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1日下午,我和爱人从铜仁乘坐高铁到贵阳北站,站内换乘地铁1号线到观山湖附近的酒店住宿。第二天计划在贵阳市区自由行,上午先后去游览了花果园广场、甲秀楼等景点。观山湖公园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观山大桥南北两侧,地铁1号线直达并设四个方向出入口,208、209路等多条公交线路经停。在观山湖公园,可以感受5500余亩湿地的宏阔。</p> <p class="ql-block">贵阳市区地铁线路图,换乘非常快捷。</p> <p class="ql-block">12号早上,我们步行到林城西路地铁站乘坐地铁2号线换乘3号线前往贵阳自由行第一站——花果园广场。</p> <p class="ql-block">一出花果园地铁站出囗,我就看到了这座欧式老楼,脚步不由自主慢了下来。深色屋顶在厚重云层下显得格外沉静,浅色外墙却透出几分温柔。</p> <p class="ql-block">两栋摩天大楼像两面巨大的镜子,映着灰蒙蒙的天。走进底商街区,咖啡店飘出香气,便利店门口有人在扫码骑车。明明天气压抑,可玻璃幕墙里倒映的光却闪了一下——是云层裂开了一道缝。都市的繁华从不靠晴天撑着,它自己就能发光。</p> <p class="ql-block">“方圆荟·海豚广场”几个字圆润醒目,楼下人来人往。我们坐在花坛边歇脚,看玻璃楼反射出流动的云影。一对母子指着大楼顶讨论什么,外卖骑手在树荫下喝水。阴天没让城市减速,反而让那些细碎的光亮更显眼了——比如树叶缝隙漏下的微光,比如孩子笑声里的清亮。</p> <p class="ql-block">花果园是位于贵阳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原为全国最大棚户区改造项目,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涉及拆迁2万余户、人口10余万人,拆迁面积400余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30万平方米,总投资1000亿元。项目涵盖住宅、商业、商务办公等功能,被称为“亚洲第一神盘”,常住人口达45万人,入驻企业超1.2万家,日均人流量达100万人。项目采用“公共交通优先+道路快速通行”规划模式。</p> <p class="ql-block">双子塔的设计很特别,顶部像被风托起的翅膀。我沿着步行道走,绿化带里的灌木修剪得整整齐齐。有上班族在咖啡车前排队,也有游客举着手机拍照。阴沉的天幕下,这座商业区反而有种沉稳的美,像一首低音部的交响曲,不张扬却有力。</p> <p class="ql-block">这座欧式建筑让我驻足良久。这是贵阳白宫(正式名称为花果园艺术中心),是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片区的标志性建筑,以其欧式古典风格和夜景灯光闻名,作为公共文化空间不对外开放内部参观,主要用于艺术展览和市民活动。位于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片区,前身为城中村,2012-2015年建成,造价约27亿元,是城市更新项目。通体白色石材,融合巴洛克与欧式元素,如尖顶、拱门和雕花阳台,外观酷似欧洲宫殿。尖顶指向天空,仿佛在诉说某种坚持。草坪修剪得平平整整,路灯排列有序,连空气都显得庄重。我绕着它走了一圈,听见远处传来孩童的嬉闹声——历史的气息,并未因现代的喧嚣而褪色,反而在对比中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座宏伟建筑前,身后是层层叠叠的绿树。眼前那排浅蓝色立体字写着“在贵阳等你”,像是这座城市张开的双臂。一位穿休闲装的女士微笑着在此留影,自然得像在自家门前迎客。云层虽厚,可她的笑容里有种让人安心的力量——这不是冰冷的地标,而是有温度的邀请。</p> <p class="ql-block">背包压着肩胛骨,但我舍不得停下。眼前这座欧式建筑前,“在贵阳等你!”几个字蓝得透亮。绿树掩映中,远处高楼若隐若现。我掏出手机自拍一张,背景里有云、有树、有历史与现代的交织。这一刻,我不是过客,是被这座城市轻轻接住的人。</p> <p class="ql-block">花果园项目位于贵阳市中心,是集住宅、商业、艺术文化、商务办公、旅游、智能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如今的花果园,早已是贵州旅游乃至全国的热门打卡地。每当夜幕降临,白宫的璀璨灯光、双子塔的挺拔身影与湿地公园的静谧景致交相辉映。这里便挤满了拍照留念的游客,外地朋友来贵阳,更是把这儿列为必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花果园广场位于贵阳市中心南部,为贵阳交通枢纽,连接贵黄公路、龙洞堡机场及解放路等多条主干道,形成“X”型立体路网。2010年启动棚户区改造后,花果园发展为占地10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83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城市综合体,包含406米双子塔、湿地公园、购物中心及星级酒店集群。</p> <p class="ql-block">湖岸这栋建筑为贵阳的网红打卡地——白宫,夜景非常漂亮。倒映在水面上,睡莲静静浮着,像撒了一池的绿玉盘。风过处,水面微漾,倒影碎成一片片光。这宁静不是死寂,而是喧嚣之外的一口深呼吸——城市也需要这样的留白。</p> <p class="ql-block">花果园广场这座双塔独特外观设计:海豚广场由英国贝诺设计公司操刀,以“海豚出水”为造型灵感,线条流畅,极具现代感,是国内罕见的动物造型购物中心 ,也是贵阳极具辨识度的地标建筑。利用地势高差打造三首层布局,打破传统商业格局,增加轨道交通、双子塔、地面等多方向客群导入,让消费者能从不同入口进入,带来新奇的购物体验。与地铁3号线花果园站、S1号线无缝接驳,25分钟内可到达龙洞堡机场、高铁站等,畅达全城。</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支着白色帐篷,几个老人在下棋,孩子围着追泡泡。我抬头看那两座玻璃高楼,阴天里依旧醒目。远处起重机缓缓转动,像城市生长的脉搏。帐篷里的笑声、工地的轰鸣、行人的脚步,都是生活本来的声音——不完美,却真实动人。</p> <p class="ql-block">轨道交通3号线设花果园站、松花路站等3个站点,其中花果园站总建筑面积74425平方米,为贵州省内规模最大车站。