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留英名

文哲

<p class="ql-block">在北京参观了康有为故居展览,很受感动,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在当时140多年前,一批仁人志士,陈独秀、康有为、李大钊、谭嗣同、胡适、鲁迅,接受先进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勇于维新变法,破除封建思想观念、陈腐体制,向封建官僚落后社会挑战。创办《每周评论》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唤醒民众意识。冒着被砍头流血牺牲的精神,曾经五次来到京城天子脚下、七次封建王朝呈交变法建议书,向皇权发起挑战,这种勇气和决心,实在令人敬佩。在改革、维新、变法过程中,必然触犯一些人和集团的利益,改革要付出代价的、是要流血牺牲的。虽然这次维新变法失败了、流产了,但是这种精神和意志依然不过时、依然值得纪念的、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爽等,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清末“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间,康有为考取进士,官至工部主事,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等。</p> <p class="ql-block">‘’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在内忧外患以及中西文化碰撞之下,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唯有进行维新,学习国外,方能救中国。‘’</p> <p class="ql-block">“吾五游京邑,七次上书,皆旅于宣武门外米市胡同南海会馆。” </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全集》帝国版豪华装,1896年出版,包括戏剧、诗歌及评论。</p> <p class="ql-block">这台打字机是中国国民党第一位女党员吴弱男1905年在美国购买的,她曾担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英文秘书。李大钊也曾经用过这台打字机,用于打印党的机密文件、共产国际联络工作。</p> <p class="ql-block">在当时的封建王朝,敢给皇帝冒死上谏,弄不好要杀头掉脑袋的,可见变法维新之勇气和决心。</p> <p class="ql-block">“公车上书”被认为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民众的政治运动开端。</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名称叫《红尘》,太抽象了,仔细看了半天,没有看懂。</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是清光绪朝进士,近代改良派领袖,曾经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维新变法。他提出:“天下变法之事,未有全利而无弊者”。</p> <p class="ql-block">在京城居住期间,创办过《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p> <p class="ql-block">《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较有影响的时政评论性周刊,1918年12月22日在北平创刊,共出版36期。1919年8月30日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停刊。</p> <p class="ql-block">“维新派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代表,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p> <p class="ql-block">主要撰稿人有十多位,主要有陈独秀、李大钊、康有为、胡适、高一涵等。</p> <p class="ql-block">《每周评论》内容丰富,共十二个方面内容,主要有:国外大事、国内大事、社论、文艺时评、随感录、新文艺、读者言论等,直接评论国际国内的政治问题,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维新变法先驱者梁启超所说:“变法不变本源,而变枝叶,不变全体,而变一端,非徒无效,只增弊耳。”</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的途中,一位讲解员帅哥从兜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声情并茂地说,‘’我去意已决,为革命流血牺牲,在所不辞,请把此信交给前院的王师傅‘’。</p> <p class="ql-block">帅哥接着又从兜里拿出三块大洋,交给我。我觉得有些诧异,我们素不相识,给我这些纪念品。我问他都少钱,他没有说,只是让我交付给前院王师傅,我向他道过谢,就继续参观去了。</p> <p class="ql-block">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华夏大地,汇聚成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唤醒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历史已经过去140多年了,变成沉甸甸的记忆。来这里参观游览的人很多,有领导机关的、有社会团体、有大学生,人们有的现场挥毫,写下自己的感想、有的在一起交流情感、有的在回忆那段辉煌时光、荏苒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