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月末梢、秋光正好,诗意漫染教研路;杏坛相聚、书香氤氲、智慧碰撞育人篇。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数智化技术与教学教研深度融合要求,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应用,探索"智慧课堂"技术支撑路径,最终构建素养导向型高效课堂,实验小学盟区共同体开展联片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实验小学牵头,洪水小学、南渡海中心校共同参与,县教研室领导亲临现场全程指导。</p> 讲台逐光 思行并航 <p class="ql-block"> 杨丽芳老师执教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以 “对分课堂” 为框架,将 “精讲” 与 “学生自主” 结合,既保证教师的引导性,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当代视频、现实案例搭建 “百年前文本 — 今天少年” 的桥梁,让家国情怀从 “历史认知” 转化为 “当代行动”,真正实现 “立德树人” 的语文教学目标。</p> <p class="ql-block"> 李晓优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语文《精卫填海》,本课教学目标明确且层次清晰,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学习要求。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且富有童趣,以 “讲故事比赛” 为任务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对分课堂的理念。文化内涵挖掘深入,不仅让学生感受精卫的人物形象,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精卫精神” 的现代体现,同时拓展推荐神话故事书籍,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翟晓霞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巧妙运用对分课堂模式,实现了概念教学的本质升华。教师以精讲“立根搭架”,确保概念准确性后主动“退场”,为学生创造宝贵的认知留白,驱动其与抽象概念进行独立对话,完成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建构的关键转变。独学任务设计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超越形式符号,直指“关系”核心;而小组讨论则聚焦“比、除法、分数”等核心认知冲突,有效锤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通过构建知识对比表格,将新知识系统锚定于原有认知网络,并在交流讨论中澄清模糊认知,凝聚共识,真正实现了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 王永青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是对分课堂模式在度量概念教学中的一次典范性实践。教师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与“掌握测量核心法则”为双核展开精讲,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搭建起精准的认知框架。在独学环节,学生通过“找1厘米”与独立测量等具身性任务,在亲身触摸与试错中将抽象概念内化为直观感知,实现了量感的真实生成。小组讨论则聚焦“非0刻度测量”等典型问题,推动学生从方法分享走向原理辨析,自然孕育出“分段测量”等进阶思维。整堂课通过对分结构,实现了知识在个体建构与群体思辨中的活化,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清晰路径。</p> <p class="ql-block"> 张志芳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信息科技《美化处理图片》,本课设计紧扣学生认知特点,亮点突出:以“机器人小智+教师”的视频对话导入,直观呈现修图前后差异,快速点燃学习兴趣;新课环节以“帮小华解决问题”为情境主线,将旋转、裁剪、提亮、滤镜等操作拆解为递进式学习活动,既通过教师示范夯实基础,又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讲解,还设置“小老师”互助,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同时融入“文明处理图片”的素养引导与评价量表,兼顾技能教学与价值观培养,整体流程清晰、互动性强,让图片美化学习既有趣又扎实。</p> <p class="ql-block"> 王璐老师执教的《彩旗飘飘》一课,以色彩与创意为纽带,成功构建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学习场域。课堂以动手实践为主线,学生通过设计图案、搭配色彩到合作制作等完整流程,提升了审美素养与协作能力。 在评价机制上,本节课采用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多元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同时,课堂自然融合了美术、数学与劳动等多学科要素,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生动诠释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p> 以评促教 以研提质 <p class="ql-block"> 评课议课环节,县教研员深入各组开展集中指导,为课堂教学把脉定向。他们聚焦于“素养课堂”的构建,重点剖析了“对分课堂”模式如何为素养落地提供结构性支撑,并强调“数智赋能”的核心在于利用数字化工具为教学提供精准的数据与互动支持。参会教师积极投身评课议课,共同探索将核心素养扎实嵌入每一堂课的有效路径,显著提升了教研的深度与实效。</p> 智起新思 道传心灯 <p class="ql-block"> 王燕花老师做了题为《以数字化破局 用对分课堂搭桥 向素养课堂扎根》的讲座,讲述了以数智化精准破局、以对分课堂高效搭桥、最终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深度扎根的实践路径。以“大单元教学”为统领,确立素养导向的格局;以“对分课堂”为执行,提供流程保障的精准路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课堂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主场”,从“知识传授”迈向“素养生成”。实现教师从“主演”到“导演”的角色升华,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深度学习,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系统而可行的实践方案,指明了素养时代课堂变革的方向。</p> 复盘沉淀 蓄力前行 <p class="ql-block"> 活动中,县教研室李亚军主任结合我县教育实际着重强调:数智化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对分课堂作为本学年推进的新型教学模式,需与数字化工具深度融合,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与教研创新动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校际资源共享,让教研从面对面经验交流转向智慧平台驱动打破教研壁垒,最终以数智化教研赋能对分课堂落地,实现育人质量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双向提升。张爱军主任指出教育共同体作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先锋队”,要以活动为契机,打通教师成长“快车道”,推动共同体各校教学质量同步提升。实验小学宋校长做总结发言,本次盟区教研围绕“双新”背景,聚焦核心素养落地。我们倡导以“对分课堂”为结构性抓手,通过盟区联动汇聚智慧,借助数字技术与优质平台,实现“技术赋能”。其核心是推动跨学科融合,重塑教学流程,将课堂从知识传授场转化为核心素养的生长场,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新生态。</p> <p class="ql-block"> 弦歌不辍,研途有光。今日的交流如星辰闪耀,照亮前行的方向;未来的探索如繁花次第,绽放育人的芬芳。让我们怀揣热忱,步履不停,将教研的诗意流淌在每一堂课的春夏秋冬——让素养,在静默的独学中内化沉淀,在协同的讨论中升华绽放。让我们勇敢地重构课堂,做好课堂的“设计师”,把思维的权杖交给学生,真正向素养课堂的深处扎根。愿我们以此为新起点,让技术赋能,让思想交融,共同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