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København)是丹麦王国(Kongeriget Danmark)的首都、最大城市和最大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是丹麦的文化中心,古老与神奇、传统与现代交融,曾获得过欧洲文化之都的称号。</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安徒生的故乡,城市中也有许多与安徒生相关的元素,如安徒生雕像、安徒生童话屋等,被称为最具童话色彩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市政厅广场是最古老的商业广场,是哥本哈根市中心的重要公共空间,具有800年的历史,是丹麦许多重大活动的举办地,周围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和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市政厅广场,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哥本哈根的灵魂所在。它用建筑书写历史,用活动承载文化,用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每一位来访者。在这里,人们可以触摸丹麦的过去,感受当下的脉搏,更能预见这座城市的未来 —— 正如市政厅钟楼上的丰收之神,永远以温暖的目光,注视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这座零公里碑位于哥本哈根市政厅广场,是丹麦的中心标志,是丹麦公路里程的起点。</p><p class="ql-block">碑上雕刻的图案蕴含着丹麦的历史与文化元素,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p> 神牛降龙喷泉(Dragespringvandet)建于1915年,由雕塑家乔·斯卡夫特高创作。<br>雕塑描绘的是一条龙正在与一头公牛搏斗的神话场景,在基督教教义中,龙成为撒旦和邪恶、贪婪、凶残的象征,这种观念在《圣经·启示录》中得到强化,将龙描述为"古蛇"和"魔鬼"。这座雕塑体现的正是"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br>雕塑源于圣乔治屠龙的故事,传说利比亚海边有一条毒龙,人们每年都要向它进贡美丽的少女,后来圣乔治骑着神牛与毒龙搏斗,神牛的两个前掌夹住龙的双翼,圣乔治用长矛刺中龙的咽喉,少女得救。<br> 斯堪迪克皇宫酒店(Scandic Palace Hotel)是哥本哈根最著名、最古老的酒店之一,自19世纪末开业以来,一直是城市地标之一,接待过众多名流贵客。建筑风格:它是一座宏伟的红砖建筑,带有高耸的钟楼,是新文艺复兴风格的杰出代表,与广场的整体氛围非常和谐。<br>它以其宏伟的红砖外观和钟楼,构成了市政厅广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br> 哥本哈根市政厅(Copenhagen City Hall)位于市中心的市政厅广场。这座建筑是哥本哈根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地标性建筑,以其庄重典雅的红砖结构和精美的外墙装饰而闻名。高耸的钟楼和尖顶是其显著特征。大厅面积1500平方米,主要用于结婚典礼和官方接待。 市政厅建筑正门上方是哥本哈根奠基人阿布萨隆大主教的镀金塑像。他一手持权杖、一手持剑,展现出威严的气质,与市政厅古朴庄重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市政厅的内部大厅。 市政厅前的围栏上有6只青铜龙雕塑蹲踞着,胁下生双翼,造型威严。<br>四千年前的欧洲大陆,龙是凯尔特人的守护神,被称为"德拉古"(draco),象征着勇敢、正直和无私。中世纪欧洲,龙常与贵族和君主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权力和统治。<br>市政厅前这些龙雕塑不仅是建筑装饰,更传达着市政权力的庄重与守护城市的精神,与市政厅的公共职能相呼应。