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依旧——重阳江南忆,皓首逐清欢。

无锡二胡

<p class="ql-block">文字:无锡二胡</p><p class="ql-block">图片:无锡二胡+AI</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42540447</p> 朗诵 <p class="ql-block">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时光仿佛便会放缓脚步,轻轻将人拉回那些载满记忆温度的岁月里。这份浸着熟悉与温情的曲调,恰是当下老年人娱乐生活最生动的诠释,既藏着岁月沉淀的回响,更映着银发人生的鲜活光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江南的重阳,总裹着三分桂子的余温、七分江风的清冽。当丹桂花事褪尽最后一缕甜香,长堤柳岸、石桥画舫间留存的,从不是寂寥的秋声,而是一曲愈发清亮的“涛声”——那是银发老者踏遍山河的足音,是艳色衣衫映亮景区的笑影,是岁月沉淀后依旧滚烫的生命律动。这“涛声依旧”,早已不是故纸堆里的怀旧絮语,而是当代中国老年人以“涛声如洪”的壮阔,在时代画卷上写下的鲜活注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若说“涛声依旧”是岁月沉淀的底色,那“涛声如洪”便是生命挣脱束缚后的奔涌。退休之前,老人们的活力多被层层枷锁包裹:既有家属期盼下的责任捆绑,需为子女操劳、为家庭奔忙;更有“身份”这座无形的山——是单位里不苟言笑的领导,便难放下身段随节拍起舞;是讲台上温文尔雅的教授,便觉街头高歌有失体面。那些藏在心底的热爱,像被闸门拦住的江河,只能在岁月里默默蓄力。可一旦卸下职场的铠甲、褪去身份的光环,退休后的他们便成了最自由的“普通人”:不必再顾虑“领导形象”,能跟着广场舞队的鼓点尽情摇摆;无需再维持“教授风度”,可抱着葫芦丝在公园吹到日落。这份挣脱枷锁的畅快,让积压半生的活力如闸门骤开的洪流,奔涌而出、声势如洪——国庆节的长城脚下,数百位老者身着红衫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声浪裹着秋风漫过城墙,比山间云海更显壮阔;重阳的西湖岸边,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队沿着湖堤排开,彩绸随舞步翻飞,乐曲与湖浪共振,成了秋日里最热闹的风景;社区的活动中心里,模特队的阿姨们踩着猫步走过红毯,旗袍裙摆扫过地面的细碎声响,与隔壁棋牌室传来的“掼蛋”喝彩声交织,满是生活的烟火气。这般盛况,恰如一首《沁园春》所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桂落江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拂霜鬓,涛起秋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看红衫映壁,长城放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彩绸舞岸,西湖流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模特裁云,棋声逐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极舒拳趁暖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凭栏处,尽鹤发童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意气飞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半生蓄力深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卸枷锁、今朝任疏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忘昔日官帽,今朝布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前案牍,此刻壶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水为邻,诗书作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岁月如歌韵绕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须知道,这人间乐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赖我家邦。</p> <p class="ql-block">  这份壮阔,始于生命长度的慷慨馈赠,是岁月赋予的底气。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5岁,较改革开放初期增长近20岁;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7亿,占总人口近五分之一。更长的寿命维度,不仅是数字的攀升,更是生命质量的飞跃——如今六旬老者,或能健步登黄山、泛舟游西湖,其体能与活力堪比昔日四旬之人。当岁月不再是压弯脊背的重负,而成为滋养精神的土壤,老人们自然有底气走出家门,让生命的“涛声”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回响。</p> <p class="ql-block">  这份壮阔,源于物质丰裕的坚实托举,是时代给予的从容。从“愁温饱”到“享安康”,中国用数十年时间完成了民生的历史性跨越。