</p> <p class="ql-block">从花果园地铁站乘坐地铁去甲秀楼,快到景点途中,看到河水静静流着,把两岸的高低建筑都收进怀里。石桥拱起一道弧线,有人倚栏看水。左边是老屋的灰墙,右边是新楼的蓝顶。云层裂开处,漏下一缕光,刚好落在桥心。原来一条河,也能把时光缝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8号,地处南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甲秀楼是1598年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巡按应朝卿所倡建,始建初衷,是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希望贵州“科甲挺秀”,建此楼供年轻学子们读书,改变贵州人才稀少的局面。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巡抚裴宗锡重修,题写楼额,并在浮玉桥上增建涵碧亭。宣统元年(1909年)毁于战火,巡抚庞书鸿重修。现存建筑为贵阳市人民政府1982年修葺,并在楼东增建月台。楼占地面积365平方米,为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木石结构建筑。现楼正门悬挂有清代楹联数对,由以清同治辛未进士刘韫良的长联最为有名。楼南侧翠微园亦始建于明代(199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其并入甲秀楼)包括拱南阁、翠微阁、斋房、龙门书院等古建筑。甲秀楼分上下三层,均以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整体朱梁碧瓦,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p> <p class="ql-block">河畔的路灯挂着红灯笼,风吹得轻轻晃。我走过石桥,摩天大楼在身后耸立,河水在脚下低语。有情侣并肩散步,老人牵着狗慢行。现代的轮廓与传统的点缀共存,不突兀,反倒和谐——就像这座城市,懂得把新旧都穿成自己的衣裳。</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1982年甲秀楼列为贵州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3月28日,甲秀楼作为“文昌阁和甲秀楼”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那座中式老屋前,几位游客正仰头看屋檐的雕花。石阶被踩得发亮,树影落在他们肩上。有人轻声念出门匾上的字,有人拍照时特意避开电线杆。古朴的建筑没说话,可它站着,就让人想起什么该被记住。</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整个景区其实不算特别大,但布局很讲究,从北到南分为三部分:石牌坊、浮玉桥和涵碧亭,甲秀楼主体建筑,以及后面的翠微园。</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东侧的翠微园,原为明代贵阳“提学副使署”花园,清乾隆时扩建。园内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有“小西湖”“琴鹤轩”等景点。最特别的是园内的“贵阳民俗博物馆”,陈列着老贵阳的“三寸金莲绣花鞋”“苗银头饰”“青岩古镇老照片”,将甲秀楼的“文人雅趣”与贵阳的“市井烟火”联结起来。</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式建筑,飞甍翘角,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浮玉桥为九孔,长90余米,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字,桥南有古建筑群“翠微园”。</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三个金字在阴云下依然醒目。几位游客围着拍照,孩子踮脚想摸牌匾下的木雕。树影婆娑,老楼静立,像一位见过风雨的长者。它不喧哗,可只要你走近,就能听见百年光阴在檐角轻响。</p> <p class="ql-block">浮玉桥:连接古今的“诗桥”。横跨南明河的浮玉桥,长90余米,宽7米,为九孔石拱桥(现仅存七孔)。桥名取自“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之意,桥栏雕刻“鲤鱼跳龙门”“刘海戏金蟾”等民间故事。最妙的是桥中“涵碧潭”畔的“涵碧亭”,四角攒尖,与甲秀楼遥相呼应。清代贵阳诗人刘玉山在《浮玉桥》中写道:“桥影摇波漾碧流,亭前花柳不胜秋。”如今,浮玉桥仍是市民晨练、晚游的“城市客厅”,桥上老人唱花灯,桥下孩童放纸鸢,烟火气与诗意在此交织。</p> <p class="ql-block">石桥横跨河流,拱形桥洞里映着高楼的倒影。行人三三两两走过,脚步声被水声吞没。现代建筑林立两岸,可这座老桥依然稳稳地站着,像一根针,把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密密缝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是闹市中的清幽之地,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并非孤立存在,其周边的浮玉桥、涵碧亭、翠微园等,共同构成了“甲秀楼文化圈”,每一处都镌刻着贵阳的生活美学。</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游览结束返回途中。</p> <p class="ql-block">“贵阳北站”四个红字在云层下格外庄重。走进车站站房,抬头看那幅山水人物圆饰,仿佛整座贵州的山水人文,都被收进了这一方空间。即将启程的人们脚步匆匆,可我知道,无论走多远,总有一扇门,写着回家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站前广场的建筑很高大。</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贵阳北站乘坐高铁到遵义自由行。</p> <p class="ql-block">12号下午,到达遵义市后,我们去瞻仰了革命圣地——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处。