<br> 市政厅建筑物左侧面对着蒂沃里公园的角落,坐着一位穿西装长袍和戴着高帽的男士塑像,他就是大名鼎鼎、名字与丹麦分不开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了。<br>安徒生头戴高帽,身穿礼服,左手持杖,右手捧书。据传安徒生最心满意足的事情就是坐在这里路旁的椅子上看书,所以后人把他的铜像安放在此。<br>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安徒生1805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 。14岁时,他只身前往哥本哈根追求艺术梦想,经过多年努力,凭借诗剧《阿尔芙索尔》崭露头角,并获得免费学习的机会,后升入哥本哈根大学 。毕业后,他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病逝于朋友家中 。 小美人鱼铜像(The Little Mermaid)是丹麦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于1909年-1913年期间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创作的青铜雕像,安放于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长堤海滨(Langeliniewater front)的浅海中,是丹麦哥本哈根的标志性雕塑,也是丹麦的国家象征之一。<br>小美人鱼铜像由下部直径约 1.8 米的大理石基座和上方高约 1.5 米,重 175 千克的美人鱼铜像构成。小美人鱼上半身为少女形象,秀发束在脑后,右手抚在基座的石头上,左手搭在右腿上,下半身是鱼尾,双腿呈跪姿,她背对大海,面朝海岸,头颅低垂,似有所思,神情略带羞怯与忧郁,展现出少女纯真之美。<br>在其历史中,小美人鱼铜像多次遭受人为破坏,如 1914 年、1964 年头部两次被盗,1984 年手臂被盗,2003 年被炸导致手腕和膝部严重损毁等,但每次都得到了修复,继续屹立在海边。<br> 《海的女儿》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经典童话故事,故事以小美人鱼的牺牲结束,看似是悲剧,但她通过自己的善良和坚强,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救赎,获得了永恒的灵魂,这种从悲剧到喜剧的转变,展示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丹麦雕塑家爱德华・埃里克森以小美人鱼为原型,雕刻了小美人鱼雕像,于 1913 年 8 月 23 日安放在哥本哈根港口长堤公园的一块花岗岩石基座上,成为丹麦的历史名胜和旅游景点。 小美人鱼铜像蕴含着丹麦人对纯真、善良、忠贞与爱情等美好品德的追求,是丹麦童话文化的重要体现,塑造出了 “童话王国” 的国家形象,被丹麦人视为国宝,也是哥本哈根最具人气的历史名胜和旅游景点。 伊瓦尔·惠特菲尔德柱(Ivar Huitfeldt Column)位于哥本哈根港口的兰格利尼(Langelinie)步道,是为纪念在大北方战争中阵亡的海军上将伊瓦尔·惠特菲尔德及其船员于1886年建成。 纪念柱由大理石制成,总高约19米,底座是尺寸为3.377米×3.77米的花岗岩,四周有四幅青铜浮雕,分别刻画了惠特菲尔德的肖像、纹章、他的船只及简短文字,设计中还融入了炮弹、炮筒,船锚则附着在底座上。<br>柱身装饰有金色的皇冠和四个鹰形纹章,柱顶是胜利女神维多利亚的雕像,她展开双翼手持橄榄枝,象征着最终的胜利与和平。<br>伊瓦尔·惠特菲尔德柱象征着对战争中牺牲者的缅怀以及对胜利的期许,承载着特殊的历史纪念意义。<br> 女王纪念碑(Dronning Margrethe II Monument),坐落在根本哈根的长堤公园内,大理石碑座上雕塑着玛格丽特一世女王的半身铜像,尽管铜像雕塑年代已久,绿锈斑驳,但仍能看出女王高雅端庄的气质。石碑座前还塑有一位母亲与孩子的亲情铜像,母亲玛格丽特一世女王裸露着上身,下身着长裙,赤脚坐着,左胸前依偎着她的儿子奥拉王子的身影。<br>青铜材质呈现出典型的铜绿外观,雕塑风格细腻,展现出典雅的皇室气质与人文关怀。<br>在长堤公园里隆重地为女王建立纪念碑,缅怀玛格丽特一世女王。<br> 玛格丽特一世(Margrethe I)女王1353年出生于丹麦沃丁堡,是一位年轻美貌,高雅端庄,聪明睿智,胸怀大志的女子。