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经过毛菜间精细化预处理的食材,刚送入切配间就开启“定制化塑形”之旅。炊事班师傅们手持专用刀具,围绕孩子的咀嚼能力与消化特点精准操作,精准把控筑牢餐盘安全的“第二道营养防线”。</p><p class="ql-block"> 切配环节的“三阶标准”,精准守护饮食安全与营养:</p><p class="ql-block"> 1. 精细切配定形态:所有食材均按标准处理——肉类(猪肉、牛肉等)切为1厘米左右的丁、段,蔬菜(胡萝卜、番茄、油麦菜等)切为1厘米见方的丁或薄片,山药、土豆等根茎类食材切为1厘米小丁,确保大小均匀、软硬适中,适配幼儿咀嚼与消化需求。</p><p class="ql-block"> 2. 分类操作防交叉:切配台严格划分“荤素生熟”专属区域,实行“色标管理”标准化操作——把手上带有红色标记的刀具及对应砧板专处理猪肉等生食,绿色标记刀具负责油麦菜、胡萝卜等蔬菜切配,黄色标记刀具专项处理面条等主食,蓝色标记刀具专门加工虾仁等海产品,全套工具一一对应、定点存放。使用后及时清洁,将案板、刀具、毛巾同步放入专用消毒柜进行消毒,从源头杜绝食材交叉污染风险,筑牢饮食安全屏障。</p><p class="ql-block"> 3. 保鲜处理锁营养:切配后的食材立即分类放入专用保鲜盆,肉类食材覆盖保鲜膜后待用,蔬菜食材沥干水分后置于常温保鲜架,严格遵守“切配后两小时内烹饪”原则,避免营养流失与细菌滋生。</p><p class="ql-block"> 这组“标准化切配密码”,藏着对孩子饮食安全的细致考量。下一站,我们将走进烹饪间,看师傅们如何用低温烹饪、少盐低脂的方式,让营养与美味完美融合,解锁幼儿餐食的“健康秘诀”。</p><p class="ql-block"> 文:姚盼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