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遵义后,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在新城古寺巷(又名穆家庙,今幸福巷19号)国民党黔军旅长易少荃的私宅里。这幢楼房,背靠桃源山东麓,建于1933年,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毛泽东住在楼上左前间,室内陈设有钢床、圆形靠背椅、茶几、军用电话机、红漆九抽桌,桌上置马灯、军用地图、方形铜墨盒、楠竹笔筒、毛笔、红蓝铅笔、信笺及三磅热水瓶,白色搪瓷茶缸等物,桌下有木架火盒,桌旁放着一对铁皮公文箱,以及其他生活用具等。张闻天住楼下左前室。王稼祥住楼上右前室。各展室均作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遵义市,古称播州,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北部。全市国土面积30762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末,遵义市常住人口649.45万人。遵义市是贵州省域副中心城市,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的茅台酒的故乡,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p> <p class="ql-block">13号上午,我们从遵义丁字口步行导航去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欣赏沿途市区的风光。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1959年10月1日,遵义会议会址正式对外开放。后经过不断考证、修缮,形成现之陈列。遵义会议会址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主楼建筑面积428.48平方米。坐北朝南,两层,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大门西临子尹路,两侧原为8间铺面。门厅后是砖砌牌坊,牌额用彩色瓷片嵌字,前为“慰庐”,后为“慎笃”。牌坊后是青石铺墁的小天井。南侧有小门通四合院,为柏氏旧宅,北侧为主楼。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馆藏文物1551件。其中原物726件,复制品667件,仿制品158件。有当年红军长征时用过的渡船、枪械、刀具等许多珍贵文件、文稿和搜集的红军标语等。</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会址附近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会址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遵义会议会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3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将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处,“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的组成部分进行保护。</p> <p class="ql-block">会址亦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楼上除复原陈列了会议室外,还复原红军总司令朱德住室,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住室,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住室;楼下复原总部作战局办公室和局长彭雪枫住室及参谋人员住室;复原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和政委杨尚昆住室,红5军团中央代表刘少奇和政委李卓然住室;主楼南侧的跨院,复原陈列了一局机要科办公室和工作人员住室。</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面积为36平方米,长方形。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原物)和两个避柜(原物),其中一个避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粟色的长方桌(原物),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摺叠靠背椅,共20只,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遵义会议会议室按原来陈列,每天接待成百上千前来的瞻仰者。</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会址内的陈列馆、会议室、革命文物、历史资料、历史照片,是让后人对革命先烈勇于斗争、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感到深刻认识,了解这段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红色历史来继承和发扬遵义会议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革命文化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p> <p class="ql-block">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遵义会议陈列馆,隶属于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延伸遵义会议纪念体系、拓展接待服务空间、提升展陈展示水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社会功用而提出建设的。遵义会议陈列馆开放以来,年均接待观众超过400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陈列馆于2003年动工修建,2004年竣工,2005年1月15日正式开放,2013年改扩建后于2015年1月15日重新开放。