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美]阿巴斯·阿马纳特,译者:冀开运 邢文海 李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无法踏上这古老的土地,那就在书中看看它。</p><p class="ql-block">76万字,作者是伊朗裔美国人,耶鲁大学历史教授。作为一名学者,治学严谨、客观,尊重史实。从政治、宗教、经济、文化、民族、艺术,多视角、全方位论述,丰富多彩,读的过瘾。这才是历史该有的样子,而不只属于帝王将相。伊朗像面镜子,从中似乎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影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饶的土地,弥赛亚、大撒旦、异端,狂热的宗教信仰,强烈的个人崇拜,宪法、教法并立,除了法院,还有革命委员会……。500年来,国王、列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看似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喜忧参半,但仍旧“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个世纪以来伊朗的绘画、音乐、建筑、手工艺品、园艺、诗歌、哲学、历史、文学作品和现代戏剧、现代电影,都反映了国家控制下的残酷、不宽容和整齐划一,以及渴望摆脱这一控制的心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斯地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就像中国丝绸,为西方人趋之若鹜。这幅《所罗门的宫廷》是典型的表现王权结构的波斯风格画作。在波斯语通俗故事中,所罗门经常与贾姆希德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伊斯玛仪·纳卡什·巴斯希(Isma‘il Naqqash bashi)所画,伊斯法罕,约1870年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挂毯完成于伊斯兰历946年/公元1539—1540年,织造地点可能是大不里士,这幅阿尔达比勒挂毯是塔赫玛斯普向其祖先萨菲·丁·阿尔达比利陵墓进献的一对地毯中的一幅。</p><p class="ql-block">现存于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帕斯卡·科斯特的建筑绘画作品,1841年。《从庭院看皇家宫殿和国王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柱宫接待大厅是十七世纪中期萨法维王朝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812年起,法特赫·阿里·沙赫的宫廷被逐步绘制在德黑兰内加勒斯坦宫的大厅墙壁上。太阳王座上的众王之王被王子总督、政府首脑和军事将领们簇拥着,两侧站立着宫廷仆从、恺加部落汗、平民政要以及邻近的阿富汗、库尔德、格鲁吉亚和土库曼王子(曾在波斯宫廷避难),此外还有奥斯曼帝国、英国和法国的使节以及迈索尔统治者蒂普·苏丹、阿拉伯半岛中部瓦哈比酋长国和信德王国的代表。相互较劲的英、法两国代表团传达了帝国相互制衡的信息;恺加的宿敌俄国则缺席其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德黑兰 戈莱斯坦建筑群的内部可以看到太阳殿及其钟楼</p><p class="ql-block">由马哈茂德·汗·卡尚尼绘制,布面油画,创作于伊斯兰历1285年/公元1868年,戈莱斯坦宫博物馆及图书馆,德黑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城门外的商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波斯,天堂被叫做“天园”,被想象成花园的样子。戈尔尚(Golshan)花园坐落于伊朗中部沙漠的塔巴斯(Tabas)绿洲上,是一座典型波斯风格的围墙花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72年霍尔木兹岛被葡萄牙占领,17世纪初在英国干涉下回归伊朗,曾是波斯湾最重要的贸易中心,郑和曾三次率中国商船队到此,岛上地表呈现红、橙、黄、蓝等多种靓丽色彩,也被誉为波斯湾的“彩虹岛”。该岛扼守“世界油阀”霍尔木兹海峡,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当今国际地缘政治热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基尔巴扎(Vakil bazzar)对南部贸易至关重要。曾是中国古丝绸之路是的一个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特赫·阿里·沙赫猎狮子的场景。岩石浮雕,波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座位于切什梅赫·阿里(Cheshmeh‘Ali)的岩石浮雕靠近德黑兰南部的雷伊遗址,表达了波斯王室传统的复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蚕桑、丝绸技艺传到了波斯。直到1870年代,尽管吉兰省当时的蚕桑业规模要比萨法维时期小,但仍是本地一项相当可观的产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类似鸦片战争,因为贸易、投资摩擦和大英帝国的殖民野心,1857年英属印度海军轰击穆罕默拉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明·默克(Amin al-Molk)商队旅店是卡尚的一项慈善捐赠,也是纳赛尔时代早期的建筑杰作。