23岁摄政丹麦,27岁摄政挪威,35岁成为丹麦、挪威两国的女王,42岁成为丹麦、挪威、瑞典三国的摄政女王,是丹麦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br><br> 吉菲昂女神喷泉(Gefion Fountain)由丹麦雕塑家昂拉斯・蓬高铸造,于 1908 年竣工并揭幕,是哥本哈根著名的景点之一。原来设想是将吉菲昂喷泉设于哥本哈根市政厅广场上,后因广场上已有铜龙雕塑,于是将地点改在长堤公园内。 整个铜塑由吉菲昂女神和四条牛及套犁等组成,吉菲昂女神左手扶犁,右手执鞭,驾驭着四条铜牛拼力耕犁,四条铜牛躬身抵角、奋力拉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铜牛的鼻孔喷溅,凝成薄雾,犁后喷泉汹涌,形同垂瀑,台基周围用花岗石随坡度延伸围成一泓水池,所有泉水汇集池内,水池内两边各有一条铜铸巨蟒盘缠,左右两股喷泉,直注铜牛,气势磅礴,景色蔚为壮观。<br>吉菲昂是北欧神话中的一位女神,相传古代瑞典有个叫戈尔弗的国王,答应吉菲昂女神可以从瑞典国土上挖出一块土地,但限时一昼夜,挖多少算多少。于是吉菲昂女神就把她的四个儿子化为四条牛,用犁从瑞典国土上挖了一大块土地,并把它移到海上。从此,瑞典的国土上留下了一个维纳恩湖,而挖出来的土地就是现在哥本哈根所在的西兰岛。<br> 圣阿尔班教堂(Sct. Albans Kirke),也被称为英侨圣阿尔班教堂(The English Church)。<br>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哥特复兴式建筑,建于19世纪后期(1885-1887年)。这种风格旨在复兴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垂直线条、尖拱窗和精致的装饰,整体外观非常优雅、肃穆。<br>这座美丽的教堂是英国侨民的精神家园,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精美的建筑,成为哥本哈根非常著名的一座地标建筑,游客必到的打卡点。<br> 教堂简约、肃穆,符合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阿美琳堡广场(Amalienborg Plads)位于丹麦哥本哈根,是丹麦王室的冬宫所在地。广场呈八角形,中央矗立着腓特烈五世国王的骑马雕像。广场的建筑风格为洛可可风格,四座宫殿对称分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br>此外,从港口对岸的歌剧院,穿过阿美琳堡广场的腓特烈五世雕像,到后方的腓特烈教堂,形成一条完美的对称轴,体现了丹麦独特的轴线美学。<br> 歌剧院 腓特烈五世国王骑马雕像(Frederik 5's ridestatue):位于广场中央,塑像背朝码头,与码头之间有一个宏伟壮观的喷泉,喷泉两边各有一根高耸的方形金属雕塑柱,柱子再往两边是精致漂亮的海滨花园。 腓特烈五世(1596年-1632年)是普法尔茨选侯(1610年-1623年在位),也是三十年战争期间在位一年的波希米亚国王(称腓特烈一世,1619年-1620年) 。 阿美琳堡广场的特色在于每天中午12点的皇家卫队换岗仪式,卫兵们头戴黑色高帽、身着蓝色制服,仪式庄重且富有仪式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丹麦阿美琳堡宫皇家卫兵换岗仪式的历史可追溯至十八世纪中叶,与阿美琳堡宫的建造和丹麦王室的居住传统紧密相关。<br>阿美琳堡宫始建于 1750 年,自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五世时期规划建造后,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便随之形成制度。三百余年来,只要王室成员在宫中居住,每天上午十点半左右,皇家卫队就会从罗森堡宫的营地出发,于正午 12 点准时在阿美琳堡宫广场举行换岗仪式,无论寒暑风雨无阻。