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岩寺古镇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现为徽州区政府驻地,是黄山南大门交通枢纽。古镇始建于南宋,明代发展为皖南商业重镇,现存文峰古塔、凤山台等明代建筑及潜口古民居等国家级文保单位。1938年新四军军部移驻于此,完成八省抗日部队整编,现存军部旧址、朱舫兵站等革命遗迹,被誉为“江南小延安”。</p> <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位于黄山市内新安江北侧,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街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呈鱼骨架状分布。屯溪老街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p> <p class="ql-block">10月31日前往西递村</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安徽省黟县西递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黄山南麓、黟县盆地南侧,村域面积10.7平方千米。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代初期。</p><p class="ql-block">西递村整体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西递村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徽州三雕、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据胡氏壬派宗谱记载,西递胡氏始祖昌翼公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唐天祐元年(904年),梁王朱全忠(温)叛逆,逼迫迁都西安于河南洛阳,皇后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男婴。时有新安婺源人胡三(名清),宦游于陕,受朝廷重托,秘密将皇子抱回原籍徽州府婺源考水,将其取名昌翼,改姓胡。昌翼即明经胡始祖。</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存有明清民居300余幢,保存完好的有124幢。这些古民居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徽派建筑典范,西递村享有“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p> <p class="ql-block">胡文光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俗称“西递牌楼”,座落于西递镇西递村口处,建筑占地长15.75米,宽8.1米,面积为127.6平方米。为三间四柱五楼建筑格式,是朝廷为表彰胡文光做官三十二年,政绩卓著而恩赐其在自己家乡竖建。牌楼高12.3米、宽9.95米,用黟县青石建造,根主柱下有长方形石墩,两端石柱皆用抱鼓石装饰,中间两根前后雕有两对倒匍石狮,为枋柱支脚,造型逼真。牌楼为镂空浮雕,工艺精湛,神采各异,主要雕刻有“麒麟嬉逐图”、“鹿鹤同春图”、“虎豹呈威图”、“五狮戏珠图”、文臣武将、“八仙”,牌楼脊头三对鳌鱼触须晕动,造型别致美观。牌楼东西面匾额分别刻有“荆藩首相”和“胶州刺史”八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西园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古民居群内,为清代道光年间河南开封知府胡文照的私宅,始建于1824年,距今已有180余年历史。作为徽派园林的典型实例,其建筑融合徽州民居特色,以庭院三进布局、漏窗借景手法著称,兼具北方石艺与江南庭院的风格。</p><p class="ql-block">胡文照是四品官,曾任河南开封知府,所以这家的门楼为“八字门楼”,这也是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充分显示了主人在此的显赫权势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敦仁堂为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屏山村现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约建于清道光末年。建筑主体为徽派风格,采用八字青石门楼、水磨青石砖侧壁及“四水归堂”天井设计,兼具通风采光与聚财理念。正屋三间结构以木雕装饰见长,涵盖浮雕、镂空雕等工艺,窗棂与雀替图案题材多样,体现清代徽商宅第营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古称碧阳)西递村,属于徽派祠堂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宗祠承载着尊祖敬宗的氏族文化功能,建筑形制上体现了徽州祠堂群像的共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胡氏宗祠的建造年代可追溯至明代中期,现存建筑经过清乾隆、道光年间的修缮 。作为徽商鼎盛时期的产物,其建筑规模与装饰规格直接反映了当时胡氏宗族的经济实力。</p> <p class="ql-block">敬爱堂位于安徽省黟县西递村,原为明经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后毁于火,清乾隆年间重建并扩建为宗祠,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溪水绕堂而过,现为西递民俗展览馆。建筑主体由飞檐翘角门楼、天井合院及祭祀大厅组成,下庭以黟县青石柱与上庭白果木柱支撑梁架,中门樱花枋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厅内悬挂“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金字古匾。该堂初为胡仕亨享堂,其子为彰兄弟之谊改建为宗祠,取名“敬爱”以倡互敬互助之家风[1]。厅内上庭梁间悬挂彩灯,兼具议族事、办婚嫁及训诫功能,陈设太师椅、祭祀几案等器物。现举办家风家训书法展览等活动,并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专人维护。</p> <p class="ql-block">敬爱堂后厅有一斗大“孝”字,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细看此字,集字画一体,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上部象一个仰面拱手作揖跪地、敬孝长辈的俊俏后生,而后面则是一个猴子的嘴脸。能敬孝长辈则为争气儿孙,反之就是返祖,退化为猴子。充分体现了“敬老尊老”、“兄弟互爱”的中华美德。</p> <p class="ql-block">追慕堂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胡贯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亲应海公一生,崇文尚义,乐善好施而建。</p><p class="ql-block">追慕堂屋顶为飞檐翘角,八字型大门楼,檐下三元门外设有木栏,八字墙用整块打磨光滑的黟县大理石制成,堂内有李世明的功臣画像和供奉着李世明塑像。</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宣传照</p> <p class="ql-block">绣楼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飞檐翘角的绣楼,建筑别致,玲珑典雅。楼额木刻分别为清进士祝世禄手书“山市”和清代本邑书法家汪恩道隶书“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厂”头上,益显整体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后生。楼下的小门户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与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寻味,果真是“进也风流,退也潇洒”。</p> <p class="ql-block">高铁上随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