而这只是伊朗为数众多的多功能交易场所之一,可用于开展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p><p class="ql-block">J.迪厄拉富瓦,《波斯,迦勒底和苏西亚纳》,《新航海日记》(1881—1882年),第14册,第99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19世纪,鸦片是欧洲列强销往亚洲的一种重要商品。1881年,一名法国人在伊斯法罕监督鸦片的制造。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公司首先开始向伊朗出口鸦片,但伊朗商人很快就参与到这种利润丰厚的商品的生产和出口中了。</p><p class="ql-block">J. 迪厄拉富瓦,《波斯,迦勒底和苏西亚纳》,《新航海日记》(1881—1882年),第13册,第125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纳赛尔.丁.沙赫(1831——1896),伊朗恺加(卡扎尔)王朝的第四任君主,伊朗近代化探索的关键人物。他既传统,又对西方现代文明充满好奇。他是位摄影爱好者,拥有伊朗最早的照相机,留下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他拥有84位嫔妃,崇尚丰腴、黑发、连心眉。1896年5月1日,他在德黑兰被一位民族主义者刺杀身亡。他死后,恺加王朝走向没落。1925年被伊朗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巴列维王朝推翻,国家由“波斯”改名为“伊朗”。</p><p class="ql-block">1873年,纳赛尔·丁·沙赫的欧洲之旅。他坐在皇家马车里,与首相米尔扎·侯赛因·汗·莫希尔·道莱及维多利亚女王幼子利奥波德王子(Prince Leopold)一起进入苏格兰高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站在马车旁边的似乎是米尔扎·马尔科姆·汗,他当时正担任伊朗驻英国大使。国王简单且流畅的波斯语活像是一台相机,将重要的事情和平凡的事情都描述得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傲慢的欧洲迫切地想知道,这个曾是他们强大敌人的遥远国度的统治者是如何适应他们的文明方式,是如何遵循欧洲的言谈举止和礼仪,是如何被欧洲的技术、建筑、军事和通信进步所震撼的。伊朗国王是另一扇展示帝国权力的橱窗,就像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工艺品和木乃伊,它们通常被展示在欧洲和美国的博物馆里,以及伦敦、维也纳、巴黎和芝加哥的世界博览会上。他是一个活生生的见证,是对那些颂扬殖民地英雄的雕像和纪念碑的补充。</p><p class="ql-block">他和许多同时代的恺加精英一样,自私地内化了一种假设,即伊朗与欧洲在政治文化之间的鸿沟是不可逾越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78年巴黎世博会伊朗馆,由侯赛因·阿里·马马尔·伊斯法罕尼(Hosain ‘Ali Ma‘mar Isfahani)设计建造而成。镜厅及其楼上陈列的波斯手工艺品、特色织物和地毯吸引了公众的注意</p><p class="ql-block">现代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戈莱斯坦宫接待厅。外部是典型的波斯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却体现出恺加王室的欧式品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德黑兰的皇家剧院是王室向穆哈兰姆哀悼仪式致敬的焦点。穆哈兰姆哀悼仪式是什叶派穆斯林的一项重要宗教活动,以纪念先知穆罕默德之孙、什叶派第三任伊玛目,侯赛因.本.阿里在公元680年卡尔巴拉战役中殉难。</p> <p class="ql-block">1908年6月政变期间,有22名革命者在皇家庭院被俘。有首诗是这样写的:“如果你希望你的正义能够打破无数不公正的枷锁,那就迎接苦难并接受暴政的枷锁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7年在设拉子支持民主派的地方民兵。法尔斯省是亲德势力抵抗英军占领的根据地。</p><p class="ql-block">伊朗人和德国人有着语言和血缘上的联系,同属印欧语系,都由古代雅利安族群迁徙分化而来。所以伊朗人不是阿拉伯人,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这也是后来爆发“两伊战争”的一个症结所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东和波斯的饥荒促使美国近东救济委员会(American Committeefor Relief in the Near East)设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筹款目标,该组织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非宗教救济组织,1915年在银行家亨利.摩根索等推动下成立,1930年更名为“近东基金会”(NEF),至今仍活跃,2020年后重点关注叙利亚危机、阿富汗难民潮等议题,是美国参与全球人道主义援助的重要缩影,不能用阴谋论的眼光简单看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8年,法尔斯省省长阿卜杜勒·侯赛因·米尔扎·法曼法玛(Abd al-Hosain Mirza Farmanfarma)在设拉子建立了贫民救济院。这幅图中发生的饥荒是当时全国普遍饥荒的一个例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