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风光

丞轩

婺源来过好几次。春节期间到婺源是第一次,既不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又见不到著名婺源晒秋。没办法,与小姨一家同行,有上班一族,只能选择假期出行,而且时间所限,来去匆匆。还好,这里古村落比较多,自驾游一口气走了六个景点,弥补以前没来得及去过的地方,对整个婺源地区有更深的了解。<div> 从三清山下来,婺源第一站去了李坑。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县城12公里,有乌镇的建筑景观,又有兔耳岭怪石景观,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婺源东线上离县城最近的景区。李坑的建筑风格独特,是著名的徽派建筑,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br></div> 进入李坑村,只见残荷遍布池塘。虽然已是初春,但好像万物仍没复苏。 在李坑村牌坊前打个卡 李坑是个四面环山的水乡小村,村前是大片的油菜花田,入春后满山遍野的金黄。可惜早来了,花田还没开花。 村前小溪停满竹筏迎客。 晨曦下的古村落 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南宋年间出了一位武状元,名叫李知诚,村里有他的故居。 村内溪河两岸多傍都是徽派的古建筑,白墙灰瓦十分古朴素净。沿着村后的小路上山,能俯瞰李坑全景。 小河穿乡而过,两岸来往,全靠这些木便桥。 小姨在便桥上的刹那间。 想偷拍我?怎料我出手更快些! 村内有拱桥、栈亭、寺庙和庭院。入村后,沿街店铺林立,主要出售这里特产的徽派木雕和龙尾砚,还有众多“农家乐”。可住宿、吃饭,特色美食有花菇石鸡、清焖荷包鲤、李坑蒸鸡等。临河有不少茶楼、酒店,杨梅酒、李坑糯米酒都很好喝。民居中也夹杂着不少明清古居,室内的雕刻十分精美。一条河流分段穿越整个村庄,可以坐游船漫游其中。<br> 在古朴的茶楼前打个卡 清晨,最忙碌的是村妇。 樟木被锯成一片片,加工好后卖给游客。远远就闻到浓烈的樟木味。 婺源的第二站去了江湾古镇。<div> 江湾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境内东北部,距婺源县城28公里。<br> 江湾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是婺源为数不多的千年古镇之一。村庄位于山环水抱的河谷地带,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水之中。村落北部后龙山逶迤东去,山上林木葱郁,生机盎然;南侧梨园河呈太极图"S"形,由东向西蜿蜒流过,碧波荡漾;村东成片的良田高低错落,春天的油菜花错落有致、金浪翻滚,与远山、近水、粉墙、黛瓦相映成趣,与梨花、桃花、李花、红花争相斗艳。山与水的交融给江湾平添了许多灵气。自宋至清,这里养育了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又有文人学士19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卷选入《四库全书》。村内既有保存尚好的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众多明清官邸、徽派商宅,还有一批古建筑,其中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座(处),古村古风古韵,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这里的徽派建筑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与歙砚制作技艺已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江湾)豆腐架"入选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的积淀,使这里频添熠熠生辉的文化风采;岁月的浓墨,使这里长留着厚重深长的古韵遗芳。</div><div><br></div> 很美的倒影 江湾是一座具有丰厚的徽州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村中还保存尚好的御史府宅、中宪第等明清时期官邸,又有徽派民居滕家老屋、培心堂等,以及徽派商宅,2003年重修的萧江宗祠。<br> 江湾的建筑布局卓具特色,一街六巷,纵横交错,新旧有序,千年延展,不乱方阵。且每条巷道各有个性,不见雷同,古朴优雅,自成一景。从后龙山俯瞰,正中部位的巷道,竟构成一个硕大的"安"字。江湾的老街还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韵,街面还是那么窄,几幢老店铺,如培心堂、饮苏堂、日生堂,店门还是那一块块拼起的木板排门,店堂里还是那老柜台、老货架,外墙还是那古老的封火墙,徜徉其中,我们仿佛穿行于时间隧道,仍可感受到一些古江湾明清时期的商业气息 。 江湾钟灵毓秀,为展示婺源的文化特色,江湾景区新建百工坊、鼓吹堂、公社食堂等景点,让游客体会旧时手工艺匠人的传统技艺,观赏徽剧、婺源民歌等传统剧目,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突然见到萧江宗祠前有民间表演,赶紧去凑凑热闹。其实对着这些手执长棍,脸戴鬼怪面具,随着锣鼓声手舞足蹈的表演者,真不解其意。就当作他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吧、 这里的工艺品做工精细,很有地方特色。 婺源第三站去了晓起古村。<div> 婺源县晓起村,据说是江泽民的祖居地,是典型的徽派古生态民俗文化村,既有周庄的小桥流水,又有香格里拉的宁静悠远,更有古朴纯实的民风民情。 婺源晓起坐落于婺源县城东,距离县城约二十公里,是段莘水和晓起水交合处,始建于公元787年。如今的晓起,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村。晓起有上、下晓起之分。村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主要景观有双亭耸峙、枫樟流荫、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江氏祠堂、砖雕门罩、养生河与古濯台等。"