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文化建设: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磅发布,其中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部署,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勾勒出清晰路径。结合乡村振兴促进法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层逻辑,我们可从以下维度深入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根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这一要求体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政治属性,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核心价值观作为乡村文化的“魂”。</p><p class="ql-block">例如,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把理论宣讲与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农民在获得感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在乡村广泛设置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将其融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使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农民的行为自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丰富文化供给与活动,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基层活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件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这一部署着力解决乡村文化供给不足、供需脱节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优质资源直达机制打破了城乡文化资源分配的壁垒,让城市的专业艺术院团、文化企业的资源能精准对接乡村需求,比如将非遗传承、艺术培训等资源送到乡村。</p><p class="ql-block">- “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是对乡村文化需求的精准回应,传统戏曲中蕴含的忠孝、和睦等价值观,与乡村文化土壤高度契合,既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又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乡土文化能人是乡村文化的“活载体”,扶持他们能带动乡村文化自我造血,例如培养乡村文化讲解员、民间艺人,让他们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传承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守住乡村文化振兴的根与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的要求,凸显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与重要性。</p><p class="ql-block">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的“物质容器”,每一处民居、每一条巷道都承载着历史记忆;乡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如乡村的古戏台、传统技艺(剪纸、编织等)。对它们的保护不是简单的“冻结式”保存,而是要“活化利用”,例如将传统村落改造为乡村文旅综合体,让游客体验传统农耕生活、参与非遗制作,实现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双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结合《乡村振兴促进法》,构建乡村文化振兴的法治保障与社会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三十条从法律层面规定了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形成政策与法律的呼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政府通过“丰富农民文化体育生活,倡导科学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比如建设乡村文化礼堂、体育健身广场,开展科普讲座、健康知识宣传等。</p><p class="ql-block">- “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推进移风易俗,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则是调动村民主体作用,通过自治方式培育文明乡风。例如很多乡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的操办标准、礼金数额等作出规定,有效遏制了攀比浪费之风。</p><p class="ql-block">- “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将乡村文化建设细化到村镇、家庭层面,通过评选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以点带面形成文明风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文化的本质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层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文化的本质来看,乡村文化建设最终是要“美饰人的外表言行,长久的接触良好的人文成果,激发并增长人善良美好的一面”。在乡村语境中,这体现为通过文化熏陶,让农民在对待他人时更和睦(如邻里互助)、对待自己时更自律(如勤劳致富)、对待环境时更爱护(如生态保护),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终极目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综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部署,是从思想引领、供给激活、遗产保护、法治保障等多维度发力,既回应了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又锚定了文化振兴赋能乡村全面发展的长远目标,为绘就乡村文化繁荣的美好图景提供了行动指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