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班牙科尔多瓦的罗马桥,位于科尔多瓦的瓜达尔基维尔河上,是古罗马时期建造、摩尔时代扩建的石拱桥,如今是科尔多瓦的地标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而卡拉霍拉塔是古代的军事堡垒,现在是展示伊斯兰文化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科尔多瓦的罗马桥北端矗立着雄伟的阿尔卡萨城堡,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曾是摩尔人统治时期的军事要塞,融合了伊斯兰与哥特式建筑风格。其高耸的塔楼和坚固的城墙见证了科尔多瓦的沧桑变迁,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卡拉霍拉塔最初是13世纪摩尔人为守护罗马桥而建的防御堡垒,位于桥南端,作为控制交通要道的军事要塞。14世纪基督教收复科尔多瓦后,卡斯蒂利亚国王恩里克二世在原有两座塔基础上增建第三座,强化防御功能。1931年被列为西班牙国家文物,现为安达卢西亚生活博物馆,展示9-13世纪科尔多瓦伊斯兰、基督教与犹太文化共存的历史。 </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古罗马桥北端的“桥门”,最初为古罗马城门,摩尔时代(伊斯兰统治期)称“阿尔赫西拉斯门”,是城市主要入口及防御要隘。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为纪念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到访,由建筑师埃尔南·鲁伊斯三世于1572年重建,替代破旧城门,成为城市翻新计划的核心。如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科尔多瓦历史中心的一部分,桥门连接古罗马桥与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是城市标志性建筑,更是罗马、伊斯兰与基督教文明交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的圣拉斐尔凯旋纪念碑雕塑,它代表的是科尔多瓦的守护神圣拉斐尔大天使。这座纪念碑的核心意义是纪念圣拉斐尔“拯救科尔多瓦免受瘟疫侵袭”的传说,同时也象征着城市的守护与祈福。雕塑顶部是圣拉斐尔的雕像,基座装饰有宗教元素与科尔多瓦的文化符号,是科尔多瓦罗马桥附近的标志性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由穆斯林统治者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于786年在罗马神庙及西哥特教堂遗址上始建,意图将科尔多瓦打造为伊斯兰宗教中心。经拉赫曼二世等多次扩建,10世纪时面积扩大2倍,可容纳2万信徒,以“红白双层马蹄拱券”和850根石柱成为伊斯兰建筑杰作。1236年基督教收复后改建为天主教大教堂,16世纪增建文艺复兴式教堂破坏部分结构,后被制止。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保留伊斯兰拱券柱林与基督教教堂的独特融合风格。 </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清真寺外墙共有16扇雕刻艺术作品的门,每扇门均以精细的几何纹样与阿拉伯书法装饰,融合伊斯兰与基督教艺术风格。这些门采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与砂岩材质,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生动展现了科尔多瓦作为文化交汇之地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的圣卡塔利娜门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由建筑师埃尔南·鲁伊斯二世设计,门上雕塑为天主教风格的宗教人物,象征命名者圣卡塔利娜(圣凯瑟琳)的信仰与殉道精神,两侧装饰包含圣徒、天使及圣经故事场景,融合哥特式与文艺复兴风格,与清真寺的伊斯兰建筑形成宗教文化融合的特色。 </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清真寺以“红白相间的双层马蹄拱券”与850根石柱铸就伊斯兰建筑杰作:拱券以红白石材交错,轻盈灵动又富有韵律;850根取自罗马西哥特遗址的石柱撑起连绵拱廊,既复用古材,又以密集柱林营造出深邃神圣的空间,是伊斯兰建筑美学与工程智慧的巅峰融合。</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清真寺-主教座堂的混搭巧思体现在拱券采用罗马、西哥特遗址的旧石柱与伊斯兰风格柱头的结合,古材新用,沉淀着文明叠印的厚重。