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良心产品,做爱心商人——记湛江市坡头区开泉食品厂总经理李泉

广州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做良心产品,做爱心商人——记湛江市坡头区开泉食品厂总经理李泉</span></p> <p class="ql-block">【李泉语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生要有规划,要有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 做良心产品,做爱心商人。</p><p class="ql-block">- 低调做人是一种做人的最佳姿态。</p> <p class="ql-block">李泉生于湛江龙王湾畔的坡头镇麻登村,这里的“麻登腊味”始于明清——因海岸湿热,村民用盐、糖、酱油、酒腌制猪肉晒干,风味独特且易保存,技艺代代相传。李泉成长于腊味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对腊味选料、配方、工艺早已熟知,这份渊源注定了他与腊味的一生联结。</p> <p class="ql-block">李泉在家中排行老三,父亲靠制作腊味兼做小买卖,让家人在物资匮乏的六七十年代免于极度困顿。彼时计划经济下,“做生意”常被轻视,但李泉却对经商充满兴趣。高中时,他不顾哥哥“不务正业”的劝告,假期与好友“共股”收海鲜贩卖,赚来的几块钱都让他格外振奋,“靠勤劳智慧成‘万元户’”的想法在他心中扎根。</p> <p class="ql-block">1982年,父亲将腊味配方郑重交予李泉,叮嘱“传承麻登腊味技艺”。早已立志以腊味脱贫的李泉,随即筹备建厂。同年9月,湛江市首家腊味民营企业——坡头区开泉食品加工厂成立,“开泉”寓意“开好源头,不愁发展”。从资金周转到质量把控,李泉亲力亲为,凭借对行业的熟悉和经商头脑,工厂很快在市场立足。</p> <p class="ql-block">传统腊味生产局限于“秋冬制作、秋冬售卖”,李泉接手后颠覆这一模式,推动“长年化生产”,并加大销售力度,让腊味脱离季节限制。他深知品牌的重要性,接连突破父辈思路:一是注册“金泉”商标,如今该品牌已成为中国驰名品牌、广东名优产品;二是结合现代工艺设计包装,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让麻登腊味从街头吆喝走进商场,与名牌同台竞争。</p> <p class="ql-block">早年“麻登腊味”多为家庭作坊,如今的开泉食品厂已实现现代化生产:搅肉机、灌肠机、真空包装机、微波杀菌设备一应俱全,更有李泉耗时3年研发的“太阳能智能烘房”——这项国家专利设备防尘节能,终结了传统炭焙煤烤的落后模式,实现全天候生产,还提升了产品卫生与风味。依托现代化流水线,“金泉腊味”年产能超1000吨,获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及“AA+级中国质量信用企业”称号,成为粤西行业标杆。</p> <p class="ql-block">“做良心食品,做爱心商人”是李泉的承诺。上世纪80年代,坡头腊味厂恶性竞争,部分商家用病死猪肉制作腊味,引发行业整顿,“不敢买坡头腊肠”的说法流传,开泉食品厂也受连累停产。重整后,李泉以“诚信进取、保质创优”为宗旨,猪肉均选自本地优质肉猪或“双汇”等知名企业,还建立现代化质控体系。“自己敢吃的才卖给别人”,他常对员工说,而“春节前员工人均花2000元买自家腊味”,也成了工厂品质的生动证明。</p> <p class="ql-block">致富后的李泉不忘乡亲:工厂100多名工人多为周边村民,无技术者先免费培训再上岗;10多年来,他每年春节都送腊味给村民,给老人发“利是”,即便2004年建厂房缺钱,他借钱也没中断这份约定,“商人财富来自社会,要有爱心”是他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麻登腊味”技艺传承百年,却因工业化推进、艺人的老去、年轻人兴趣不足而濒危。李泉始终牢记父亲嘱托,在生产中坚守传统风味,融入湛江文化,结合粤西特色与独家配方,研发出多规格、多风味的腊味产品。如今“金泉腊味”畅销粤桂琼云贵等地,部分远销海外,2015年“金泉腊味”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经营上,李泉推崇《孙子兵法》“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主张“高效做事、低调做人”;生活中,他保持简朴:自己买菜,节假日给家人下厨,还在厂区留地种瓜种豆,“不忘农民本色,也能调节身心”。夕阳下,他带着家人在菜园劳作的身影,成了最质朴的生活写照。</p> <p class="ql-block">本文登载在湛江市科学技术局出版发行的《扬起科技的翅膀——湛江市科技企业家创业故事选编》一书,有改动。</p><p class="ql-block">文字:叶创成 图片:陈敬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