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2岁前是孩子想象力的黄金期,“泛灵论”认知让他们天然能与万物共情。在孩子心中,万事万物都有生命,树会说话,鸟会唱歌,山会跳舞,星星会眨眼,它们也有爸爸妈妈,有老师有同学有朋友,过生日开派对,生病了看医生,遇到困难想办法。</p><p class="ql-block"> 只要留心聆听,小孩子说起话来,拟人句、比喻句张口就来。我有这样的记录,孩子怎么说就怎么记,原汁原味。</p> <p class="ql-block"> “妈妈,天上为啥只有一颗星星?噢,今晚只有它一个人值班。”</p><p class="ql-block"> “妈妈,你说树会不会说话?”</p><p class="ql-block"> “哗啦哗啦,沙沙沙,都是树在说话。”</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老天爷不知道有什么心事,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小哭,害得我全身都湿透了。”</p><p class="ql-block"> “闺女,你看这棵树长多歪。”</p><p class="ql-block"> “它是想和路那边的树说悄悄话。”</p><p class="ql-block"> “闺女,你背上灰真多。”</p><p class="ql-block"> “别打扰它们,它们正在升国旗!”</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能摘树叶,树叶是树的头发。我们也不能砍树,要不小鸟就没家了。”</p><p class="ql-block"> “妈妈,我不想让你贴面膜。贴黑面膜像非洲人,贴白面膜像白骨精。” </p><p class="ql-block"> “妈妈,你粘书皮认真的样子,像科学家在做实验,像考古学家在挖掘文物,还像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p><p class="ql-block"> 体育场散步归来,“妈妈像受伤者,阿姨像创可贴,你俩胳膊粘在一起。走着走着分开了,像伤好了,没有创可贴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诗意,藏在一颗未泯的童心里。作为老师,若能有意引导孩子将这份天赋融入写作,以童心看万物,赋万物以生命,让它们像人一样,会说、会想、会做,文字便会自带灵气,“佳作天成”也能从偶然变为常态。</p> <p class="ql-block"> 比如写景作文,“观察+想象”——从形状、大小、颜色、位置等细节入手,让景物拥有思想与行动,文字便有了生命力。 </p><p class="ql-block"> 春日里,田野山坡错落的绿与黄,本是寻常景致,在孩子的想象中却活了起来:有孩子说像字母M、N、Z、W;有孩子觉得是流动的五线谱,书写着春的生机;有孩子觉得像一架巨大的钢琴,用黄绿琴键弹奏春的旋律;更有孩子妙语:春姑娘把田野当作英语稿纸,在上面默写单词,她已经默写了M、N、Z、W……过分的是连笔墨都是金色的,显得她是个大富翁,花草树木都羡幕不已。</p> <p class="ql-block"> 秋意渐浓时,房前屋后的南瓜成了绝佳素材。观察它们的形状、生长的位置等,引导展开联想和想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瓜奇形怪状。有的像弓,让人以为是后羿射日后将弓留在了这里;有的像磨盘,感觉下一秒许许多多的豆子就会“破盘而出”;有的像葫芦,哼!以为装成葫芦就认不出你了吗?不知道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知道,是南瓜瓤和南瓜子;有的像花生,神奇的是吃起来就是有花生的味道;有的跟蛇没什么两样,估计蛇来了也要叫它一声“哥”。</p><p class="ql-block"> 这些小家伙们,一个个调皮得很!看!那两个正在树上晒日光浴,享受着“咸鱼人生”呢;那个跑到了屋檐上,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更有甚者,竟找事找到人家门口了,你就只直挺挺地挂人家大门上面。人家每天眼巴巴地看着你,想吃又吃不到,让人垂涎三尺又爱而不得。</p> <p class="ql-block"> 再看玉米,从夏到秋的变化里藏着时光的故事。如果是一个人,你觉得夏秋两季的玉米,分别是人生的哪个阶段?可以从玉米须和叶子颜色的变化来观察。夏天的玉米,叶子绿得发亮,玉米须或红或黄。到了秋天呢?玉米杆枯干,玉米须成深褐色,玉米棒却泛着金光。</p><p class="ql-block"> 通过观察和引导,孩子们脑洞大开:</p><p class="ql-block"> 秋天的玉米仿佛变了一个样。夏天时像极了染着彩发、穿绿军装的精神小伙,而现在呢?活脱脱变成“穿金衣、露金牙”的糟老头子,连最富有的秋姑娘都觉得它们在炫富。剥光外壳的玉米田,像一排排东风5C,要把鬼子大本营彻底端了! </p><p class="ql-block"> 玉米最近有什么烦心事吗?以前的红头发变成棕色了,以前的绿卫衣变成枯黄色。剥开一看,大富翁来了,满口金牙,也像冲天炮,似乎马上要一飞冲天。</p> <p class="ql-block">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它是谁呀?对了,是花生。剥开一个放进嘴里,甜甜的、嫩嫩的,味道不错。怎么写秋天的花生呢?许地山爷爷拿它与苹果石榴相比,突出其默默无闻、不求名利的精神特点。刚挖出的花生像什么?有同学说,刚出土的花生满身泥巴,像一个不讲究卫生的孩子;有同学说,它们像小孩子,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有同学说,一串串像爆竹似的。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花生的颗粒不同,从颗粒的不同,你想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有同学展开这样的想象:花生壳对花生来说,就像一个五星级大酒店。剥开可以看见有一人间、二人间、三人间、四人间。放进嘴里,一股淡淡的清香。它还是许地山爷爷童年的回忆呢。</p><p class="ql-block"> 有同学的想象更奇妙:虽说花生长在地里,但它们却把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它们呀,有的住单人间,安静地睡觉;有的住双人间,愉快地聊天;有的住三人间,快活地玩着游戏;还有的四人间,疯狂打闹着,生活过得无比幸福。花生可以榨油、炒菜、熬汤,吃法可多着呢!爱美人士要少吃,因为花生里含脂肪多。花生还养胃,建议胃不好的人多吃一点。花生代表着品格高洁、默默无闻的人。</p> <p class="ql-block"> 这份“赋万物以生命”的能力,还能延伸到生活各处。例如考试后拿到试卷,如果分数会说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呢?有同学这样写到:发卷的时候发现我考了100分,比抢了一个大红包还开心。卷子上鲜红的100分,好像对我说:“小哥哥,你好棒呀,我想永远和你做朋友。”有同学这样写:回到座位上,我用力地去揉眼睛,85分仿佛在说:“大哥,别揉了,面对现实吧!哈哈哈!”还有同学这样写:第一道题本来应该是“1/15”,我把“15”给“扔”了,只留了一个“1”在那里孤独终老。另一道题应该是“17.6”,我非让“6”去插队,让“7”在“6”后面吃灰。这10分,一下子全没了!</p> <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心里藏着星光般璀璨的想象。老师无需刻意塑造,只需用耐心与巧思轻轻点拨,多一次巧妙提问,多一句温暖鼓励,就能帮孩子多打开一扇与万物对话的窗。最终,每篇作文都不再是枯燥的文字拼凑,而是童心与灵气交融的珍贵结晶。</p>