。陶寺春风度星杓,时空渺。</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古陶今如珍宝,刻度圭尺含奥,岁月风云一段娇。测影观天著民谣,生活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博物馆出来,已是中午12点多,馆内服务人员已陆续用完午餐返回岗位。我们原计划乘坐公交车前往襄汾县城用餐,但门卫告知,当地公交每天仅有两班,分别在清晨和傍晚发车。无奈之下,我们尝试预约出租车,却屡次未能成功。此处地处偏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正值午间,一时难以叫到车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当束手无策之际,我们决定联系上午曾为我们驾车的司机。幸运的是,电话顺利接通,对方表示可以前来接送,但需等待约15分钟。有车可来已是万幸,片刻等待自然无妨。等候期间,恰逢馆内一位领导乘车归来,在门口见到我们后主动上前询问情况。了解我们的困境后,他诚恳致歉,坦言本应考虑到游客的交通需求,但由于开馆时间不长,经费严重不足,加之县级财政也面临诸多困难,目前尚无法完善公共交通配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随即提出由自己的司机顺道送我们前往县城,这份善意令我们感动,但我们已与原司机约定,不便更改,遂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在等待期间,这位领导始终陪伴交谈,关心我们的参观体验与出行困难,直至预约的车辆抵达,还亲自将我们送上车,令人倍感温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乘车途中,我思绪难平。陶寺遗址作为国家重大考古项目,也是我省重点文化遗产,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发现至今,已历经七十余载。然而直到今日,遗址博物馆才刚刚建成开放,观象台仍在建设之中,大量考古工作尚未展开。据讲解员介绍,目前已发掘区域仅占总面积400万平方米的极小部分,堪称冰山一角。尧都时代的宫城、宫殿基址、礼制建筑、天文观测设施等重要遗存仍深埋地下,亟待揭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明发祥地之一,陶寺承载着探寻华夏文明源头的重大使命。未来理应加大考古投入力度,科学规划、持续发掘,推动更多沉睡千年的文化瑰宝重见天日,让中华文明的辉煌在新时代更加璀璨绽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到了襄汾县城,司机师傅向我们推荐了一家当地较有名气的饭店。到达时正值午饭尾声,餐厅已渐趋冷清,但服务员依然热情周到,主动为我们安排座位并协助点餐。饭菜上得很快,分量却出乎意料——碗大如盆,菜盘也格外宽大,令人望而生畏。面对三碗热腾腾的面食,我们不禁犯愁:如此海量,如何吃得下?果然,最终三碗面剩了近两碗,菜肴也剩下一半有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价格倒是十分亲民,三人总计消费八十余元,经济实惠。至于味道,略显平庸,或许因我们不习惯辣味,少了辛辣提味的缘故,整体口感未能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饭后,仍是那位热心的司机师傅将我们送往古汾城景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汾城的主要景点集中在三处:一是城隍庙,二是文庙,三是古楼、社稷庙与洪济桥组成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城隍庙。汾城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是古代汾阳县用于祭祀城隍神——即城市守护神的重要场所。整座庙宇集建筑、雕塑、彩绘艺术于一体,布局严谨,保存完整,为研究明清时期地方官式建筑形制、宗教信仰及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庙宇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影壁、山门、献殿、正殿和寝殿等主要建筑,层次分明,递进有序,气势恢宏。屋顶广泛采用山西地区特有的琉璃构件,如琉璃吻兽、琉璃瓦当等,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色泽依旧鲜艳夺目,在阳光照耀下流光溢彩,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与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枋、斗拱、柱础、石栏等部位遍布精美雕刻,题材涵盖龙凤祥瑞、花卉纹饰及历史人物故事等,刀法细腻,形象生动,极具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隍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对城市秩序与道德正义的精神寄托。城隍爷被视为掌管一城阴阳两界事务的神祇,其庙宇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地方社会的宗教生活,也是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与治理体系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汾城能完好保存如此规整的城隍庙建筑群,实属难得,充分体现出当地政府与民众在文物保护方面的高度重视与积极作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仙吕·青哥儿〕初访汾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驱车漫巡城道,</p><p class="ql-block">鼓楼雄峙云霄,</p><p class="ql-block">碧瓦飞檐接野郊。</p><p class="ql-block">残壁犹存诉前朝,</p><p class="ql-block">烟霞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仙吕·青哥儿〕城隍庙</span></p><p class="ql-block">殿空森森谁守,</p><p class="ql-block">风铃阵阵难休。