密集拱廊间,光线透过穹顶缝隙洒落,红白条纹随光影变幻,营造出朦胧神圣的氛围。后来加建的文艺复兴教堂嵌在伊斯兰拱券间,两种风格碰撞却和谐,构成“多元共生”的视觉史诗。 </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清真寺的穹顶设计堪称艺术瑰宝,其造型构思美不胜收,宛如星辰倒映天穹,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穹顶之上,人物雕刻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每一笔划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光影交错间,穹顶更显神秘而庄重,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清真寺的彩色玻璃天窗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在阳光的温柔抚触下焕发出梦幻般的光彩。当光线穿透斑斓的玻璃,红的拱梁被映照得熠熠生辉,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轻纱,与天窗的绚丽色彩交织成一幅醉人的光影诗篇。</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内的天主教祭坛它的意义是基督教元素与伊斯兰建筑的融合了16世纪后教堂改建的核心装饰,以镀金雕刻+宗教雕塑/绘画为主:中心是耶稣受难像,周围壁画、雕像描绘圣经故事(如圣徒、救赎场景),代表天主教的信仰符号;而它嵌在伊斯兰风格的拱券建筑中,又象征着科尔多瓦“伊斯兰-基督教文化叠合”的历史脉络。</p> <p class="ql-block">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内的天主教祭坛,核心代表“两种文明的空间叠合”,背景保留了清真寺标志性的红白条纹马蹄拱券(伊斯兰建筑骨架),而前方是巴洛克风格的天主教祭坛(金色雕塑、大理石柱、宗教圣像)——两种风格在此共存,既体现了基督教对原有伊斯兰空间的改造,也成为科尔多瓦“多元文化交融”的直观缩影。</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内的天主教祭坛(巴洛克风格),核心代表“宗教艺术与空间的融合”,祭坛以金饰、彩塑呈现基督教场景(耶稣与信徒的形象),是巴洛克艺术“华丽繁复”的体现;而它所处的空间,是原伊斯兰清真寺的建筑框架(可见哥特式拱顶与石砌墙体),两种文化的建筑/艺术元素在此交织,再次凸显了科尔多瓦“多元文明共生”的城市文化特质。</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的天主教礼拜区域装饰体现了伊斯兰与基督教文化的融合。该部分为后期加建,采用巴洛克风格的金饰与彩绘(金色雕花、绿色壁龛搭配宗教器物),与清真寺原有的红白拱券形成鲜明对比。既保留了伊斯兰建筑的空间骨架,又融入了基督教的华丽装饰美学,成为科尔多瓦“多元文明共生”的标志性视觉体现。 </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圣器室内的黄金圣体匣,它是16世纪德国金匠打造的银鎏金圣器,以繁复的哥特式尖塔、宗教浮雕为装饰,用于天主教“圣体节”展示圣体的仪式(节日时会被抬出巡游);同时它是科尔多瓦的“镇馆之宝”,既体现了天主教的信仰庄严,也代表了当时顶级的金属工艺水平,更与清真寺的伊斯兰建筑背景形成“文化交融”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内展示的天主教圣物“圣体轿”,代表着基督教仪式的庄严与艺术工艺的极致,它以金银为材,采用巴洛克风格的繁复雕花(天使、宗教纹饰等),是天主教重要仪式中用于供奉圣体的器物,体现了基督教艺术的奢华与宗教崇拜的庄重;而它与清真寺的伊斯兰建筑空间并置,再次强化了科尔多瓦“伊斯兰与基督教文化交融共生”的城市文化标识。</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的米哈拉布是伊斯兰艺术杰作,以“多层叠涩式马蹄拱+繁复的伊斯兰几何/植物纹马赛克”为标志,红白条纹拱券包裹镶嵌金饰的壁龛,体现伊斯兰建筑对对称与纹样的极致追求。作为科尔多瓦伊斯兰文明鼎盛时期的艺术巅峰,它虽经教堂改造仍保留纯粹伊斯兰美学,成为两种文明共存的核心见证。 </p> <p class="ql-block"> 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内的天主教小祭坛是“文化叠合的宗教空间”的微观缩影。该祭坛为13世纪基督教改建时期添加,主体为巴洛克风格的圣母雕像与装饰(金色雕刻、大理石柱),代表天主教信仰符号;其依托的红白条纹拱券则为原伊斯兰清真寺的建筑结构。两者共存直观体现了科尔多瓦从伊斯兰宗教中心到天主教教堂的历史变迁,象征多元文明交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