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花店镇下辖22个行政村。我们寻访武清乡土记忆骑行小队决定用两天时间,把黄花店镇的22个村子挨个走一遍。车轮碾过红砖小路,穿过一片片安静的村落,每到一处,就在村口停下拍张照,像是和这片土地打个招呼。镇政府那栋带玻璃幕墙的楼前,我们也停了会儿,把车靠边,抬头看了眼飘扬的旗帜——这趟旅程,正式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天津武清区黄花店,辽会同年间(938-947),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此建省抑宫,俗称皇后殿(店)。明代以前属东安县,明初划入武清县。清乾隆时,因周围长满黄花,衍化为黄花店。黄花店地标建筑叫镐儿,她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小镇的晨昏,也看岁月流淌。</p> <p class="ql-block">四位骑友并肩而行,头盔反着光,笑声随风洒在乡间路上。像是逃离了城市的喧嚣。阳光正好,树影斑驳,我们的身影掠过村口的老槐树,像一幅流动的画面。打卡黄花店镇政府!</p> <p class="ql-block">我们第一个村子就去的宴庄村,晏庄村的村碑立在路边,石头上三个大字刻得端正有力,底下是青石基座,风吹过树叶沙沙响,仿佛在低语这个村子的名字。没有喧嚣,没有招牌,就这么一块石头,安静地告诉路过的人:你已进入晏庄。- 历史渊源:据记载,永乐年间有晏姓人家来此定居,成村后以姓氏得名晏庄,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黄花店镇晏庄村有一些较为知名的人物故事,其中包括孙学义与晏庄村老年篮球队的故事。孙学义是晏庄村人,2008年,即将从黄花店镇教育办公室退休的他,因难以割舍对篮球事业的热爱,便与国家级裁判员刘学义商议组建了一支乡村银龄篮球队,取名为“老乐篮球队”,球员多是晏庄村和周边村的村民,后来,球队改名为“康乐篮球队,在孙学义的带领下,球队不仅代表镇里参加了各种比赛,如天津市老年篮球邀请赛、河东区全民健身运动会等,还在乡村中积极开展篮球比赛,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生机活力!</p> <p class="ql-block">鱼市庄村,一进村,文明生态村的拱门横跨在路中央,门后是一排排整齐的平房,墙上有彩绘,画着青山绿水、孩童嬉戏。一辆小轿车从门下穿过,扬起一点尘土,又很快归于平静。这门不只是装饰,更像是一个承诺:这里的人,想把日子过得更幸福。- 名称由来:明永乐年间,此地因地势较高成为渔民交易的鱼市,后逐渐形成村落,得名“鱼市庄”。</p> <p class="ql-block">鱼市中村的村务联席会议办公室是一栋红砖房,瓦顶红墙,门前一面红旗在风中轻摆。墙上的标牌写得清楚:村务监督委员会、财务公开栏……这些名字听起来严肃,可在这阳光洒落的小院里,却显得踏实又亲切。</p> <p class="ql-block">马营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挂着五星红旗,红砖墙上刷着大字:“马营村党群服务中心”。门边的柱子上写着“乡村振兴 强盛”,字不大,却有力量。一个黄桶静静立在门前,没人说话,也没人进出,可这建筑本身就像在宣告:村庄虽小,也有自己的秩序与尊严。听老人讲村民的由来是因为原来是军营养马的地方,所以叫马营</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绘着奔马,几匹骏马腾跃飞驰,鬃毛飞扬,脚下似有风雷。墙角写着“一马当先”四个字,笔力遒劲。旁边一扇铁门紧闭,墙外树影婆娑。我不禁笑了——这村子叫马营,墙上画马,门口题字,连名字都透着一股冲劲儿。</p> <p class="ql-block">几只母鸡在砖墙院子前踱步,低头啄食,身后堆着干枯的玉米秸秆。红门半掩,窗框漆色斑驳,树荫洒下一片清凉。这画面没有刻意摆拍,却最是动人——乡村的烟火气,就藏在这些琐碎的日常里。</p> <p class="ql-block">西田庄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当时,此处原为朝廷官田,由杨姓人家在此屯种,得名“杨田庄”。1948年,为与东田庄对应,正式更名为“西田庄”。这一名称的演变,既体现了历史上的屯田制度,也反映了村庄的地理位置特征。西田庄以彩车会这一非遗项目闻名遐迩。该花会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演绎的是宋朝少女韩素美救赵匡胤于危难并订立婚盟的故事,融合了社会各行各业人物及神话角色(如猪八戒),造型稀罕、表演诙谐,彩车会在“文革”期间一度中断,1975年由村长杨廷友筹资重建,2025年元宵节仍有精彩展演,成为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灰房子前排着队,有村外边做生意的小商贩在给村名介绍产品,针对老年人眼花的多功能眼镜。。。这也是最真实的乡村风景</p> <p class="ql-block">东田庄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前,上面刻着村史或捐款名录。没有锣鼓喧天,没有剪彩仪式,可这小小的建筑,却承载着村庄的公共生活。东田庄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当时,此处为朝廷官田,由杨姓人家在此屯种,得名“杨田庄”。1948年,为与西侧的“杨田庄”对应,正式更名为“东田庄‘’这一名称的演变,既体现了历史上的屯田制度,也反映了村庄的地理位置特征。此外,村庄在发展过程中曾与西田庄同属“三田庄”体系,后因聚落扩展而分设</p> <p class="ql-block">玲姐在葫芦架前,手里举着相机,专注地拍一个葫芦。她笑得很自然,像是发现了什么宝藏。风轻轻吹过。