这一仪式不仅是丹麦王室传统的鲜活体现,其独特的制服(熊皮帽、复古军装)、严谨的队列动作和偶尔带点风趣的交接细节,也让它成为哥本哈根极具历史感与观赏性的文化符号,传承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br><br> 腓特烈教堂(Frederiks Kirke)又被称为大理石教堂(Marmorkirken),这座非常宏伟壮观的教堂是哥本哈根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它的建造计划始于1740年,是为了纪念奥尔登堡王朝登上丹麦王位300周年。但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预算问题),工程一再拖延,最终在1894年才竣工,历时超过150年。 腓特烈教堂位于丹麦哥本哈根阿美琳堡王宫广场西侧,是为纪念奥尔登堡皇族统治丹麦三百周年而建。教堂始建于1749年,由尼古拉·伊格维德设计,但因资金短缺停工近150年,最终由费迪南德·迈尔达赫设计,卡尔·佛瑞德里克·蒂根筹资续建,于1894年8月19日开放。它是丹麦最大的圆顶教堂,也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大的圆顶教堂。 腓特烈教堂采用了新古典主义风格,这种风格深受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影响,强调宏伟、对称和简洁的几何形状。教堂巨大的铜绿色圆顶是北欧最大的教堂圆顶之一,灵感来源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配色独特,采用深蓝色与暗金色搭配,营造出典雅氛围。二层设有环形观景廊道,便于俯瞰全景,两侧安置有不同时期的高大管风琴,每隔十五分钟奏响乐曲。教堂正门上方山形梁刻有“惟有主的话永远长存”的铭文,神坛装饰相对简洁,以十字架为主,符合新教传统。内部还展示丹麦王国纪念章、祈祷祭坛及花卉浮雕,部分区域保留18世纪原始祭坛画,描绘圣母领报场景。</p> 新港(Nyhavn)是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的人工运河,由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下令于1669年至1673年开凿,旨在将海水引入国王新广场以促进城市海运与经济发展。这段长约500米的运河连接厄勒海峡与城市核心区,现存两岸建筑多为17-18世纪建造的彩色房屋,形成鲜明的历史景观带。<br>20世纪后期,运河阳面改造为步行街,传统海员酒吧转型为现代餐馆与咖啡馆。夏季航道停泊复古木船,现新港已成为哥本哈根核心景点,融合历史建筑与都市休闲功能。<br>安徒生曾在新港20号、67号等公寓居住并创作了《打火匣》《豌豆公主》等经典童话。<br> 入口处1872年设立的铁锚纪念碑用于纪念二战丹麦海军官兵。 运河两岸排列着许多建于17世纪至19世纪的彩色房屋,红、黄、蓝、绿等鲜艳的色彩交相辉映,这些房屋的不同颜色在历史上有实际功能和社会含义,如红色常见于中产家庭住宅,绿色多为小酒馆等。 岸边色彩丰富的啤酒屋和餐馆,以及运河里竖着桅杆的各种木船,构成了极具哥本哈根风情的画面。 夜幕降临,哥本哈根的夜景具有童话般美感且恬静迷人,融合了历史建筑与现代都市的光影魅力。<br>灯光以艺术、柔和装饰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艳丽风格,更显恬静与艺术感。<br> 商店的霓虹灯与招牌在夜空中交织成一幅绚烂的画卷,而空旷的街道则透露出夜晚的宁静与繁华。 以独特的六边形堆叠造型闻名,宛如一对巨型仙人掌矗立在哥本哈根的水岸旁。夜晚灯光亮起时,建筑的几何轮廓在深蓝色夜空下格外醒目,与水面的光影交相辉映,成为哥本哈根现代建筑景观中极具辨识度的地标之一。 哥本哈根是座集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城市,充满活力、激情与艺术气息。哥本哈根集聚着充满童话气质的古堡与皇宫、乡村与庄园。从沉淀着古老历史的旧皇宫,到延续着皇族传奇的阿美琳堡宫,比邻坐落在这个城市中。<div>“五月晴光照太清,四郎岛上话牛耕;樱花吐艳梨花素,泉水喷去海水平。湾畔人鱼疑入梦,馆中雕塑浑如生;北欧风物今观遍,民情最美数丹京。”我国诗人郭沫若曾以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哥本哈根。</div> 摄于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