建筑外观融合遵义民居特色,采用小青瓦坡面顶和圆拱形柱廊设计,与周边历史建筑协调。遵义会议陈列馆总建筑面积19054平方米,规划建设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外观设计遵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要求,汲取遵义民居特色,利用小青瓦坡面顶、圆拱形柱廊等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建筑元素。馆内设置《遵义会议伟大转折》专题陈列,展线1200米,文物展品1200件。展览内容包括:前言、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转战贵州出奇制胜、勇往直前走向胜利、遵义会议精神永存、结束语共七大章节。展览以长征为主线,重点突出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前奏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召开以及遵义会议完善过程(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及红军长征在贵州活动(四渡赤水、娄山关战斗、遵义战役、南渡乌江、兵临贵阳及建立地方政权、扩红等);展览以红军长征为主轴线,以编年带专题,全面系统、生动详实地展现遵义会议伟大转折历史意义和红军长征、遵义会议、转战贵州的重大历史史实。</p> <p class="ql-block">馆内设《遵义会议伟大转折》专题陈列,展线1200米,文物展品1200件,分七大章节展示长征历史,重点突出遵义会议及其前奏与延续会议。开放时间为每日8:30—21:00(20:30停止入馆),免费不免票,需凭有效身份证件领券参观。</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陈列馆是为延伸遵义会议纪念体系、拓展接待服务空间、提升展陈展示水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社会功用而提出建设的,于2013年7月动工建设,201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八十周年之际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陈列馆总建筑面积19054㎡,规划建设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外观设计遵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要求,汲取遵义民居特色,利用小青瓦坡面顶、圆拱形柱廊等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建筑元素,使新陈列馆与周边环境风格一致,和谐统一;内部空间按照陈列布展要求,增大展厅面积、扩展建筑空间,充分满足陈列展示和宣传需求。馆内设置《遵义会议伟大转折》专题陈列,展线1200米,文物展品1200件。展览内容包括:前言、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转战贵州出奇制胜、勇往直前走向胜利、遵义会议精神永存、结束语共七大章节。展览以长征为主线,重点突出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前奏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召开以及遵义会议完善过程(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及红军长征在贵州活动(四渡赤水、娄山关战斗、遵义战役、南渡乌江、兵临贵阳及建立地方政权、扩红等);展览以红军长征为主轴线,以编年带专题,全面系统、生动详实地展现遵义会议伟大转折历史意义和红军长征、遵义会议、转战贵州的重大历史史实。在展陈形式上,一是力求主展线图片、文字、文物等设计表现形态生动、多彩多姿,波澜壮阔;二是文物陈列要求构图美观,结构严谨,空间感、悬浮感强。文物复制量身定做,重视文物保护;三是大型景观艺术、雕塑、油画等作品为求真实、生动和准确,艺术作品要具有原创性和首创性,达到国内博物馆一流水平。在展陈手段上运用三维等成像、多媒体半景画、电子触摸书籍、与观众互动等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展示陈列布展,进一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震撼力、感染力。</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陈列馆开放以来,年均接待观众超过400万人次,先后接待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真正成为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成为专家认可、观众满意、社会欢迎的红色旅游纪念体系的精品展览。</p> <p class="ql-block">参观遵义会议期间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旧址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杨柳街66号,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原为遵义天主堂,建于清同治5年(公元1866年),由经堂和学堂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6800平方米。经堂(即干部大会会场)系“罗马式”建筑,两侧是一排圆拱的雕花窗棂,镶着五颜六色的玻璃。学堂是一组庭院式平房建筑,砖木结构。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驻遵义后,红军总政治部所辖的组织、宣传、破坏、青年等部门和秘书处机关都设在学堂内,并在经堂内主持召开了遵义各界群众代表大会,进行了商讨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组建红军之友社、赤色工会、工人游击队等一系列革命活动。红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后,总政治部在经堂内召开营、科以上干部大会,毛泽东、张闻天等在会上总结了遵义战役胜利的经验,使广大干部对遵义会议改变军事领导后所取得的胜利,感受到极大的鼓舞。