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车行在通往加略村的山路,像穿行于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从琼海市会山镇出发,二十几公里的路程,尽是崇山峻岭的蜿蜒。路面时而随山势攀升,将视野抬向云端,时而向谷底俯冲,让满目青翠拥入怀中,那份刺激与期待,冲淡了路途的遥远。作为琼海市最偏远的村委会,加略村毗邻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千六百余名苗族同胞散居于群山之间,村落如珍珠般镶嵌在林海深处,恍若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越往深处行,山水的灵秀愈发浓郁。左侧是绵延数十里的白马岭,峰峦叠嶂,云雾缭绕,青黛色的山体在光影中流转,似有仙人隐于其间;右侧是牛路岭库区,湖水如翡翠般镶嵌在群山环绕中,波光粼粼,倒映着天光云影,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山间林木繁茂,古木参天,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在路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与湿润的水汽,深吸一口,沁人心脾。最引人注目的,是山坡上成片的槟榔林与橡胶林,槟榔树亭亭玉立,羽状复叶随风轻摇,挂满青翠果实的枝头透着丰收的喜悦;橡胶林郁郁葱葱,整齐排列的树干上,割胶留下的痕迹像是岁月的勋章,见证着苗胞们的辛劳与希望。这两种经济作物,如今已是加略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取代了昔日的刀耕火种,在青山绿水间铺就出致富之路。</p><p class="ql-block">        驻足村口,往昔的贫瘠早已不见踪影。记忆中苗寨的茅草屋、土坯房,已被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取代,两三层的小楼错落有致,外墙绘着苗族特色的蜡染纹样,红墙黛瓦在绿树掩映下格外醒目。院落里,晾晒着收获的槟榔果,墙角摆放着农具与花盆,透着生活的富足与雅致。村道宽阔平坦,水泥路面干净整洁,不时有轿车、货车缓缓驶过,各式车辆在如今的加略村已是司空见惯。几位苗族老人坐在自家门前的石凳上,穿着绣着精美图案的民族服饰,手里捻着针线,闲谈间笑意盈盈,眼角的皱纹里满是岁月的安然。</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村干部告诉我,几十年前,加略村还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模式。那时,苗胞们靠着烧山开荒种植杂粮,不仅收成微薄,还破坏了生态环境,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山是苗家的根,水是苗家的魂”,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入和政府的引导,苗胞们逐渐摒弃了粗放的耕作方式,转而发展槟榔、橡胶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了实现科学种植,村里邀请农业专家上门指导,从选苗、栽种到施肥管理,都采用规范化技术,既提高了产量,又保护了山林。如今的加略村,山林覆盖率越来越高,昔日被开垦的荒地重新披上绿装,白马岭的生态屏障愈发坚固,牛路岭库区的水质愈发清澈。苗胞们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们在种植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不使用违禁农药,不破坏山体植被,让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了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        走进一户苗家,主人王大哥热情地迎了上来。庭院里,刚采摘的槟榔果堆成小山,旁边晾晒着橡胶片,散发着淡淡的橡胶清香。“以前种杂粮,看天吃饭,一年忙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现在种槟榔和橡胶,一亩地的收入顶过去好几亩,还不用毁山开荒。”王大哥笑着说,他家种了十多亩槟榔和五亩橡胶,每年收入可观,不仅盖了新房,还买了货车,专门负责运输农产品。屋里,现代化的家具一应俱全,液晶电视、冰箱、空调等电器摆放整齐,墙角的书架上还放着一批农业技术书籍。王大哥的妻子端来香甜的山兰酒和特色苗菜,席间,她聊起村里的变化:“现在村里通了网络,孩子可以上网课,我们也能通过手机学习种植技术,还能在网上联系收购商,再也不用愁销路了。”</p><p class="ql-block">        漫步村中,处处能感受到苗胞们勤劳致富的精气神。田间地头,不少村民正在忙碌,有的给槟榔树施肥,有的给橡胶树割胶,动作娴熟而专注。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双手耕耘着希望的土地。村里还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产品,降低了种植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规模化、科学化种植的道路,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曾经闭塞的苗寨,如今不仅物质富足,精神生活也愈发丰富。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闲暇时,村民们会聚集在广场上跳苗族舞蹈、唱苗族山歌,或是到书屋查阅资料、交流种植经验,日子过得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欣喜的是,随着会山镇打造“黎苗风情小镇”的推进,加略村的文旅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依托白马岭的原生态美景、牛路岭库区的湖光山色和独特的苗族文化,村里正在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古朴的苗寨、浓郁的民族风情、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村民们顺势开办了农家乐、民宿,将自家的苗菜、苗药、山兰酒、手工银饰等推向游客,既增加了收入,又传播了苗族文化。在村里的文化陈列馆,苗族蜡染、刺绣、银饰制作等传统技艺展示其间,几位老艺人现场演示技艺,让游客近距离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站在白马岭的观景台远眺,加略村全貌尽收眼底。青山如黛,绿水含烟,成片的槟榔林、橡胶林与错落的苗寨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触景生情,心中感慨万千。加略村的变迁,是苗族同胞从刀耕火种到科学种植的跨越,是从生态破坏到绿色发展的觉醒,更是勤劳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苗胞们用双手改变了命运,用智慧守护了家园,在崇山峻岭间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政府打造黎苗风情小镇的举措,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原生态美景与民族文化成为带动发展的新引擎。</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加略村的山水间,给槟榔林镀上一层金边,苗寨的屋顶升起袅袅炊烟。告别时,王大哥热情地挥手:“下次再来,我们的民宿就建好了,让你们尝尝更地道的苗家菜!”望着渐渐远去的苗寨,我坚信,在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的双轮驱动下,加略苗胞的日子必将像山间的槟榔熟果一样,愈发红火;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也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加略村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苗寨的致富史,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诠释,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深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