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回忆录——半生耕耘守初心

平凡的光木雨林

<p class="ql-block">昵称:平凡的光木雨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634622</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1],这句箴言如洪钟般在我人生路上回荡,时刻提醒着我:纵岁月流转,亦要守着热忱、踏稳每一步。人生本是场满是未知的远行,那些猝不及防的命运转折,往往悄悄勾勒出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p><p class="ql-block"> 1977年,命运的齿轮轻转,我的家庭像怀揣希望的候鸟,毅然飞向启东海防[2]这片藏着挑战与生机的土地。初来的我满心茫然,像艘在大海中失了方向的孤舟,满脑子只想回启东五·七农场,寻回打工时的安稳。就在我彷徨无措时,时任海防农场三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陈文忠,如穿透乌云的曙光,拍着我的肩语重心长地说:“两边都是农场编制,留在这里,发展机遇并无不同。”这番话暖如春日阳光,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我决定留下,却未想这一留便是近五十年,这段岁月最终成了我生命里最珍贵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壮年,如今已两鬓染霜。可那些奋斗的日子,却像夜空中最亮的星,在记忆里愈发清晰。多亏陈书记的信任与举荐,我先后挑起大队民兵营长、治保主任、农技植保员的担子。尤其是当民兵营长那几年,我像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每天领着民兵刻苦训练、坚守岗位,心里只想着护好一方安稳、为国防出份力。这份付出终有回响,我们多次获启东市(县)江海区、寅阳公社人民政府和人武部表扬,所在村常被评为民兵工作“三落实”[3]单位,我也多次拿到“先进个人”证书。这些沉甸甸的认可,成了我后来前行最坚实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1988年,人生迎来新转折。我从老会计手中接过寅阳镇东升村总账会计的账本,瞬间明白:全村人的柴米油盐、村子的发展开支,都系在这一本本泛黄账册上。每笔收支我都反复核对,指尖划过纸页时总默念:绝不能因半点疏忽,耽误村子事、凉了村民心。也是这一年,经镇里批准,我家在村东侧、距海防约500米的匡河承包水域,一头扎进水产养殖。为让这片水“生金”,我在匡河东岸一锹一锹挖泥,硬生生造出10亩鱼塘。看着蟹苗长出硬壳、小鱼欢快穿梭,心里的盼头也跟着冒了出来。那段日子,我像上了弦的发条,白天埋首账本算收支,夜晚和周末就扎在塘边:蹲在田埂上看水质清浊,记下水温变化,调配饵料时总怕多一勺浪费、少一勺饿着鱼虾——这片水,装着我们一家人对好日子的全部念想。</p><p class="ql-block"> 1994年,我任寅阳镇东升村支部副书记,1995年又接过村党总支书记的担子。刚上任,我就把“优化村班子”放在首位:对年事渐高、干事劲头不足的老同志,我带着敬意与不舍,一次次上门促膝长谈,劝他们安心退居二线;同时把目光投向村里有文化、有冲劲的年轻人,像秦建辉、徐向杰这些小伙子,都被我拉进村干部队伍,为村子注入新鲜活力。时任村支部副书记的郁瑞玉,是我工作中最得力的搭档,她做事干练、责任心强,我们俩并肩为村子的事跑前跑后,日子虽忙碌,却满是踏实与充实。</p><p class="ql-block"> “新官上任三把火”,我和村班子一起,向全村人许下承诺:要把粮棉生产搞上去,尤其是棉花,一定要做到全镇领先;而且每年至少为村民办一件实事,还要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为了给大家做个榜样,我和妻子把自家的棉田当成了“试验田”。记得有一次,狂风夹着暴雨倾盆而下,我们俩披着雨衣就冲进了田里,忙着制钵、搬苗、覆膜,护着那些棉苗就像护着自家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家的棉田连年高产,先后拿到“启东市棉花高产竞赛二等奖”“启东市棉花高产竞赛三等奖”,我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还当选了启东市(县)寅阳乡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我们村的故事,不仅在全市村支部书记会上被表扬,还被启东市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成了周边村子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上任第一年,我就牵头推进埭路拓宽工程,立志要把村里每条埭路都拓宽到3.5米以上。哪怕过程中需要占用部分农户的承包地,我们也耐着性子一次次上门沟通,一心只为让村民出行更方便、物资运输更顺畅。与此同时,村里的广播线路年久失修,很多村民听不清节目,我们就挨家挨户排查检修:爬梯子检查线路、蹲在地上调试设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为让党中央的声音、村里的通知,能清清楚楚地传到每一户人家。