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织优势赋能“十五五”新篇:在实干场景中彰显全会精神的实践力量

爱上层楼

<p class="ql-block">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发展锚定航向,明确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原则。在忻州大地,从忻府区的乡村村寨到宁武县的社区网格,从古城周边的产业阵地到遍布县域的服务站点,各级党组织正以扎实行动将全会部署转化为看得见的发展实效,为“十五五”蓝图落地筑牢组织根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定盘星”,让全会“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部署在基层生根结果。忻府区南关村的实践颇具代表性:曾经这里基础设施陈旧、产业单一,村集体发展举步维艰。村党支部以76名党员为先锋队,借忻州古城火爆“出圈”的东风,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集思广益,最终定下民宿经济发展路径。通过“村企合作”建成的牧瑶温泉民宿,每年为集体增收41.5万元,还优先聘用本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形成集群效应,村党组织成立运营管理公司,制定统一服务标准,配套完善道路、停车位等设施,带动村民自建民宿增至66户,年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与此同时,市委组织部推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落户全市14个县(市、区),通过“理论授课+田间指导”模式,为像南关村这样的乡村培育产业带头人,注入科技致富动能。2024年,南关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率达20.5%,人均年收入跃升至2.5万元,正是全会“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机制”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织赋能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动能”,将全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转化为发展实效。忻州市以党建为纽带,推动乡村产业从“单打独斗”向“集群发展”转型。在南关村,党组织不仅牵头发展民宿产业,更通过“党员联户+网格管理”模式,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配套难题——当村民反映耕地浇地难后,村“两委”迅速统筹资源,让1100亩农田告别“靠天吃饭”。清华大学远程教学站则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开设农产品加工、养殖技术等实用课程,邀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学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能。这种“党组织搭台、专家赋能、群众参与”的模式,推动忻州乡村产业从传统种养向“文旅+农业+服务”融合转型,为“十五五”新质生产力培育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心践行让民生服务充满“暖色调”,把全会“增进民生福祉”的承诺落到群众心坎上。忻州市以小区党群服务站为切入点,打造“家门口”的服务阵地。忻府区九源社区豪景佳苑小区的服务站设置阅览室、议事室等功能区,推行“居民事务代办”制度,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原平市城西社区服务站定期组织眼科义诊,静乐县梅苑社区服务站开展课业辅导,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宁武县更是构建“乡镇党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治理链条,推动110家机关单位、2556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爱心义诊、设施维修等志愿服务。南关村还创新“数字赋能”服务,通过“一键呼叫”系统、“红色代办”平台,累计为老年群体办理医保认证等事项800余件,76名党员化身“红色管家”,用“一户一档”民情台账打通服务“最后一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南关村的民宿集群到遍布县域的教学站,从小区里的便民服务到网格中的精准帮扶,组织优势始终是贯穿忻州发展的核心力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十五五”愿景,正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实干担当逐步变为现实。作为新时代基层工作人员,更应深刻体悟组织优势的磅礴力量,在基层实践中续写高质量发展的三晋篇章,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在表里山河间更加鲜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