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总想闲下来赶紧把工作中的大事记录一下,哪怕对我来说这件大事发生在上周,我觉得也得记录一下,才算这个事情真正结束。</p> <p class="ql-block">没错,上周四,2025.10.23,有一个许昌后备干部观摩团来我校进行参观学习,接领导通知,我又上了一节公开课。</p> <p class="ql-block">这节课我仍然讲的是《认识厘米》,在我们学校牛银萍主任的指导下,把上次的环节进行了优化整理,分为3个大的任务:一、创造尺;二、探究尺;三、使用尺。</p> <p class="ql-block">本课的学习流程:了解古人的测量方式——用“拃”量课桌产冲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创造尺子(经历尺子的由来、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单位、数字)——探究尺子(建立清晰的1厘米表象、认识几厘米)——使用尺子(学会估算物体长度、用尺子测量和读数)——知识延伸迁移测量自已喜欢物品的长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量感。</p> <p class="ql-block">通过小组合作摆 1 厘米小棒量绳长,学生直观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长度对应关系;再以“绳子变长了” 引发思考,引导学生提出拼接小棒的简化方法,进而演示拼合、标刻度、画刻度线形成尺子的过程,接着认识尺子的数字、刻度线、“cm”等核心要素。</p> <p class="ql-block">明确以0刻度为起点的长度读取方法,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接着提出“尺子断了如何找2 厘米、3 厘米”的问题,促使学生跳出“必须以0为起点”的固定思维,为引入减法计算创造需求;随后借助“7-5=2”的实例演示,将减法运算与长度测量结合,让学生理解 “终点刻度-起点刻度=物体长度”的原理。</p> <p class="ql-block">培养学生数感与估测意识;感受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再通过展示“尺子放歪”“从0刻度前空白处测量” 等错误量法,让学生直观辨析问题所在,明确错误原因,为正确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总结 “一放正、二对0、三读数” ,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测量经验系统化、规范化。</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实践都有收获,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长度单位厘米的感知,而且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单位概念体系。</p><p class="ql-block">总之,量感的培养与渗透始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精准把握每一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把学生的思维由生活的直觉引向数学概念,步步深入,让量感在学生的认知里自然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