如今的老年人,大多手握稳定的养老金,不必为柴米油盐烦忧;子女辈生活安定,无需他们过度操劳。当“缺钱”“缺闲”的枷锁被打破,“娱乐”便成了晚年生活的关键词——他们可以约上老友遍访名山大川,用相机定格三峡的壮阔、丽江的温婉;也能在古镇巷陌间寻一杯清茶,任时光在闲谈中缓缓流淌。物质的丰盈,让老人们得以卸下生活的重担,以轻盈的姿态拥抱世界,让“涛声”里满是从容与惬意。</p> <p class="ql-block">  这份壮阔,更扎根于社会保障的周全守护,是时代织就的温暖网络。如今的社会,早已为老年人铺就了一张“便利之网”:公交地铁上的免费席位、公园景区里的免票通道、旅游出行时的机票住宿折扣,让每一次出发都少了阻碍;医疗保障的全覆盖、人身意外险的普及,让旅途多了安心,不必再为突发状况忧心忡忡。而更珍贵的,是社会给予的“文化滋养”——老年大学里,课程表从传统的书法绘画、二胡古筝,延伸到时尚的电吹管演奏、AI智能应用;从舒展身心的民族舞、太极拳、八段锦,到益智怡情的掼蛋、麻将,再到贴近生活的厨艺课堂、奢侈品鉴定课,甚至还有短视频剪辑、手机摄影等“新潮技能”。这些丰富的文化供给,不仅填补了退休后的时间空白,更唤醒了老人们潜藏的热爱——他们或许曾是车间里的技术工、讲台上的教书匠,退休后却能在舞蹈班跳出新疆舞的灵动,在乐器课奏出《茉莉花》的悠扬;当他们带着这些习得的热爱走向旅途,便成了景区里最动人的风景:在西湖边合唱老歌,在长城上展示太极,让“涛声”里满是文化浸润的鲜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而这一切“涛声如洪”的盛况,终究离不开国富民强的时代根基。唯有如大唐盛世般安乐祥和、百姓富足,老人才有底气卸下生活的重担,才有心力追求精神的丰盈。如今的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筑牢物质基石,社会保障织密民生防线,文化繁荣滋养精神世界——正是这份“家邦兴盛”,让老年人不必困于“养老”的刻板印象,得以在“享老”的时光里绽放光彩。这份“涛声”,既是个人生命的欢歌,更是祖国繁荣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展望未来数年,这份“涛声依旧”的壮阔必将愈发响亮。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对老年人需求的关注将更细致:或许会有更多定制化的“银发旅游路线”,让老者轻松走遍山河;或许会有更智能的“适老文化产品”,让AI助力他们玩转新潮;老年大学的课程会更丰富,社区的活动会更贴心,医疗保障会更精准。那时的“涛声”,不仅有广场舞的热闹、景区的欢腾,更会有老年人参与社会公益的身影、探索新领域的脚步——他们可能是社区里的“银发讲师”,可能是短视频平台的“老年博主”,可能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使者”。这份“涛声”,将从“享受生活”走向“创造价值”,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p> <p class="ql-block">  重阳的风又吹过江南,丹桂花落的香气里,广场舞的乐曲、葫芦丝的旋律与老者的笑声交织,成了最动人的“涛声”。这“涛声依旧”,是对岁月的致敬;这“涛声如洪”,是对生命的礼赞,更是对祖国繁荣的礼赞。它清晰地告诉我们,晚年从不是人生的落幕,而是另一场精彩的开场——而这场开场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祖国,为每一位老者托起了稳稳的幸福,让他们的生命之光,在时代的浪潮里愈发璀璨。</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总能看见三五成群的老人围坐在一起:有人轻轻跟着哼唱《涛声依旧》,让熟悉的旋律在空气里流转;有人用手指在腿上打着节拍,与同伴共享这份韵律;偶尔还会有人拿起手边的乐器,断断续续地奏出几句曲调,引得旁人轻声和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将银发染成温暖的金色,歌声与笑声交织,没有复杂的娱乐设备,也没有热闹的喧嚣——只是一首老歌、一段陪伴,便撑起了他们午后的惬意时光。平日里,老人们也爱在家中摆弄音响,反复播放这首曲子:有时跟着学唱,让旋律熨帖心底的回忆;有时跟着起舞,让身体随节奏舒展;甚至会拉上老伴儿一起回忆年轻时听这首歌的场景——或许是第一次在收音机里听到的惊喜,或许是某次聚会中朋友哼唱的片段,每一个与《涛声依旧》相关的细节,都成了他们茶余饭后最珍贵的谈资。对他们而言,这首歌早已不只是一段旋律,更是串联起过往岁月、丰富当下生活的精神慰藉,是娱乐,更是深埋心底的情怀寄托。</p> <p class="ql-block">  《涛声依旧》的词曲创作,均出自音乐人陈小奇之手;1993年,经歌手毛宁深情演绎后,这首曲子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经典记忆。若论乐曲演奏的独特韵味,葫芦丝的演绎自带一种温润的水乡气息——其独特的颤音与滑音,似江南烟雨般缠绵,能将“枫桥夜泊”的诗意与悠扬展现得淋漓尽致,闭眼倾听,仿佛能看见江面上渔火闪烁、轻舟飘摇;而二胡的演奏则更添一份深沉与绵长,琴弦颤动间,似有岁月缓缓流淌,将歌曲里藏着的怀旧情绪与人生沉淀拉满,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轻声诉说一段过往故事,轻易便能勾起人心底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我作为亿万喜爱《涛声依旧》的一员,今天也想循着这份热爱,分别用葫芦丝和二胡演奏《涛声依旧》这首乐曲——愿将这份承载着时光厚度与温情的旋律,献给各位美友们,一同共享这份岁月馈赠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