</p><p class="ql-block">似诉前朝善恶仇,</p><p class="ql-block">神目时时在云头,</p><p class="ql-block">惊回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城隍庙出来,我们前往邻近的文庙。汾城原名太平县,其文庙始建于唐代,整体为三进院落,布局严谨,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分布,包括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棂星门是文庙的一大亮点。其为石构建筑,八根石柱底部雕刻有卷曲状卧狮,柱身则饰以象征“鲤鱼跃龙门”的云龙与鱼类浮雕,工艺精湛,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古代“耕读传家”的文化理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成殿作为文庙的主体建筑,气势恢宏,带有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殿宇四周设回廊,空间开阔,庄严肃穆。殿前设有宽阔的月台,为古代举行祭孔大典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大成殿西侧的明伦堂尤为珍贵,其梁架结构稳固,斗拱硕大,展现出典型的元代建筑特征,外观古朴粗犷,结构简练有力,是研究早期厅堂式建筑的重要实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汾城文庙建筑群保存完整,格局清晰,是研究中国古代县级城市文教布局与礼制建筑形制的珍贵实物遗存。此外,文庙东西两庑廊下集中陈列了大量历代碑刻,形成颇具规模的“文庙碑林”,为研究当地教育史、地方文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文献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此完整且跨越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庙建筑群,能在历经沧桑后仍保存完好,实属罕见,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仙吕·青哥儿〕汾城文庙</span></p><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殿中香烟凝岫,</p><p class="ql-block">杏坛云影长流。</p><p class="ql-block">列榜三千弟子遒。</p><p class="ql-block">钟鼓沉沉肃神州,</p><p class="ql-block">风满楼思难朽。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柱石棂星奇秀,</p><p class="ql-block">卧狮卷尾昂头。</p><p class="ql-block">精细雕纹壮志酬。</p><p class="ql-block">鱼跃龙门望洋游,</p><p class="ql-block">文园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文庙出来,我们来到了汾城的中心——鼓楼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鼓楼底座呈方形,四面各辟一门洞,原为古代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如今已封闭围护,游人无法进入,只能在四周驻足观赏。我们站在一侧,仔细阅读石碑上的介绍文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记载,鼓楼始建于唐贞观七年(633年),最初用于击鼓报时,是古城时间管理与公共信息传递的重要设施。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建,其后历经多次修缮,保存较为完整。鼓楼通高约15米,采用十字歇山顶重檐楼阁式结构,上覆琉璃瓦,屋脊装饰精美,有人物、走兽等陶制构件,工艺细腻,颇具地方特色。其基座为砖砌十字券洞式结构,四拱门上方分别嵌有石匾,题刻“南通禹畿”“西望姑射”“北临尧都”“东眺塔汾”,既标明地理方位,又彰显文化底蕴,映射出汾城自古以来的区位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汾城古建筑群的核心地标,鼓楼不仅具有建筑艺术价值,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纳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鼓楼四周的街区仍保留着浓厚的历史风貌。环顾四周,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临街房屋多为当年公共机构所用,墙面上依稀可见“人民食堂”“供销社”“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等标语,字迹斑驳却历久弥新。民居亦多建于同一时期,甚至更早,本世纪新建建筑极为少见。整座城区格局未改,街巷肌理清晰,是一座名副其实、原汁原味的明清至近现代延续下来的古城遗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仙吕·青哥儿〕汾城鼓楼</span></p><p class="ql-block"> 鼓楼巍巍雄立,</p><p class="ql-block">千年故事凝记。</p><p class="ql-block">晚暮晨光幻彩移。</p><p class="ql-block">安乐民生画中颐,</p><p class="ql-block">风光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鼓楼向南不远便是社稷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稷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代曾多次修缮。历史上,部分建筑一度被改建为镇卫生院,前门不存,导致整体格局残缺。彼时,社稷庙仿佛隐匿于荒废的医院建筑之中,游客需辗转穿过狭窄楼道方可得见,颇显隐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经修整,正殿恢宏典雅,献亭稳重端方,钟鼓楼结构精巧、形制完备。由于尚未进行大规模商业旅游开发,庙宇整体风貌保持原生态,古意盎然,部分区域仍需细心寻访方能尽览其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稷”在古代指土神与谷神,象征国家根基。