还有一次,村子遭遇持续干旱,泯沟底都干裂出了口子,村民用水难,连给庄稼打农药都要跑老远取水。多亏了镇政府的支持,我们发动村民按田亩集资,雇来挖机疏浚泯沟。那段时间,我们村干部天天上门跟村民讲道理、说好处,终于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当清澈的水流重新灌满泯沟、滋润干涸的土地时,我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p><p class="ql-block"> 1996年,“用电难”成了村民最烦心的事——电压不稳、经常停电,这个问题困扰大家好多年了。我们村率先向镇政府和供电站提交申请,争取电网改造项目,还幸运地拿到了资金补贴。为了让村民理解支持,我们给每家每户都发了“致全体村民的一封公开信”,又通过广播反复宣传、村干部上门讲解,一点点打消大家的顾虑。集资阶段,有个别村民不理解、有抵触情绪,我们就一次次上门谈心,用真心换真心。最终,电网改造顺利完成,镇有线广播站还借着这个机会,把广播线路附在电网杆上,实现了“逐门逐户单独进线”,村民们听广播的效果好了很多,精神生活也丰富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1997年,国家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恰逢行政区划调整,东升村和寅阳镇风光村合并成了海中村,我继续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当时,各村组的土地情况复杂,有的地块肥沃、有的地块贫瘠,矛盾一触即发。我和同事们下定决心,要把这件事办得公平公正。我们几乎走遍了全村22个村民组的每一块田地,鞋底磨破了好几双,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划田之前,我们把村民召集起来,让大家敞开了说想法、提意见,等到所有人达成共识,再按照“公开公正、合情合理、一视同仁”的原则推进——我们心里清楚,这事儿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后来,无论是组织民兵训练、落实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建设“电话村”、推广水稻种植、清理农户超面积建房,我们都卯足了劲稳稳办好,而棉花产量也连续三年保持全镇第一,兑现了当初的承诺。</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事忙得热火朝天,家里的养殖事业也没落下。1998年,我们盖起了三层小楼,站在新家门口,看着亮堂堂的窗户、整齐的砖墙,心里踏实得像揣着块暖玉——这是我和妻子用一滴滴汗水换来的,是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证明。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流言蜚语也跟着来了:有人背后说我盖房是“吃活食”[4],用了不正当的手段。那些话像小石子一样砸在心上,闷闷地疼,但我问心无愧,只能把委屈咽下去,然后更用心地为村民办事——我相信,实实在在的行动,总能堵住那些闲言碎语。</p><p class="ql-block"> 回首半生,从握着账本的会计,到守着村子的书记;从领着民兵训练的营长,到围着鱼塘转的养殖户,身份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心里那份“责任”,从来没有变过。这一路,我尝过荣誉加身的甜,受过被人误解的委屈,也经受过生活的考验,但我始终没忘当初的初心——好好过日子,为村民办点实事。如今,我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启东海防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段回忆,都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我衷心祝愿这片我奋斗过的土地越来越好,祝愿这里的乡亲们,日子能像清晨的太阳,永远充满希望,越过越红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 [1]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到的。</p><p class="ql-block"> [2]启东海防:位于江苏省东南角,是江苏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于1970年形成,现为启东市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圆陀角村。</p><p class="ql-block"> [3]“三落实”:是毛泽东于1962年6月视察中南地区时提出,具体指民兵工作的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p><p class="ql-block"> [4]“吃活食”:是启东方言,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利,带有指责贪心、投机取巧的意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