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阳明画像</p> <p class="ql-block"> 近日,我随萧山区关工委五老讲师团前往慈溪、余姚,开展了一次学习考察。在余姚参观了王阳明故居。近十天过去了,王阳明故居内所见所闻仍萦绕心头,尤其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名守仁,号阳明,余姚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生于1472年,自幼聪慧过人,却非一帆风顺。年轻时,他遍读朱熹著作,为探究“格物致知”之理,曾面对竹子连“格”七日,最终病倒也未得真理。这次失败让他意识到,单纯向外求索并非成圣之道。</p> 1506年,王阳明因仗义执言遭贬至贵州龙场。在那个蛮荒之地,他日夜沉思,终于在一天深夜豁然开朗,悟出“心即理”的道理——真理不在外界,而在我们内心。这一被称为“龙场悟道”的突破,奠定了心学基础。 此后,王阳明提出三大核心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br> “心即理”告诉我们,宇宙的真理本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无需外求;“知行合一”阐明真知必能行,不行只是未知;而“致良知”则指出人人内心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这些思想如清泉般洗涤了当时僵化的学术氛围。 王阳明不仅是思想巨人,也是实践者。1519年,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临危不惧,仅用35天就平定叛乱,创下军事奇迹。在江西剿匪时,他不仅用兵如神,更设立书院,教化民众,实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治理理念。 <p class="ql-block"> 站在王阳明故居中,我思考良多:</p><p class="ql-block"><b> 其一,知行本是一体。</b> 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现实中,我们常将知与行割裂——知道熬夜不好,却依然熬夜;懂得学习重要,却懒于行动。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获取知识从未如此容易,但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却愈发困难。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将认知付诸实践的过程。</p> <b>其二,良知是内心的明灯。</b> 在价值多元的当代,我们常感迷茫。王阳明的“良知”说提醒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面对选择时,不必盲目追随外界声音,而应倾听内心,让内在的道德罗盘指引方向。 <b>其三,事上磨练是真功夫。</b> 王阳明强调“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在舒适区中,我们难以真正成长。无论是学业的困难、工作的挑战还是人际的复杂,都是磨练心性的道场。真正的智慧,诞生于应对现实问题的过程中。 <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时,我深深感受到,王阳明心学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生动活泼的生活智慧。它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拥有无限潜能,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都能成就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以王阳明为榜样,不只做知识的收藏家,更做行动的实践者;不只追求外在成功,更注重内心建设;不只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和发展中,找到那条通往光明的正确的人生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