社稷庙是古代帝王或地方官府祭祀社神、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具有深厚的文化与礼制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汾城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稷庙亟待进一步修复,尤以前殿及大门的重建为关键,以恢复其完整格局与历史尊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是我首次亲见社稷庙,不知国内他处是否尚有留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仙吕·青哥儿〕社稷庙</span></p><p class="ql-block"> 庙前森森凝伫,</p><p class="ql-block">土神谷神前述。</p><p class="ql-block">雨顺风调几度如?</p><p class="ql-block">国泰民安韵长书。</p><p class="ql-block">千秋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社稷庙出来,我们已略感疲惫,但洪济桥近在咫尺,仅百米之遥,如此重要的历史遗存,自当前往,不容错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洪济桥始建于金代(约12世纪),历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现存主体结构主要保留清代风貌。作为汾城古镇的重要交通枢纽,它曾是晋南地区商贸流通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见证了明清时期当地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兴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通体以青石砌筑,结构坚实,造型古朴典雅。桥长约30米,宽约6米,拱券采用纵联砌法,工艺精巧,承重性能优良。桥面两侧原设石雕栏杆,部分现已损毁,但残存构件仍可见当年雕刻之细腻与庄重。整体装饰简洁有力,充分展现了地方工匠高超的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石拱桥建造技术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洪济桥已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虽经局部修缮,然因年代久远,部分石构件仍存在风化现象,更显其历史沧桑。桥梁周边保存有完整的汾城古建筑群,包括城隍庙、文庙等重要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晋南地区极具价值的历史风貌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洪济桥不仅是一座功能性的古代桥梁,更是研究晋商文化、交通发展史与地域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它与古镇整体格局融为一体,成为追溯山西历史变迁、感知传统人文精神的独特窗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仙吕·青哥儿〕洪济桥</span></p><p class="ql-block">雕廊石桥凝目,</p><p class="ql-block">晋商文化通途。</p><p class="ql-block">岁月留痕韵中浮,</p><p class="ql-block">曾是遗风盛年图,</p><p class="ql-block">繁华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览完汾城的古迹,已是下午四点多,需打车前往襄汾高铁站,等候返回太原的动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候车之际,汾城的风貌仍在脑海中萦绕,思绪亦随之延展,浮现诸多未解之惑。古庙建筑保存完好,鲜有残损,然而庙内塑像却荡然无存,无一幸免。若说是“文革”时期所毁,为何仅毁塑像而独留建筑?街巷间斑驳的旧标语、沧桑的老民居,历经岁月却依旧原貌未改,又因何至今未曾翻新或重建?这些问题,在短短五六小时的探访中自然难以寻得答案。唯有期待未来景区全面开发、正式开放之时,能一一揭晓谜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水龙吟·汾城古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10月24日,去访襄汾县陶寺村复原的古观象台。此地考古情况早有耳闻,须遇时前去。但汾城古镇从未听说,遂顺便一游。眼前的汾城原汁原味,没有一点儿装饰,这才是实事求是的真正古城,兴起吟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汾城又见秋风,</p><p class="ql-block">长街旧貌深深巷。</p><p class="ql-block">鼓楼云立,</p><p class="ql-block">城隍庙里,</p><p class="ql-block">殿空无像。</p><p class="ql-block">人静无声,</p><p class="ql-block">香台烟冷,</p><p class="ql-block">旧时模样。</p><p class="ql-block">拜杏坛孔子,</p><p class="ql-block">话谈文庙,</p><p class="ql-block">山门外、人何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社稷庙钟声响。</p><p class="ql-block">一时间、谷流柴旺。</p><p class="ql-block">旧祠古路,</p><p class="ql-block">残桥洪济,</p><p class="ql-block">晋商通畅。</p><p class="ql-block">北去南来,</p><p class="ql-block">春秋冬夏,</p><p class="ql-block">千秋无恙。</p><p class="ql-block">望孤城暮日,</p><p class="ql-block">苍茫客里,</p><p class="ql-block">佛光无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