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 2025 10 21 <p class="ql-block">离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黄帝陵,我们乘车东行,抵达了革命圣地——延安</p> <p class="ql-block">午后,我们依次走进了杨家岭和枣园。在杨家岭,我们首先参观了中央大礼堂——这座于1942年落成的建筑,正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七大的召开地。走进礼堂,内部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布置,“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标语格外醒目,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决定中国前途的关键时刻。</p> <p class="ql-block">步出礼堂,我们随后弯腰走进领导人居住的窑洞,屋内朴素的木板床、旧桌椅,无声地诉说着往日的艰苦与不凡。不远处就是毛主席耕种过的菜地。这一方小小的田地,正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段峥嵘岁月最生动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转往林木葱郁的枣园,我们穿行于书记处礼堂、作战研究室之间,每一件斑驳的器物都让人感受到在艰难岁月里依然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以下这三张照片是我2004年去延安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的夜晚,我们入住的金延安园区令人惊喜。这片街区巧妙地融合了陕北传统风貌与现代便利,石窑、院落与时尚店铺相映成趣,让我们在舒适中深度感受了当地风情。</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我们观看了情景体验剧《延安保育院》。它讲述的正是革命岁月中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前线奋战的将士与工作者们,不得不将自己的骨肉托付给组织。剧中,保育院的老师们冒着炮火,用生命守护和转移这群孩子,体现了在宏大历史背景下,一种超越血缘的深情与大爱,剧情朴实却直击人心。</p> <a h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jQ5OTk0Mjg5Ng==.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观看情景剧延安保育院 演出片段</a>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后,意犹未尽的我们恰好赶上了园区的街头互动演艺——《延安十三年》。这并非静止的表演,而是一场我们跟随演员移动的沉浸式体验。队伍从欢腾的安塞腰鼓启程,途经表现大生产运动的《纺线线》场景,再现了军民一心、自力更生的火热场面。</p><p class="ql-block">最有趣的环节是“群众动员”,大家手举旗帜,高呼口号,形成一支收复失地的游行队伍。我紧抓着一旁兴奋参与的妹妹的衣角,一边录像一边生怕被人流冲散,紧张又激动。随后,经典歌剧《白毛女》选段在街头上演,将旧社会的苦难真实再现。</p> <p class="ql-block">这一晚,我们不仅是观众,更成了剧情的一部分,在时空交错中切身感受了那段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行程匆匆,虽未能亲登宝塔山,只在行车途中远望了那座巍峨的宝塔,但它如同历史的守望者,已将这延安精神的印记,深深烙在我们心中。</p> 南泥湾 2025 10 22 <p class="ql-block">今天行程的第一站,是路过闻名遐迩的南泥湾。这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诞生地,当年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使这片曾经的荒滩变成了“陕北好江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如今亲临,发现这里更像一个开放式的纪念地,并未建成传统景区。目之所及,是广袤的田野和那几个标志性的建筑——镌刻着“南泥湾”大字的石碑和极具特色的“稻花大门”。我们停车驻足,在碑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妹妹的合唱团最近正排练这首合唱《南泥湾》,此刻身在这片传奇的土地上,她情不自禁地轻声哼唱起来:“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悠扬的旋律在现场飘荡,历史与歌声在此刻交汇,让这次短暂的停留变得格外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导游在大巴车上带领大家共同唱起了我们熟悉的南泥湾这首歌 只是我没录相 只录了声音。</p> <p class="ql-block">从黄帝陵的寻根问祖,到延安窑洞的红色记忆,再到南泥湾的动人歌声,这段旅程充满了家国情怀与温馨细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