我们虽不是这个村的,却用镜头温柔地触碰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同行的赵姐手里捧着刚摘的葫芦,脸上是纯粹的喜悦。阳光照在葫芦上,也照在她微笑的嘴角。我们不只是意外的收获,更有一份与自然连接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崔胡营欢迎您”几个大字刷在绿色背景墙上,前面有护栏,路上行人稀少。落儿从墙前经过,背影挺拔。这欢迎墙不华丽,却真诚——它不说“著名景区”,只说“欢迎”,就足够温暖。</p> <p class="ql-block">崔胡营村根据黄花店镇的整体历史沿革推测,其可能自辽国、金国时代形成聚落始,就一直隶属武清县。崔胡营道教音乐会被列入第三批武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条红砖小巷,两侧是老屋,墙角堆着砖头,水管外露。我们骑行缓缓而过,车轮碾过砖缝,发出轻微的响。这巷子不宽,却通向下一个我们要追寻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解口村的村碑立在红砖地上,石头粗粝,字是红漆写的,背后是高大的电线塔和绿树。它不像景区的碑,却更有分量——那是村庄的姓名,刻在大地上,风吹不走,雨打不去。</p> <p class="ql-block">解口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一种说法是,谢姓人家在此浑河渡口以摆渡为生,立村得名“谢口”,后李、赵、丁等姓氏陆续迁入,形成较大村落。另一种说法与宋辽战场相关,相传此地为宋辽交战的古战场,双方伤亡惨重,血流成河,建村后得名“血口”,后取“化解纷争”之意改为“解口”,1962年分为东、西解口</p><p class="ql-block">1952年,因永定河治理工程需要,解口村正处于河道要冲,全村向南迁1公里,与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融场村合并定居,仍沿用“解口村”之名。此次迁徙反映了永定河对沿岸村落发展的深刻影响,也体现了村民应对自然挑战的韧性</p> <p class="ql-block">解口村的石牌坊立在路中,刻着村名,两侧有树和路灯。我们几位骑友正从牌坊下穿过,像是进入一个被标记的空间。牌坊不高,却让人下意识放慢车速——这是对一个村子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村务监督委员会的铁门紧闭,红砖墙上挂着两块牌子,字迹工整。这里是村庄的“规矩”所在</p> <p class="ql-block">落儿美女站在村庄图前,背包未卸,头盔未摘,正低头查看。图上标着道路、活动中心及坐落在村庄中的每一间民房</p> <p class="ql-block">解口村曾是“武清六景”之一“古塔凌云”的所在地。据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记载,村内宝塔高耸入云,塔顶形似倒扣大锅,建筑风格全国罕见。每逢阴雨天气,塔身仅数级可见,极为壮观。该塔具体建筑年代不详,1912年因地震倾圮,部分残垣现收藏于村委院中</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家也种这种叫美人蕉的花儿</p> <p class="ql-block">八里桥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末(1368年前后)。因村北修建一座石桥,距离当时的皇后店(今黄花店镇)约8华里,故得名“八里桥”另一种说法称桥长8里,但缺乏实物佐证。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江南移民迁入,村落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以农业为主的聚居形态。元代皇后店为囚禁废后的皇家禁地,八里桥作为其西南交通要道,承担着军事防御与物资运输功能,明清时期,随着永定河漕运的兴起,八里桥成为南北货物中转的重要节点,村内商铺林立,一度繁荣,尽管通惠河漕运主要依赖通州八里桥(永通桥),但武清八里桥在区域交通网络中仍占据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八里桥三面石留念,摄影师金哥</p> <p class="ql-block">元代皇后店为囚禁废后的皇家禁地,八里桥作为其西南交通要道,承担着军事防御与物资运输功能,明清时期,随着永定河漕运的兴起,八里桥成为南北货物中转的重要节点,村内商铺林立,一度繁荣,尽管通惠河漕运主要依赖通州八里桥(永通桥),但武清八里桥在区域交通网络中仍占据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锣古判村,这个名字还挺特殊,有路过的村民给我们介绍他们村名的由来,传说是刘罗锅在此经过,把当地的贪官给撸掉了,叫罗锅判村,后来叫熟了就叫锣古判村了</p> <p class="ql-block">锣古判村 村名由来:传说明朝初年一潘姓驼背人在此定居,后渐成聚落,称“罗锅潘”村,后谐音雅化为今名。另有一说因村民喜好锣鼓乐器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邵七堤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因邵姓人家定居于永定河南岸的七字形河堤旁,初名“七字堤”,后冠以姓氏改称“邵七堤”,沿用至今。村内寇、张、李等姓氏居多,多为明清移民后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永定河频繁改道泛滥,邵七堤村作为泛区前沿,长期承担着防洪缓冲功能。明清时期,村民为抵御洪水,自发修筑土堤,形成“堤村一体”的生存格局。20世纪50年代,国家启动永定河综合治理工程,邵七堤村通过垫高房屋地基、加固堤坝等措施,逐步提升了抗灾能力。20世纪50年代,国家启动永定河综合治理工程,邵七堤村通过垫高房屋地基、加固堤坝等措施,逐步提升了抗灾能力。