由于长期未经修缮,以致旧址建筑木柱腐朽,四壁倾斜,几近坍塌。1978年和1984年,国家文物局两次拨款先后分别对经堂和学堂进行了全面彻底的维修。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题写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八个大字。1985年1月,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旧址内现复原红军干部大会会场旧址,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住室以及红军总政治部所辖的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破坏部和《红星报》编辑室等部门的陈列。</p> <p class="ql-block">干部大会会场(经堂)整组建筑,系“罗马式”建筑。它的两侧是一排排圆拱的雕花窗棂,镶着五颜六色的玻璃。其房屋结构为中国式空斗墙包木柱,罗马式伞形顶,面积385.2平方米,高约7米,堂中两侧八根圆木柱,外顶正中竖立一个红十字架,有壁画、雕塑,较壮观。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遵义后,红军总政治部负责同志,在经堂内主持召开了遵义各界群众代表大会,商讨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等革命组织的筹备工作,领导红军之友社、赤色工会、工人游击队等革命群众在此活动。遵义会议后,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党中央在经堂内召开红军干部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在会上总结了遵义战役胜利的经验,使广大干部对遵义会议改变军事领导后所取得的胜利,感受到极大的鼓舞。学堂在经堂南侧,是一组庭院式平房建筑,瓦木结构,该建筑原设天主教堂男学堂等。中央红军攻占遵义期间,红军总政治部机关即设在这里。整个旧址长105米,宽129.1米,共占地面积13555平方米,四周建有峻宇雕墙,颇为富丽。</p> <p class="ql-block">参观遵义会议期间邓小平住址。</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期间邓小平住址,位于遵义市老城杨柳街北端,与遵义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毗邻,老地名为碓窝井九号。住址坐东朝西,为砖木结构的一楼一底楼房,是遵义人傅梦秋的私宅。1935年1月红军长征驻遵义期间,邓小平等住在这里。1940年2月下旬至1946年5月,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率浙大师生西迁遵义不久,便应房主傅梦秋之邀,到这里居住。2007年异地修复后,复原陈列了邓小平住室。同时还复原了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地方工作部部长潘汉年,干部团政治教员李一氓、成仿吾,《红星》报主编陆定一、红军总政治部工作人员黄镇住室。</p><p class="ql-block">2007年11月8日,邓小平住址正式对外开放。其中,邓小平住室位于一楼右侧套间。外间陈列有公文皮包、暖水瓶、茶壶、煤油灯、文件柜等物品。里间陈列有木床、挂衣架、草鞋、绑腿、文件包、三抽桌、电话机、马灯、茶杯、砚台、笔筒、毛笔、行李箱、铅笔、椅子、长凳子、洗脸架、脸盆、床被、红军服、文件箱等物品。一楼左侧为潘汉年往室。一楼正堂陈列有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上的讲话节选。左侧为邓小平论遵义会议的相关内容节选。正中为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二楼陈列有“遵义会议期间的邓小平”专题展览,分为前言、红军时期的邓小平、邓小平在遵义、结束语四个部分,反映了他长征时期二进遵义、建国后两到遵义的经历和情况。用这段在邓小平大海般丰富人生里的闪光浪花,折射出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光芒。另外,二楼还辟有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书画作品展,并复原陈列了李一氓、成仿吾、陆定一、黄镇等住室。</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期间邓小平住址全景。</p> <p class="ql-block">逛遵义红军街。</p> <p class="ql-block">遵义纪念公园原名遵义公园,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公园路,凤凰山公园对面,临湘江,与凤凰山隔河相望,现在和纪念馆、红军街连接起来形成的,环境不错,休闲娱乐好去处。公园面积132亩,环境幽雅,园林、游乐设施完备。是遵义市售门票的封闭式公园。1951年,遵义会议纪念建设筹备委员会决定建纪念公园,园址选定老城次东门至柏家堤坎城墙内外一带。城墙内原为王、杨、舒、宦四家公馆和自有花园;城墙外为田土和河滩。</p> <p class="ql-block">流过遵义市的湘江。</p> <p class="ql-block">遵义丁字口位于红花岗区中华南路、新华路与中山路交汇处,是遵义元老级商圈核心区。2021年开业的夏兴广场以2.1万平方米体量引入多家知名品牌,强化了商圈的现代商业功能。2023年启动的地下通道商业城建设工程计划打造包含三大主题街区的综合商业带,进一步优化交通与商业空间。2024年投入运营的百货大楼15楼观景台,通过彩虹楼梯、涂鸦墙等特色设施成为新兴城市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1996年设立"晨光"雕塑,12米高的不锈钢结构呈现托举太阳造型,成为中心城区首个永久性地标建筑,象征城市精神。</p> <p class="ql-block">遵义站站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遵义站。</p> <p class="ql-block">贵阳北站换乘高铁候车返回云南楚雄途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