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梁氏续修族谱序</p><p class="ql-block"> 纲平公廿八世孙:梁恩文整理</p><p class="ql-block"> 人的出生源于祖先,就像万物生长源于上天,其中的道理相同,本质也是一致的。但家族从祖先开始繁衍,不会只到祖先那一代就停止。如果没有族谱记载,后代人口会越来越多,祖先的恩泽可能会逐渐被遗忘,家族分支也容易变得混乱。要理清家族的源流始末,让世系像太阳、星辰一样清晰,能明确考证,难道不是很难吗?即便如此,家族世系绵延久远,有些只是长辈口头相传,没有可靠依据,难免让人半信半疑,所以续修族谱这件事,实在是刻不容缓。</p><p class="ql-block"> 我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 春天,主持重修祖庙,在原有规模上进行扩建,不久后工程就完成了。这时,道彬公的后代提议补充族谱注释,于是请伯仲、廷荐二位兄长整理编撰、续修族谱,以继承先辈的遗志。二位兄长却说:“我们的始祖纲平公,从汴梁迁居到会邑的金屏,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后来,子孙承蒙祖先的庇佑,家族人口不断增多,分散居住在不同地方。关于家族中的尊卑等级、亲疏差别,以及先辈的名字、生卒日期、安葬地点、配偶信息,前人已经记录得很详细完备了,为什么还要再修呢?况且我们兄弟俩才学浅薄,没办法把祖先的功绩德行广泛传扬。而族谱关系到家族的根源,关联着伦理纲常,不能随便加入浅薄的见解,又怎么能承担修谱的任务呢?”这时,众人都神情严肃,不高兴说:“天下的事,有开创的人,就不能没有继承的人。之前修建祖庙,我们都共同出力,有过功劳,修族谱也是一样的道理,你们怎么能推辞呢?”二位兄长听了之后,才接受了这个任务。</p><p class="ql-block"> 不过,追溯我们这一支的始祖道彬公,他从金屏迁居到大屏坡,这就像众多河流中的一条支流。在此之后,子孙不断繁衍,家族世系的先后顺序,时间久了、人数多了就容易混乱。这次续修族谱后,即使年代久远,祖先的恩泽也不会被遗忘;即使传承时间长,家族分支也不会混乱。这样一来,长辈口头相传的内容也有了可靠依据,不再让人半信半疑。千年以后,查看这部族谱的人,大概能看到清晰明确、可考证的家族世系,就像太阳、星辰一样一目了然。唉!续修族谱这件事,难道不确实重要吗?</p><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这篇序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春月 吉日</p><p class="ql-block"> 纲平二十世孙 廷符(字怀信) 叩首撰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附大屏坡五修族谱原文:</p><p class="ql-block"> 梁氏續修族譜序</p><p class="ql-block"> 且人之生而本乎祖,猶萬物之生而本乎天,其理同,其一致也。然自祖而始者,亦不自祖而終也。設無譜以載之,則愈衍愈蕃,流澤或流於湮沒,支派易失之混淆。源匕委匕,而欲其條分缕析,昭如日星,燦然可考也,不甚難哉?雖然,世系綿匕,或有父老之傳故,乃無稽之說,未免疑信相泰,則譜之續修也宜急矣。</p><p class="ql-block"> 余於乾隆甲寅春,重修祖廟,增其舊制,既告厥成。彬公後裔議及譖註,遂請伯仲、廷薦二兄編次復修,以繼前人之志。兄曰:“吾人始祖綱公,自汴梁徙居會邑之金屏,迄今七百餘載。逮其后,沐祖澤之敷庇,世族衍蕃,居處異地,尊卑上下、親疎等殺,與夫已往字氏、生忌葬配,前人之詳且備矣,何以修爲?矧余二人才疎學淺,於祖功宗德未能耿揚於萬。一旦家譜一書,又水源木本之所係,綱常纶紀之所屬,有不容妄参一膚末之見者,又何以修為?”斯時眾皆愀然不說,曰:“天下事,創者有人,繼者不可無人。於家廟既共勷厥事,亦與有勞,則譜牒亦然,又何辭焉?”兄於是然后唯命。</p><p class="ql-block"> 但近遡余團始祖彬公,自金屏徙居大屏坡,此亦如萬川之一派也。其間子孫衍蕃,世次先後,乃將多而易淆,久而易混。自有此一修,雖世遠而祖澤不至於湮,久傅而支派不至於亂,則父老之傳亦有稽而有據,而疑信之余可忝可以免矣。千載下覽斯譜者,度庶几昭如日星,燦然可考耳。噫!譜之復續也,不誠要歟?</p><p class="ql-block"> 是爲序。</p><p class="ql-block"> 旹</p><p class="ql-block">大清嘉慶四年歲次己未春月 穀旦</p><p class="ql-block"> 二十代孫廷符懷信氏頓首拜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