</p> <p class="ql-block">包营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因朝廷推行卫所屯田制度,江南移民在此定居并形成村落。据民间传说,该村最初由一位姓包的营官带兵驻守,故得名“包家营”,与同期设立的冀营、杨营等村落共同构成军事防御体系。至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沿北运河南巡时途经此地,因“包家营”与“保驾营”谐音,遂赐名“保价营”,后演变为“包营村”,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冀营村形成于明朝,原为军屯兵营,以李姓营官命名为李家营。清朝初时改称冀家营。关于村名的由来,还有传说称明朝时一位冀姓男子因救驾有功,被皇帝册封为“烈马侯”,村子也由李家营改赐为冀家营。</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胡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原为永定河泛区荒地,后成为军垦屯田,有胡姓营官带兵屯垦,建成村落,得名胡营。1953年治理永定河时,该村处于河道要冲,村民迁往龚家庄村、北场村定居,后因河道变迁,村民陆续迁回,仍名胡营。</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上午路过黄花店四街,由于时间关系,第二天继续骑行黄花店镇的一二三四五个党群服务中心,其实就是五个大队,都连在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终于品尝到了心心念念的黄花店大肉饼</p> <p class="ql-block">外焦里嫩,纯猪肉大葱馅 肥而不腻,现出锅的可香可香啦</p> <p class="ql-block">记录地址下次再来品尝</p> <p class="ql-block">甄营村,当地人读jian营,有朋友沈老师就是这个村的,早些年来过,所以感觉比较熟悉</p> <p class="ql-block">首先去党群服务中心打个卡,其实就是本村的大队</p> <p class="ql-block">听在街里呆着的人介绍甄营村文化活动室有打乒乓球儿的,我和赵姐都是乒乓球儿爱好者,我是爱好者中的小趴菜,有好奇和共同的爱好的我们选择进去参观参观</p> <p class="ql-block">高手在民间,大爷们打的热火朝天,他们很热情的邀请我们打会球儿,我和赵姐跟他们打了一会会儿,继续赶往下一个村庄,很想有机会再来</p> <p class="ql-block">这颗大槐树是不是有年头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路骑行一路寻找美景</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秋天该有的样子吧</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到甄营村天主教堂,去杨营村路过甄营村,前一天路过的时候的天主教堂关着门,我们没进去,今天路过甄营村,教堂开着门,有幸跟甄营村的天主教堂神父聊聊天,感谢他的热情细致的讲解,涨了见识,又满足了好奇心</p> <p class="ql-block">去杨营的路上,只剩下玲姐赵姐和我,韩哥下午有事儿就我们三个一起同行了</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年间,杨营村所在地为永定河泛区荒地,后成为军垦屯田区域。当时有杨姓营官带兵于此屯种,成村后得名杨营。</p> <p class="ql-block">杨营村口</p> <p class="ql-block">杨营杠箱会是杨营村的传统舞蹈,被列入第三批武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杨营村不大,看到有个90岁的爷爷在街里剥玉米,我们几个停下来跟爷爷聊聊天</p> <p class="ql-block">剥玉米的活儿我们几个可不陌生</p> <p class="ql-block">当时没想起来,问问爷爷他们村非遗文化的杠箱是怎么回事呢</p> <p class="ql-block">根据黄花店镇的整体历史沿革推测刘庄村可能自辽国、金国时代形成聚落始,就一直隶属武清县。</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黄花店镇里边转一二三四五街的时候误打误撞的来到了黄花店有名的狗屁果仁生产车间,美食也不怕巷子深</p> <p class="ql-block">新出锅的狗屁果然,入口即酥,咸中带有五种香,确实不一般哦</p> <p class="ql-block">喜庆的田园结婚布置</p> <p class="ql-block">大丰收!</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黄花店镇骑行寻找乡土记忆的我们 来的时候途中遇到一处秘境,停下来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停下来的时候遇到韩哥的一个骑友,是冀营村的,我们正好要等一下玲姐,就顺便跟随韩哥的骑友去他家做客</p> <p class="ql-block">美丽乡村冀营村</p> <p class="ql-block">韩哥的骑友是退休的老校长,在他冀营村的家中给我们讲了关于黄花店镇和冀营村的故事及传说</p> <p class="ql-block">感谢老校长的热情招待,带我到冀营村大队的文化活动室玩会儿</p> <p class="ql-block">我和赵姐在冀营村乒乓球室打了半天乒乓球儿,顺便等玲姐找我们来</p> <p class="ql-block">球拍就是这个大爷回家拿给我们的用的,第一次见面,真是太感谢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