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面角角,家乡人岁月里的甘甜乡愁

平凡

<p class="ql-block">在西北广袤家乡大地的一隅,有一座名为民勤的小城。它宛如一颗被岁月遗落却依旧熠熠生辉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沙漠的边缘。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都在散发着质朴与坚韧的气息。而那带着麦芽清香的芽面角角,恰似一首悠扬的古老民谣,在民勤人的记忆深处悠悠传唱,成为了舌尖上最珍贵、最甜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漫步于民勤农村的农家小院,若机缘巧合,便能看到热炕上摆放着的盆子或筛子,里面是正蓬勃生长的用小麦、大麦或青稞发出来的一颗颗嫩芽。那一抹嫩绿是生命顽强的跃动,更是一场美食诞生的精彩序曲。民勤人对脚下的土地怀着深深的敬畏与依赖,他们精心挑选自家种植的谷物,将其轻柔地浸泡在水中,仿佛是在轻声唤醒沉睡着的种子。在这个适宜的温度里,这些粮食如同是被大自然赋予了神奇的魔法,渐渐探出嫩绿的芽尖。那芽儿,像是这片大地对民勤人深情的馈赠,带着阳光炽热的温暖和雨露轻柔的滋润。</p><p class="ql-block">待那些嫩芽长至合适的程度,便连同粮食一起将它们晒干,然后再研磨成粉末。此时,芽面便诞生了。那带着淡淡金黄色泽的粉末,散发着粮食发酵后特有的清甜香气,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谱写的一曲甜蜜乐章。凑近细细嗅闻,那股香气直沁心脾,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在其中呢。这芽面,是制作芽面角角的灵魂所在,可容不得半点掺假。民勤人坚守着这份古老的传统,绝不允许用黑面加糖水勾兑来亵渎这地道的美味。因为在他们心中,芽面角角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美食,更是对家乡、对传统的忠诚守望。</p><p class="ql-block">制作芽面角角,是民勤主妇们驾轻就熟的拿手好戏,也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美食盛宴。她们的双手熟练而灵动,取适量芽面,用滚烫的开水烫成不软不硬的糊状制成馅子。那热气腾腾的场面,仿佛是生活的热情在熊熊燃烧。紧接着,用烫好的面粉做成面皮,再将馅子包裹成半月形状,手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细腻与专注。这样的包制的过程,宛如在精心雕琢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将对家人的爱与关怀都悄然融入其中。最后,通过蒸、烙或炸等不同的烹饪方式,就将其烹制成熟。以各种不同的烹饪方式,如同不同的美妙音符,为芽面角角赋予了别样的风味。最好吃的做法,就是烙,也就是说先在锅底上抹点食油,然后将包好的芽面角角放入锅里,然后细火去烙,随时根据火候与芽面角角生熟程度随时翻过烙,直到烙熟了为止。</p><p class="ql-block">烙或炸的芽面角角,口感是那样的柔软而又清香。比如说炸出来的芽面角角,自己轻轻咬上一口,那细腻的口感仿佛能让人触碰到岁月的温柔,芽面的香甜在口中缓缓散发开来,让人仿佛是置身于一片金色的麦田之中,感受着微风的轻柔抚摸。如果是烙制出来的那种芽面角角,就会像是北方汉子的豪迈与热情,外脆内软。外皮的酥脆在牙齿的咀嚼下发出清脆的声响,而内里的馅料却依然保持着软糯那个香甜味儿,两种截然不同的口感相互交织,碰撞出美妙的火花。炸制的芽面角角,恰似一场华丽的烟火表演吧,酥脆香甜。刚炸出锅时,外皮金黄酥脆,咬一口,咔嚓作响,里头的馅料冒着热气,麦子本身的甜香瞬间弥漫开来,那滋味,令人陶醉,让人一辈子都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芽面角角是孩子们心中最期盼的美味。金黄的角角装在粗瓷碗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吃得满嘴甜香,那欢快的笑声在小院里久久回荡。哪怕被大人反复告诫“凉性食物不能多吃”,他们也总是忍不住多塞两个,常常因此闹肚子,却依旧对这口甜香总是念念不忘。那小小的一个芽面角角,承载着孩子们童年的欢乐与梦想,成为了他们成长岁月中最温暖、最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如今,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芽面角角已不再是稀缺美食。然而,它依然是民勤人餐桌上的宠儿。每逢年节,许多家庭都会精心制作这道传统小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芽面角角的独特甘甜,仿佛是在重温过去的时光,延续着那份浓浓的亲情与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民勤芽面角角,用最质朴的食材,演绎出最动人的美味传奇。它是民勤人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是历史的香甜在舌尖的延续,是文化的根脉在烟火气中的生生不息。这一口来自唇齿留香的甘甜,不仅仅是对味蕾的温柔馈赠,更是民勤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它如同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岁月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这份独特的舌尖记忆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等待着更多人前来品尝、传承与守护,让这份来自民勤的甘甜,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流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31日于深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