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央迈勇</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6611</p> <p class="ql-block"> 河北地处祖国北方、华北平原中央,自古为燕赵国土,民族交融之地。河北文物是燕赵文明的物化载体,核心呈现三大文明(先秦古国文明,秦汉诸侯文明,北朝融合文明)脉络,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交融。</p><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我们的冀豫晋陕自驾之旅来到河北石家庄,专程参观了河北博物院,走进历史,领略燕赵大地的文明记忆,感受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河北博物院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河北省博物馆,是河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综合性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承载着燕赵大地的文明记忆。馆内现有馆藏文物21万件,一级文物340件/套,藏品时间跨度从远古到明清,形成完整的河北历史文化脉络。核心展区以“河北历史文化陈列”为主线,串联起先秦的中山国文明、汉代的诸侯富庶、北朝的民族融合、隋唐至明清的畿辅繁荣,其中中山王厝铁足铜鼎、刘胜金缕玉衣、长信宫灯、北齐高洋墓壁等“镇馆之宝”,更是国宝级文物的代表。除历史文物外,博物院还设有多个专题展览,系统呈现河北独特的艺术成就。其展览设计兼具学术性与观赏性,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方式,让观众直观感受燕赵文化的厚重与璀璨,是了解河北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千年燕赵,一眼万年。</p><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裹挟大汉荣光,</p><p class="ql-block">长信宫灯摇曳战国星河,</p><p class="ql-block">在方寸展柜间,触摸华夏文明的体温。</p><p class="ql-block">河北博物院馆藏文物21万件,一级文物340件/套,藏品时间跨度从远古到明清,形成完整的河北历史文化脉络。2011年,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文物局等联合主办了“河北省博物馆新馆入展文物‘十大珍宝’”评选活动,从计划入展的8000件文物中评选出了10件镇馆文物。此次参观我们走遍各展馆仔细说赏了十大珍品的真容,仿佛穿越历史,亲身接触千年文明……</p> <p class="ql-block">1,长信宫灯:1968年在河北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发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体造型为宫女跪坐执灯,设计巧</span>,由6部分可拆卸组成,右袖为烟道,能排烟,灯盘可旋转调光,灯罩可开合控制亮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造型及装饰风格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span>被誉为“中华第一灯”,是禁止出境文物。</p> <p class="ql-block">2. 西汉刘胜金缕玉衣:1968年出土于满城汉墓,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最完整、规格最高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首次揭示了史书记载的“金缕玉衣”的真实面貌。</p> <p class="ql-block">3.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1966年出土于易县燕下都遗址,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21.5公斤。是我国迄今发现战国时期最大的青铜辅首,作兽面衔环状,采用浮雕和透雕工艺,纹饰华丽。呈现兽面衔环造型,兼具实用与驱邪功能。</p> <p class="ql-block">4.中山王厝铁足大铜鼎:战国时期礼器,通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重达60公斤,是九鼎之首,有“铜身铁足”的独特设计,鼎身刻有77行、共469字的超长铭文,字体被称为“中山篆”,是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5.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1977年出土于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通高36.2厘米,长47.5厘米。四只梅花鹿跪坐为桌腿,鹿角盘绕,中层四龙八尾打结,环中钻出四只凤凰,顶部有斗拱结构,比汉代建筑实物中的斗拱早20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龙四凤组成案身,集多种工艺于一体,是战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6.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战国时期家具构件,1977年出土于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51厘米长的猛虎弓身擒鹿,虎身重量凭鹿腿与虎后爪三角支撑,平衡感绝佳,错金银工艺精湛,虎眼镶嵌绿松石。造型生动,色彩斑斓,是战国错金工艺的典范,是战国动态力学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7. 错金博山炉:1968年出土于满城汉墓刘胜墓,通高26厘米。炉盖雕刻仙山、神龙、灵兽等,金丝和金片错出的云气纹如行云流水,熏香时烟火袅袅,仿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8. 彩绘散乐浮雕:1995年出土于曲阳县西燕川村王处直墓,长136厘米,高82厘米。由15人组成乐队吹奏表演场景,人物丰满圆润,表情生动,展现了唐末五代时期的乐舞场面和曲阳石雕的艺术风采。</p> <p class="ql-block">9. 