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中国音乐学院的灰墙之上,红金相间的传统纹样在光影中若隐若现,像一段未落定的旋律,轻轻叩击着这座融合古今的建筑。我沿着林荫小道走来,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今天是10月9日,上午10:30,国音堂·歌剧厅将迎来一场特别的音乐会。赵雅竹的打击乐硕士中期汇报,不只是技艺的展示,更像是一场与时间、节奏和自我对话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国乐厅的玻璃幕墙映着流动的天光,金色的“中国音乐学院~国乐厅”几个字在晨雾中显得庄重而温暖。入口处的红色线条如同乐谱上的重音记号,为这座理性与诗意并存的空间添上一抹情绪的高光。我推门而入,金属门框的冷感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内心悄然升腾的期待——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像是通往某种精神共振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走廊尽头的海报前,有人驻足。黑色长裙的赵雅竹凝视着画面中的自己,眼神沉静。海报上“赵雅竹”与“Pace”并列,仿佛在暗示这场音乐会的核心命题:在快与慢之间,在控制与释放之间,寻找属于她的节奏。旁边标注的时间“10/09 10:30”像一颗被精准设定的心跳,等待在某个瞬间同步全场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排练厅里刚结束一场合影,人们散去,留下空气中尚未冷却的热情。有人穿传统服饰,有人着现代装束,就像打击乐本身——既可以是远古的鼓声,也能是未来的节拍器。我站在门口,听见里面传来几声清脆的木琴音,像是在试音,又像是在自言自语。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打击乐从不只是力量的宣泄,它更是细腻的表达,是心跳、是脉搏、是沉默中的爆发前奏。</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她站在中央,手持平板,声音平稳地讲解着曲目构思。黑色连衣裙衬得她身形挺拔,像一根绷紧的弦。身后的木质背景散发着温润的光,几件打击乐器安静地排列着:鼓皮紧绷,木琴排列如琴键,每一件都像等待被唤醒的生命。绿红幕布垂落两侧,仿佛舞台本身也在屏息——它知道,接下来的每一击,都将敲在听者的心上。</p> <p class="ql-block">灯光打下,射灯的光束如凝固的音符,将整个舞台笼罩在一种近乎神圣的氛围里。右侧墙上的现代线条装饰与木质背景形成微妙对话,正如这场音乐会所追求的:传统不被遗忘,现代也不被抗拒。当第一声鼓响划破寂静,我知道,这不是结束前的总结,而是一段旅程的中途回望——赵雅竹用节奏讲述她的成长,用打击乐的语言,翻译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关于“中场”的演出,却毫无中场的松懈。相反,它像一次蓄力后的起跳,一次在技艺与心灵之间找到平衡的尝试。从建筑的融合之美,到舞台上的声音构建,再到她站在聚光灯下那一瞬的沉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主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力量与细腻之间,在时间的节奏里,她找到了自己的拍点。</p>
<p class="ql-block">10:30的钟声未响,但音乐,早已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