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div> 晓起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一门四进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贤留与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双井印月”,在下晓起村中有一口古井,旁有一口小井,两井前各有一个排水沟,村民打水前先在小井中洗桶,然后将污水倒入排水沟,再到大井中取水。每到夜晚,更是会出现双井印月的奇景。 晓起村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村中有一棵著名的古樟树,树龄超过1500年,被当地居民尊为“神樟”。这棵古樟树不仅枝繁叶茂,而且树干依然实心,非常罕见。因此,它成为了晓起村的一大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婺源第四站汪口古村。<div> 婺源汪口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位于婺源东北部,古称永川,因地处双河汇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宋大观三年(1110)由徙婺源九代孙朝议大夫俞杲建村。</div><div> 汪口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得山水之灵气,地灵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还走出了一大批商贾四方的徽商富贾和精杏林,工篆刻、善书画的名士贤达。</div> 明清时期,作为徽州与饶州重要水上商业交通的物资集散地。汪口商业十分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是当时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乡的区域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水运商埠光阴荏苒,曾经的繁华已远去,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朴。古山林、古埠头、古商业街、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条古巷中的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各类古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徽文化渊源。 婺源第五站思溪延村。<div> 思溪延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境内,距县城紫阳镇13公里左右。始建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已有800余年。当时建村者俞氏以(鱼)思念清溪水而名。几百年来在 江西、浙江、上海乃至湖南广西等地经商,主要从事木材、茶叶 、盐业等商业活动。经商致富的 人多携资归故里买田置房、兴建书院,创建了大批府第楼阁、祠堂碑坊等。</div><div> 整个村落以明清古建筑为主,村落内以青石板铺地,古建群 背靠青山,面临清溪和稻田,四周都是绿地,村庄与秀水青山的 优雅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现有172户,667人,占地约8.6公顷。有古民居156幢,其中明代 建筑5幢,清代建筑80余幢,现存古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6000平方 米。古民居大多粉墙黛瓦。<br></div> 踏入思溪延村,硕大的算盘就展现在眼前。可能在提醒游客,这里的村民精于计算。 顺着乡间小道进入古村,寻找昔日的风采。 可惜到处杂乱、破落,当年的风光不再。 在婺源,官宅与商宅的建筑有所不同,官宅讲究气魄,商宅注重财运。延村的古建筑处处体 现着商人的这种祈祷。 根据《婺源县地名志》和宗谱等相关史料记载,延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 1085),最早在这里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居民,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 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才从婺源北乡的沱川迁入。 婺源第六站彩虹桥<div> 婺源彩虹桥,历史悠久,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div><div> 彩虹桥的魅力,不仅在于桥体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的完美结合,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建造的生命力:科学合理的选择了建桥的地理位置——建在最宽的河面上;婺分解洪水冲击力的半船形桥墩设计;根据洪水主流速桥墩之间的差异分布;条石砌法的紧密牢固;桥面设计理念的长远、实用,易于后人维修,充分体现越简单实用的工艺越容易传承、延续的哲学思想。历经八百多年,依然完整、古朴、厚重、积淀感强。<br></div> 婺源这种颇有特色的桥--廊桥,所谓廊桥就是一种带顶的桥,这种桥不仅造型优美,最关键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脚。宋代建造的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座桥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思取名。桥长140米,桥面宽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彩虹桥周围景色优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这里稍作休憩,浏览四周风光,会让人深深体验到婺源之美。 本辑照片拍摄于2014年2月2日。背景音乐选自雨林公司出品的发烧CD《HI-FI 新元素》小提琴独奏“爱在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