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1989年出土于磁县湾漳村高洋墓,长37米,最深处8米,面积约32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型的北朝时期墓葬壁画,绘制了106个真人大小的仪仗人物和41个祥禽瑞兽,代表了北朝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10. 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1964年出土于保定市,通高42.3厘米。集青花、釉里红两种釉下彩工艺于一身,罐身镂雕开光花卉图案,青花蓝得透亮,釉里红红得浓艳,是元青花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除“十大珍宝”外,河北博物院的先古文物(涵盖旧石器至先秦时期)同样丰富,系统呈现了燕赵大地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体型硕大,器身刻花流畅,龙首为流,釉色乳白泛灰,是北宋定窑贡瓷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战国-中山王厝刻铭铜方壶,1977年平山县三汲乡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通高63厘米,最大径35厘米,重28.72公斤。战国酒器、礼器。四面腹壁上,篆书铭文450字,大意是中山王十四年,中山王命相邦司马赒,择所获燕国之吉金制成此壶。</p> <p class="ql-block">东汉 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由四块玉片插接而成,透雕了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仙形象,是汉代"事死如事生"和升仙思想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西汉 透雕双龙白玉璧,以和田白玉雕琢而成,双龙拱璧,凌空腾跃,造型矫健灵动。玉质莹润无瑕,纹样精致典雅。</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王厝墓的建筑规划图 。1977年出土于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厝墓主椁室,长96厘米,宽48厘米,厚约1厘米,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铜版建筑规划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为研究我国古代陵园建筑和建筑图学提供了珍贵而准确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战国十五连盏铜灯,1977年平山县三汲乡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整体造型犹如一棵大树,主干由三只猛虎托起。设计精巧,工艺考究,是目前考古发现战国时期最高的灯具。这件灯具上布满小动物,形态惟妙惟肖,底座两个小人儿向上仰望,似在祈望什么,应该是在祈福主人的健康。</p> <p class="ql-block">银首人俑铜灯,1977年出土于战国中山国君成公墓,高66.4厘米,整体造型是一个杂耍艺人。他的右手握住一条螭(chī)蛇,蛇的头部上顶,托起高高的灯柱,灯柱顶端是第一盏灯盘;左手握住另一条螭蛇的尾部,蛇身弯曲,顶起第二盏灯;底部是第三盏灯,盘绕着第三条螭蛇,第三条蛇顶起第二条蛇的身体中部,给了它一个有力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铜朱雀衔环杯,西汉文物。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窦绾墓 。其高11.2厘米,宽9.5厘米,以错金工艺制成,朱雀衔环立于兽背,镶嵌绿松石,精美华丽。因杯底有朱红色痕迹,多被认为是化妆盒,也有合卺杯之说 。</p> <p class="ql-block">铜朱雀灯是西汉青铜灯具精品,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其通高30厘米,造型为朱雀展翅翘尾、口衔灯盘之态,灯盘可转动、灯座能盛水,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它通过“消烟”设计减少油烟污染,是汉代环保理念与高超青铜工艺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铜孔雀饰</p> <p class="ql-block">中山王恣铜圆壶</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蟠龙纹铜壶是西汉青铜重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通高59.5厘米,壶身以鎏金、鎏银工艺打造,饰有蟠曲龙纹,纹饰繁复精美。壶内曾存26斤美酒,兼具储酒实用功能与皇家器物的奢华气派,是汉代金银细作与青铜铸造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玉带钩 ,带钩用于系腰带,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腰带扣。使用时下端的柱钉在皮带的一头,上端的钩钩住皮带的另一头。</p> <p class="ql-block">铜羊尊灯</p> <p class="ql-block">东汉龙螭衔环乳钉纹青玉璧 ,国家一级文物。通高30.5厘米,直径24.4厘米,厚1.1厘米。玉璧体型硕大,玉质半透明,青色,局部沁蚀处有褐斑。外沿处及孔周皆有宽带一圈,内饰规整的乳钉纹。上方凸出透雕相对的龙螭衔环,身躯卷曲蜿蜒,用细线刻出五官及足爪,间饰云气纹。两侧镂雕形态各异的龙螭耳。做工精良、玲珑剔透、雍容典雅,为汉代玉璧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是目前考古出土实物中最大最完整的出廓玉璧。</p> <p class="ql-block">铜金铜带钩</p> <p class="ql-block">透雕夔龙黄玉佩 ,用圆形玉片透雕而成,中间为绳索纹圆环,环的外廓透雕三条神龙。三龙曲颈回首,拱背翘尾,生机勃发。中山王馨墓陪葬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铜牛屏座 ,铜牛浑圆壮硕,尾巴挺直,周身饰有错金银卷云纹,尾部错有鳞纹和长毛纹,爽快明丽。牛背上有山羊头面装饰的銎(qlong)口,用以插放屏风扇,出土时内残存木榫(sun)。中山王響(cuo)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摄于河北石家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